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导航 » 教育 » 正文
主述位理论及其对翻译的指导性
 
更新日期:2022-11-08   来源:   浏览次数:58   在线投稿
 
 

核心提示:主位与述位的概念最早是由布拉格学派学者Mathesius在1939年提出的。在此基础上,系统功能语言学创始人Halliday将其纳入语篇分析层面并发展壮大,为把

 
 “主位”与“述位”的概念最早是由布拉格学派学者Mathesius在1939年提出的。在此基础上,系统功能语言学创始人Halliday将其纳入语篇分析层面并发展壮大,为把握语篇结构层次、理解语篇内容、提高语篇翻译质量提供了理论基础。
1. 主位与述位
Halliday(1994)从句子的两个内部结构去论述语篇功能,一是主-述位结构,二是信息结构。他主张根据成分在句中的功能来划分主述位,并以此为依据提出主位是信息的出发点,是小句的关键部分,通常传递已知信息;述位是句子围绕主位所陈述的内容,往往传递新信息。他借助及物系统中参与者(participant)、及物过程(process)和环境因素(circumstance)的概念,提出从句子开端到其中任一成分结束部分为主位,剩余部分为述位。简单而言,主位往往是句子开头的成分,述位则为主位以外的其他成分。
此外,Halliday还对主位进行了更为细致的划分,这有益于为语际转换中的主位对比研究提供重要的参考依据。按照组成成分,他将主位细分为单项主位(simple theme)、复项主位(multiple theme)与句项主位(clause as theme)。其中,单项主位是指主位是一个独立的整体,内部结构不能再划分。复项主位是指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成分共同构成的主位。Halliday认为,一个复项主位可以含有三类成分,即语篇主位(textual theme)、人际主位(interpersonal theme)和话题主位(topical theme)。语篇主位关联的是整个篇章结构,用于连接上下文,传递出的是篇章结构方面的信息,包括用于引入新话题的连续成分(如,英语中的well, then等;汉语中的“好”、“是的”等)和用于衔接语篇的结构成分(如,英语中的and, but, in case等;汉语中的“可是”、“其实”等);人际主位表明的是人的主观态度或事物的可能性或频率(如,英语中的情态副词、WH-疑问词,汉语中的感叹词、呼语、情态成分“可能”、“肯定”、“应该”等);话题主位则是一个句子要围绕展开的一个话题,常与句子的语法主语相重叠。一个句子可能同时包括这三种成分。话题主位在英语表达中不可或缺,且往往与句子的主语重合。句项主位是指由整个小句充当的主位,即当一个句子由一个以上小句构成时,呈现并列关系或主从关系,则首先出现的小句为主位。Halliday的主位划分方式成为学界研究主位变化与进行语篇分析的重要理论工具。不过,在涉及语际转换时,本文参照李运兴(2002)的研究,着眼于小句内部的主述位,因而句项主位暂不在研究之列。
2 主位推进模式
基于以上对句子主述位及已知信息和新信息的划分,Halliday提出语篇是连贯的,通常按照“由主位到述位、由已知信息到新信息”的结构向前发展。这表明,语篇中的主位选择是受制约的。与小句不同,主位在整个语篇中的选择和排序——特别是语篇中独立小句主位的确定——在语篇组织和语段走向上意义重大(Baker, 1992:126)。只有符合一定的层次与规律,才能保证语篇逻辑流畅,表达自然。于是,根据语篇中不同的主位结构排列,Danes(1974)提出了主位推进系统,并将其用于语篇分析。此后,多位国内外学者根据自身所研究的文本类型与研究目的各自提出了不同的主位推进模式(如,Danes,1974;徐盛桓,1982;胡壮麟,1994等)。其中,徐盛桓(1982)是最早将主位推进模式引入国内的学者。他综合国外理论,概括出最普遍的四种语篇推进类型:平行型(主位统一型)、集中型(述位同一型)、延续型和交叉型。这四种基本推进模式已为国内多位学者认同和采用,并成为分析原文逻辑脉络、进行主位调整的重要依据(如项兰,2002;宋海鹤,2006;朱永生,1995等)。
点击在线投稿
 

上一篇: 主述位理论及其对翻译的指导性

下一篇: 主述位理论及其对翻译的指导性

 
相关论文导航
 
 
 
 
 
 
 
相关评论
 
分类浏览
 
 
展开
 
 
 

京ICP备2022013646号-1

(c)2008-2013 聚期刊 All Rights Reserved

 

免责声明:本站仅限于整理分享学术资源信息及投稿咨询参考;如需直投稿件请联系杂志社;另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告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