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导航 » 政治法律 » 正文
产业创新生态系统的内涵
 
更新日期:2022-11-11   来源:   浏览次数:123   在线投稿
 
 

核心提示:1产业创新生态系统的概念自从A.G.TanSley最早提出生态系统的概念后,生态系统理论越来越受到大家的重视。在生态学领域,生态系统被定义为由生物群落及

 
 1产业创新生态系统的概念
自从A.G.TanSley最早提出“生态系统”的概念后,“生态系统”理论越来越受到大家的重视。在生态学领域,生态系统被定义为由生物群落及其生存环境共同组成的动态平衡系统,这一观点也得到学界的普遍认同。生物群落由存在于自然界一定范围或区域内并互相依存的一定种类的物种组成,生存环境包含阳光以及其它,如水、大气、无机盐与有机质等所有构成生态系统的基础物质。生物群落同其生存环境之间以及生物群落内不同种群生物之间不断进行着物质交换、能量流动和信息传递,在生物和生物、生物与环境间实现动态平衡。在创新生态系统发展的背景下,产业采取类似生物种群“成群聚居”的创新发展策略,形成互补共生的创新系统——产业创新生态系统,下面我将梳理一下学者们对产业创新生态系统基本概念的认识。
国内学者韩雪认为,产业创新生态系统首先是一个生态系统,是由企业、科研机构、用户(直接或间接)投资机构等各类主体形成的共生体系;其次,体系内各主体间更加强调技术研发伙伴的选择、专利共同持有、构建问题导向的联合团队,提升产业化效率并形成能够持续影响消费者的模式;最后,系统内各主体要以技术创新为纽带,通利协同演化,不断发展到新的阶段,并在新的阶段下形成体系独特的竞争优势;王娜和王毅认为产业群体与其支撑环境组成的整体就是产业生态系统,整体的每个要素间通过物质的循环,能量的流动和信息的传递相互关联,构成一个具有特定功能的系统,从而使整个产业群体发挥更大的作用。
国外学者Adner和Kapoor认为,建立产业创新生态系统可以帮助产业间形成紧密且稳定的关系,达到提高产业业绩并推动技术进步的效果,进而创造更高的价值;Dougherty和Dunne认为,创新是生产力发展的原始动力,在产业中建立起创新生态系统不仅有益于产业内不同主体间合作,更能在一定程度上形成良性竞争关系,推动不同产业实现更好更快发展。
余江等认为,技术驱动型产业的形成和发展更加适合于用产业创新生态的原则来研究,这是因为通过建立产业创新生态体系,各主体间能够充分发挥各自的显著优势,以弥合技术能力和产业化能力之间的差距,同时,能够轻松获取其他渠道所不具备的关键资源,如建立起重要的社会关系,以形成用于技术产业化的社会资本等。产业创新生态系统通过激进和持续的创新来激发体系内各主体间的竞合活动,并反过来赋予产业以活力和生命力。
以上关于产业创新生态系统的概念均提到了系统内需要多主体共存且相互协作关系,以及只有形成系统才能促进整个产业融合,进而获得竞争优势,由此我们可以得到以下关于产业创新生态系统的特征。
2.产业创新生态系统的特征
产业创新生态系统作为从自然生态系统理论演化到社会生态系统中的概念,兼具社会生态系统和自然生态系统的属性和特征,下面我将对各项特性进行详细介绍。
第一,协同共生性。在自然生态系统中,共生发生在两种生物之间,一方为另一方提供帮助的同时也获得帮助,两种生物相互依赖、彼此有利、紧密依存,共同生活时往往会比单独一方独自生活得更好,此为共生关系;在社会生态系统中,产业创新生态系统中的各创新主体间及其所处的创新生态系统环境同样具有共生特性,唯有彼此协同合作,相互依赖,相互帮助,才能保证整个系统的良好运作,并继续保持共生、共适、共进的关系。
第二,系统性。通常来说,系统性发生在一个拥有不同层级的整体内,在这个整体中,不同层级间具有一定秩序,即使在同一层级中,也会因不同指标的存在而有所差异;产业创新生态系统作为由物种、种群、群落不同层级、层层递进形成的有机整体,顾名思义,所有组成部分缺一不可,同时只有具备一定秩序和不同层级间清晰的逻辑关系,才能实现系统整体功能大于各要素个体功能之和,实现系统性特征。
第三,开放性。在自然生态系统中,开放性主要指生态系统的开源特性,整个系统不断地从外界环境吸收养料,也会向外输出;在社会生态系统中,创新的精细化、专业化和系统化要求产业创新生态系统形成开放的边界,成为资源配置的开放系统。
第四,多样性。在自然生态系统中,多样性是一个很宽泛的概念,既指生物及其所组成系统的多样性,又包含了生物及其所组成系统的变异性,并体现在基因、细胞、种群、物种、群落、生态系统等不同层次上;在社会生态系统中,多指其中多样性的特点,创新物种、种群和群落的多样性是产业创新生态系统可持续发展的基础。
点击在线投稿
 

上一篇: 产业创新生态系统的内涵

下一篇: 产业创新生态系统的内涵

 
相关论文导航
 
 
 
 
 
 
 
相关评论
 
分类浏览
 
 
展开
 
 
 

京ICP备2022013646号-1

(c)2008-2013 聚期刊 All Rights Reserved

 

免责声明:本站仅限于整理分享学术资源信息及投稿咨询参考;如需直投稿件请联系杂志社;另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告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