(一)“微思政”的概念
“微思政”是指在信息技术的支持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通过微信、微博等新媒体平台,以马克思主义思想为引领,通过潜移默化的形式,向“微信息”受众传达信息、目标、理念,对其进行思想引导的教育模式。
(二)高校“微思政”的特征
一是话语表达主体多元。传统课堂式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下,思政课教师、辅导员承担着教书育人职责,话语表达主体较为单一。在新媒体时代,基于“微思政”“微平台”,教育主体界限被打破,话语表达主体涉及多个对象。在“三全育人”模式下,党政组织、思政课教师、社会工作者、文艺工作者、媒体运营者、家庭等都可以将教育目标、思想观念传递给教育对象,共同构成“微思政”话语表达主体。新媒体崛起后,人们的自我意识迅速觉醒,渴望在新媒体空间充分行使表达权,高校“微思政”话语权的主体不再受限于高校教师,而是呈现出多元协同的趋向。
二是话语表现形式多样。“微思政”模式下高校引导大学生思想的形式是多样的,已经渗透到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例如,大学生以登录“微平台”、阅读“微小说”、发布“微视频”、观看“微电影”等形式获取想要的资讯,这些信息资讯于无形之中又对大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微思政”模式扭转了自上而下的灌输方式,学生不再是被动接受教育教学信息的一方,而是在形式多样的“微资源”的吸引下,主动接受思想指引。
三是话语传播体系开放。5G时代的到来,打破了时间受限、场所固定的限制,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地点不局限于课堂,内容不局限于书本,为传播主流意识形态提供了丰厚的土壤。哪里有网络,哪里就能开展“微思政”教育。用户可以随时使用手机等移动设备点击、转发、发布感兴趣的话题,有效解决了信息传播不通畅的难题,开创了远程信息传播沟通新局面。“微思政”媒介的交互性实现了教育主客体的双向互动交流,教育工作者将教育信息传递给教育对象,教育对象及时反馈,营造平等的教学氛围,促使教学相长,提高思政工作的实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