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要真正做到“使学生成为教学活动的中心”,良好的教学活动设计是前提。在此过程中,教师作为传道授业解惑者,要认真思考“教什么,为什么教,怎样教”等问题。因此,每堂课教师都应该落实授课对象、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环节、教学方法、时间分配等信息。做到课上课下协同互补,使课程设计有方向、课堂教学有活力。
1 课前
课前充分利用“翻转课堂”,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为了使学生明确每节课的学习目标、知识框架以及重难点,首先教师需要在课前把本节课知识点的相关资料,如PPT、视频、作业、测验、案例通过教学软件发送给学生,清楚的标识出需要理解、计算、分析、实践的部分,让学生有侧重的了解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其次,通过贴近生活、时下热点的视频或案例材料,抛出专业性及思政性问题,留给学生独立思考、搜集资料、解决问题的空间,在课堂上与师生进行头脑风暴、分享观点,提高课堂研讨的效率。
2 课中
课堂上采用“BOPPPS模式”着重对课本的重难点进行剖析,并进行价值观、文化素养、民族精神的传递与培养。
B(bridge-in,导入):导入环节主要是为了集中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快速进入课堂教学的氛围当中。可以利用课前提供的资料进行导入,使课前、课中的知识衔接更加紧密;也可以利用视频、动画、时事新闻、身边的例子来拉近专业知识与学生的距离,并把思政、价值观通过多媒体潜移默化地融入教学当中。
O(objective,目标):课程思政的教学目标除了传统的知识目标、能力目标以及情感态度目标之外,还要融入整合目标、价值目标和学习目标。整合目标要求学生关注专业课相关的社会热点问题,初步能用自己的专业知识对社会问题进行分析和研究,使之具备一定的价值判断能力和把理论知识用于实践过程的能力。价值目标要求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能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能够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树立“四个自信”,使思政教育“入耳,入脑,入心”。学习目标不同于传统的“学会知识”的目标,而是要培养学生独立运用辩证唯物主义思考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创新能力,能够主动挖掘和利用家庭、学校、社会中的学习资源,学会学习,面向实际,深入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