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导航 » 教育 » 正文
传统新闻媒体和新媒体青年形象构建差异
 
更新日期:2022-11-11   来源:   浏览次数:117   在线投稿
 
 

核心提示:新中国成立以来,随着科学技术的革新和媒介形态的变更,新媒体逐渐取代了传统媒体成为大众的主要使用媒介,传统媒体的话题引导力遭到削弱,社会思潮不

 
 新中国成立以来,随着科学技术的革新和媒介形态的变更,新媒体逐渐取代了传统媒体成为大众的主要使用媒介,传统媒体的话题引导力遭到削弱,社会思潮不断对冲,形成了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中心构建的多元化意识形态,促使我国青年思想引领工作的方式不断创新。
《2020年中国传媒产业市场现状及发展趋势分析》指出,传媒产业市场结构来看,传统纸媒市场规模占比继续缩减,广播电视收入占比也有所下降,同时电影行业整体景气度大幅下降,与之相对应的是互联网视听节目内容收入快速增长,网络游戏收入变化不大,同时在直播等新兴互联网业态快速发展的背景下,传媒产业移动内容及增值收入快速增长。传媒产业发展进入大众自媒体传播时代,大众媒体、平台化媒体、自媒体等传媒形态并存且相互竞争。在数字经济、网络空间、5G、人工智能的背景下,传媒产业将变得更加复杂,并迎来新的风口期。
在社会转型的大背景下,传媒种类和数量激增,传播技术和理念日趋成熟和完善。但传媒自身也具有局限性和变化态,面对大众文化与小众文化的对冲、资本介入的市场化浪潮、政治因素与经济发展的需求等诸多变数和不确定性,传媒自身也充斥着矛盾和多元的话语形态。大众群体接收社会发展、教育普及、媒体业态在工作、生活、个人发展等多方面的传媒信号,在思想上自觉或不自觉受到影响。其中,青年群体以其特有的经济和文化体量成为社会中最为活跃的组成部分,受到传媒高度关注,同时作为高频率使用传媒群体,受到的传媒影响也最为深刻。
随着改革开放的进程,我国传媒机构沿着产业化不断前进,传统媒体在竞争中积极探索转型发展,网络媒体占比不断提高,传媒产业进入移动融合时代。受工业化与信息化进步影响,我国电子通信产业迅速发展,青年群体获取传媒信息的方式由传统的有效性受限的大众媒体特别是报纸、期刊等纸质媒体逐步发展为全覆盖、便捷化的广播媒体,可视化、互动性的电视媒体和高层级、多元化、新业态的网络媒体。伴随信息网络的快速融合,作为经济和社会发展主体的青年群体,对于社会传媒信息的接受度和反馈意识较高,传媒信息的即时性和纪实性进一步保留。
传统新闻媒体基于群体性形象描绘与社会发展正向引导作用,核心青年形象框架多以奉献性、责任感、有担当作为主要形象开展宣传工作,在不同的社会文化体系内展现了媒体人的价值取向与舆论引导,以占据主导地位的集体主义批判追求个人发展的个人主义,模糊青年个人形象而突出集体形象。在传统新闻媒体的表达中,爱国主义青年形象呈现同一性和刻板化,忽视其追求社会进步的个人表达,而是更多地将爱国主义青年作为一个集体,展示趋于一致的理想信念,缺乏个性化和不完美性。
新媒体在碎片化时代追求短平快的视觉效应,基于鲜明的青年个性特征与社会不良现状的冲突,在框架式构建中关注群体生存与个性追求的不平衡不融合现象,以此获得话题性和强烈观感。新媒体的广泛应用削弱了传统媒体的话题引导力,其发展态势中基于群体压力与思想焦虑构建的青年形象框架造就了媒体报道的刻板成见,而对事物的刻板成见在客观上影响了人们对青年形象的定位。
点击在线投稿
 

上一篇: 传统新闻媒体和新媒体青年形象构建差异

下一篇: 传统新闻媒体和新媒体青年形象构建差异

 
相关论文导航
 
 
 
 
 
 
 
相关评论
 
分类浏览
 
 
展开
 
 
 

京ICP备2022013646号-1

(c)2008-2013 聚期刊 All Rights Reserved

 

免责声明:本站仅限于整理分享学术资源信息及投稿咨询参考;如需直投稿件请联系杂志社;另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告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