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学生对创新创业能力的认识不到位,思想懈怠
近年来,随着国家对大学生创新创业工作的重视,加上对“双创”战略思想的认识,高校陆续为大学生开设了创新创业课程,也把创新创业教育摆在了首要位置。然而面对 “00 后”大学生,普遍生活在优厚条件下,不仅在大学期间,甚至在研究生阶段和就业阶段,都停留在“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照顾中,对社会的复杂和就业的艰难一无所知,在面对就业困难、生存挑战的时候,采取逃避的方式,或者寻求父母的帮助。这主要还是在校期间,对创新创业教育不够重视,对创新创业能力的认识不到位,没有意识到创新创业能力不仅在毕业初期的就业中具有重要作用,同时在今后的学习发展中也会起到帮助。一方面,大部分学生的知识和能力来源于理论学习,实践创新能力相对较弱,加上对创新创业教育不重视,即使面对好的机遇和平台,仍会失之交臂。另一方面,高校学生对于创新创业的本质理解不到位,思维能力相对较差,不具备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方法。
2. 专业教师的科研水平不足,指导能力薄弱
当前各高校普遍存在的现象是,开展创新创业教育活动的教师本身实践能力相对薄弱,不足以起到引领示范作用,面临学生在创新创业方面的实际诉求时,只能依靠教材理论进行解释。一是学生专业教师的科研水平也参差不齐,很多科研项目要么流于形式,没有有价值的成果,要么指导教师的科研能力有限,研究的周期和成本过高,没能给予学生任何创新创业的指导意义。二是部分教师精力有限,在辅导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同时,还兼顾其他教学任务或管理任务,精力分散,导致创新创业教育水平不高。三是大部分教师长期处于理论教学思维模式,较少参与科研、实践、实习工作,无论从教学还是考核,很难突破理论壁垒,重点仍停留在理论讲授和书面考核上,对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认识不准确,使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得不到真正意义上的提升。
3. 学生培养方案比较保守,忽视学生个性发展
随着社会的发展,现代学生在网络科技高速发展的情况下,学习理论知识的能力有了很大的提升,从小学到大学各阶段的知识结构也有了明显的变化,可以说高等教育已经完全脱离了基础知识的积累阶段,从入学开始,学生应该不断地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以满足未来社会的需求,抵御严峻的就业形势。然而,目前的大学培养方案和课程设置还相对比较保守,固定的知识体系比重比较大,忽略了学生的个性发展,大学三年级才刚刚开始介入专业知识的学习,对于创新创业教育的投入有限,很难在科研方面有突出表现。有些高校仍然以考研率作为教学考核的重点指标,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方面的激励机制不完善。此外,高校在创新创业课程、实践实习条件等方面的投入不够,导致学生创新创业教育课程教学活动无法开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