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导航 » 人文社科 » 正文
中国式摔跤与武术的渊源关系
 
更新日期:2024-01-04   来源:体育文化导刊   浏览次数:382   在线投稿
 
 

核心提示:中华武术和中国式摔跤同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之一,现代武术是以拳种为主干的运动形式,其特点主要为运动形式的多样化、艺术化,其主要外在特点突出演,

 
中华武术和中国式摔跤同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之一,现代武术是以拳种为主干的运动形式,其特点主要为运动形式的多样化、艺术化,其主要外在特点突出“演”,而中国式摔跤是以格斗为其主要功能,在其两者关系上,有很多分歧。在武术界认为,中国式摔跤是武术的一部分,是武术中“踢、打、摔、拿”中摔的技法。摔跤界认为, 中国式摔跤是一个相对独立的体系,与武术有着本质的区别,应该是与武术相并列的同一级概念。1985年出版的习云太所著的《中国武术摔跤史》中提到:“摔跤,也是相搏时使用的一种技法,当时,还没有材料证明已经形成脱离相搏(徒手武术原始名称)的之外的另一项目[1]”。2006年出版的金启孮、凯和所著的《中国摔跤史》中提到:“明代官角觝(中国式摔跤最早的正式称呼)既不很盛行,民间流传的角觝多和拳术相互糅合,似乎很难看做是武术中独立的一个部门[2]”。两部史书中都说到了武术和中国式摔跤的关系的不确定性。理清武术与中国式摔跤的脉络关系,对解决目前这两个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在发展中遇到的瓶颈状态及其尴尬处境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2、问题的探讨与分析
2.1 起源学说分析
武术与摔跤起源于原始社会的“狩猎”活动。距今大约一百多万年前到四千多年前这段时期, “人民少而禽兽众”,人类的生活极易受到野兽的侵扰。由于当时人类还没有掌握农业耕种的技能,人类生存所需的物质资料基本是通过狩猎来获得。这样就产生了防范野兽侵扰的被动搏兽活动、为获得生存资料的主动搏兽活动。根据人体成长的规律来看,人体从爬行到站立行走,最明显的特征就是手臂的解放,因而人对外物攻击时手臂的运用要早于腿部的运用。在徒手搏兽过程中,手臂的运用就起到了主导作用。在搏斗的过程中产生了现代武术的一些手法,比如拳打、掌劈、抓採、撕扯等动作。人与兽搏或者人与人搏都有抓採与撕扯,双方的较量导致一方倒地,原始的摔法就是这样产生的。在现代徒手武术的四大技法中,踢、打、摔是人体的本能动作,拿(擒拿)是人对人体生理结构有所了解后产生的,它是有意识的、后天形成的技能。
无论是武术还是摔跤,起源于原始社会人类的狩猎活动学说,是目前史学界及体育界学者的一个共识。
2.2武术的本质含义
在甲骨文和金文中,“武”字从戈从止(趾),意指士兵持戈作战或练习。戈为冷兵器时代战场上最早出现的兵器,随着兵器的逐渐发展,戈成为兵器的代表符号,因而“武”字最原始的含义与兵器、军事紧密相连。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演进,武术与中国的其他传统文化相互融合,如中医、养生、哲学、美学、魔术、舞蹈、宗教等,因而武术的功能也相应的出现多元化的特点,但格斗仍为武术之根本。
明代出现了十八班武艺之说。 虽然“十八班武艺”有多种分类方法,但却有一个共性的特点,即前十七种均为武术中的器械,最后一种为“白打”,“白打”是徒手武术,也就是现今武术中的拳术。萧启宏所著《汉字世界》将武术中的“术”释为“武艺十八,一点通达[3]”。由十八般武艺的构成,不难看出器械是武术的主要内容,器械的使用与军事密切相关。从甲骨文时期武字的“从戈从止(趾)”,到明代“十八班武艺”的出现,可以看出武术格斗功能的本质色彩。
2.3角力与相搏的关系
随着社会的发展变化,武术由执器械格斗的军事功能,逐渐发展成为如今以拳术(徒手)为主的套路的演练表演功能。拳术是现代武术的主要构成元素,拳术与中国式摔跤均为徒手运动项目,理清拳术与中国式摔跤的关系是理解武术与中国式摔跤关系的关键。
在习云太所著《中国武术史》一书中,武术的名称有46种,均为武术中徒手武术的名称,在中国武术原始名称中与武术和摔跤相关联的最主要的有角力、角觝、相搏、手搏等,是文献记载中最早的武术正式名称,理清角力、角觝、相搏、手搏之间的关系,对澄清中国式摔跤与拳术的关系是至关重要的。
2.3.1角力的论述
先秦时期出现了有关角力的有关记载。《礼记》中载道:“孟冬之月,天子乃命将帅讲武,习射御,角力[4]”。 目前学术界对于角力的理解有两种观点,一、讲武即习武,而射御、角力是讲武的内容。二、角力即角试,是一种考核选拔制度。《史记.李斯列传》中记载:“战国之时,稍增讲武之礼,以为戏乐,用相夸示,而秦更名为角抵。角者,角材也。抵者,相抵触也……两两相当,角力,角伎艺射御,故曰角抵也[5]”。由此可以看出,角力与射御为不同的角试内容。
《礼记.王制》中记载“凡执技论力,适四方,赢股肱,决射御[6]”。这里所说的“执技论力”可理解成角力,其并非是单纯的力量比拼,而是有一定技法比试,“股肱”指腿和臂,也意指脚和手,这种较量应为手脚、射御(持器械)的比拼。这段记载似乎印证了第二种观点的正确性,但是这段描述也突出了“赢股肱,决射御”,可以表明对角力理解的两种观点中,都应该具备“股肱”的较量,也就是徒手项目的比试。到了宋代出现了中国第一部体育史书,调露子所著的《角力记》,对角力的描述为:“竞力角技,则非喜非怒。此角力是两徒搏也,虎有爪牙之利,故以器仗格之,则非徒搏也[7]”。这段记载进一步增强了角力为徒手项目的印证。至于角力的具体角试方法没有文献记载,那么将角力定位拳术或者摔跤的原始名称均可。
2.3.2相搏的论述
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了“搏”或者“相搏”的记载,据《春秋.谷梁传》记载,僖公元年,鲁公子季友俘获了莒拿,并不处置,而是与莒拿相搏,并处于劣势,在其部下提醒下,违背了相搏徒手搏斗的规定,抽出宝刀杀了莒拿。这个记载描述了相搏与角力相似,都为徒手搏斗。关于相搏使用的技法在《荀子.议兵篇》和《资治通鉴.秦记》中都有记载:“若手臂之悍头目,而覆胸腹也。诈而袭之,与先惊而后击之,一也[8]”;《公羊传.庄公十二年》提到:“万怒搏闵公,绝其脰” [9],是采用“绝其脰”。这里的“脰”是指脖颈,也就是使用了类似于锁喉、夹颈之类的擒拿动作处死了闵公。东汉刘熙在《释名》中对相搏也进行了注解,载道:“搏,博也,四指广博亦以技之也。”;“相搏,搏谓广搏以击之也。然举手之要,终在扑也” [10]。《释名》中说“四指”,于情理似乎不同,岂相搏只用四指?其实“四指”即是“四肢”的借代用法,此说法比较合理。并且与《礼记.王制》中记载“凡执技论力,适四方,赢股肱,决射御”中的赢股肱相合,意指运用手脚进行搏斗;由此表明,相搏时使用的方法基本包括踢、打、摔、拿等技法。并且相搏是以使对方无法继续格斗来决定胜负的运动,类似于现代流行于欧美的综合格斗(UFC)的比赛形式,与现代的传统武术的技法(踢、打、摔、拿)完全相同。
综上所述,相搏与角力同时先秦时期的一种武术的称呼,其产生的时间早晚无法考证,而角力的具体方法也是无法查证的。再有对角力有角试的理解,比如在《管子.七法》中载道:春秋角试……收天下之豪杰,有天下之骏雄……故举之如飞鸟,动之如雷电,发之如风雨,莫挡其前,莫害其后,独出独入,莫敢近围[11]”。由此我们可以看出,角力即为角试,相搏是角试的具体内容之一。角力虽是角试的一个名称,但是随着事物的发展也可上升为具体测试项目的名称,比如朝鲜跆拳道的另一个称呼花郎道,就是古代朝鲜新罗王国时期“花郎制度”的组织名称,花郎制度是一个选拔青年人才的一个制度,随着发展逐渐变为朝鲜武术的的代名词。
2.4角力与角觝的关系
秦代出现了角觝的记载,《古今图书集成.军礼部》记载:“秦并天下,罢讲武之礼为角觝” [12]。宋代马端临编撰《文献通考》载:“秦始皇既并天下,分为三十六郡,郡置材官,聚天下兵器於咸阳,销为钟鐻,讲武之礼罢为角抵[13]”。由于秦统一了中国,建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制封建国家,为了维护国家的统治,采取了收缴天下之兵器,罢黜了民间与军事行为相关的一切活动,将先秦时期与军事相关的讲武(射御、角力),改为角抵,实际上就是禁止民间习武,以弱黔首之民。既然收缴天下之兵器销为钟鐻,那么角觝必是在角力的基础上演变而来。
《汉书.刑法志》中载道:“春秋之后,灭弱吞小,并未战国,稍增讲武之礼,以为戏乐,用相夸视(示),而秦更名为角觝[14]”。这表明角觝的作用非军事用途,而是以“戏”的形式进行展示,相当于现今的体育比赛。由军事用途的角力变为娱乐形式的角觝,在具体方法上也有所变化,比如将一些伤害性较大的动作省去,将一些观赏性、安全性强的动作作为重点。
宋代吴自牧《梦梁录》.卷二十载:“角抵者,相扑之异名也,又谓之争交[15]”,宋代耐得翁《都城纪胜》载:“相扑争交,谓之角抵之戏[16]”。可以明确看出秦汉时期的角抵、唐宋时期的相扑、争交同为一体,只是不同时期的不同称呼罢了。而《角力记》记有相费、相杈、相角等称呼均为与相扑在不同时期不同地点的称呼,实均为角抵。而宋代的争交同清代盛行的争跤极为接近了,并且跤、交、角发音相近,符合中国汉字的形似音通的原则,因而可以推断出,角力—角觝—相扑—争交—争跤—贯跤—摔跤的演变过程。
相搏与角力同义,那么角觝也应该是在相搏的基础之上发展起来,而角觝是以“戏”的形式出现,应该是将踢、打、拿等危险性强的方法弱化,而突出了安全性强的摔法的功能。因而相搏应为现今武术中的拳术及中国式摔跤的统一名称。
2.5相搏与手搏的关系
秦代时期又出现了手搏,从名称上看,接近于相搏。而从1975年在湖北省江陵县凤凰山出土的秦墓中木蓖漆画手搏图上看,也是侧重于拳法,与拳击相似。而对于搏的解释“搏,搏谓广搏以击之也……”,突出的是击。《释名疏证补.释名补遗》云:“击,搏也,击谓以手拍之曰搏也[17]”。而《说文》中对“手”的解释为:“手,拳也”。把手搏可解释为拳击,应该是突出拳法运用的比赛。汉代著作中对“搏”字注解有以下几种,在《说文解字》中:搏,索持也”,索即绳索,捆绑之意,持可理解为把控、把持之意,不难看出实乃摔或者拿的体现。因而手搏在方法上与相搏一致,应有相搏演变而来。并且手搏被班固收在《汉书。艺文志》“兵书”部的“兵技巧”类,共收录13家,199篇,其中手搏6篇。班固并对兵技巧作了说明,认为“技巧者,习手足,便器械,积机关,以立攻守之胜者也”。据此,《手搏》当属“习手足”之类,故此推之,腿法也当属于手搏之列,而在汉书中《手搏》被收录在兵书部的“兵技巧类”,说明手搏为军事项目之一。在明代《兵器·武艺十八事》中记载:“弓、弩、枪、刀、矛剑、盾、斧、钺、戟、鞭、锏、挝、叉、殳、钯头、绵绳、白打,又称为武艺十八事。”又载:“白打即手搏之戏,…俗谓之打拳,苏州人曰打手[18]”。拳术俗称打拳,因而可以明确拳术由手搏演变而来。
2.6手搏与角抵的关系
手搏与角觝都为秦代之后出现,而两者均由相搏演变而来,在时间上无法考证两者产生的前后,而两者却决定了拳术与中国式摔跤的从属关系。
《汉书.甘延寿传》载“延寿试弁为期门。”孟康注云:“弁,手搏也。试武士用手搏,以手搏固实用之术也[19]”。弁即卞,亦即手搏,手搏即是武术中徒手项目的最早名称。即是汉武帝时的大将甘延寿被选为羽林,又因精于手搏被提升为期门。《汉书·哀帝纪》中记载“孝哀……雅性不好声色,时览卞射武戏[20]”苏林曰:“手搏为卞,角力为武戏也。”卞(弁)、射、武戏为不同的项目,而手搏为卞,角力为武戏。苏林是汉末魏初之人,其注释汉书言传手搏与角力不是同一项目,必是亲身所;唐代颜师古注云:“手搏为卡(卞),角力为武戏”;清代王先谦对角力的注释:“今谓之贯跤”;通过以上几个朝代专家的注解,可以明确的说明手搏和角抵为两个相对独立的两个体系。角抵和手搏在秦汉之后是分途发展的,手搏侧重于搏杀的军事技能,而角抵侧重于娱乐表演功能,通过现在的拳术来看,拳术侧重于拳脚的击打 杀伤力强,在古代没有保护措施的前提下,很难以竞技比赛的形式进行发展,除在军队中保留格斗功能外,在民间逐渐演化为当今的套路形式。而摔跤相比于拳脚的踢打,相对与安全一些,因而自秦汉以后多以武戏的形势发展,角抵不但在民间得以发展,还在宫廷得以发展,自南北朝时期的齐代开始,皇家统治者还成立了专门的摔跤队伍,为统治者的娱乐生活及人身安全服务,比如齐代的角抵队,隋唐时期的教坊园相扑棚、宋代的左右军的内等子、清朝的善扑营均为角抵的专业训练机构;而元朝蒙古族统治中国,摔跤更为皇家贵族的主要娱乐项目;明朝推翻元朝之后试图取消元朝时期的一切宫廷活动,但是在无法恢复宋代相扑的前提下,唯独保留了元朝时期的宫廷摔跤活动。因而中国式摔跤自齐代开始到现今,经一千五百多年的宫廷式的“职业化”发展,相比于拳术的发展在竞技层面上更完善一些。
综上所述,中国武术与摔跤在秦代之前实为一体,但随着社会发展的需要,自秦代开始分途发展,拳术侧重于搏杀的军事功能,而中国式摔跤侧重于现代体育竞技的竞赛娱乐功能。通过两者发展的路径(图一)来看,中国式摔跤应为现代武术概念下的一个组成部分,是现代武术体系中历史最长、竞技性最强的运动形式。
(图一)
2.7、中国式摔跤与武术的相互影响
秦代之后,如今武术中的拳术与中国式摔跤虽然以不同的形式进行发展,但由于二者同属于相搏,再有功能上相同的特点,在其发展中相互影响。在如今的一些传统武术套路中,仍有些练习要求同中国式摔跤要求相同,从中仍能够发现二者之间的紧密联系。
2.7.1、练习方法上的相同
在传统武术套路甚至竞赛套路中,在腿法练习时要求髋关节的回收,一般拳术侧重于踢、打。当脚向前踢出时,如果髋关节内收,臀大肌必然起到对抗肌的作用,相对于被攻击的目标来说,攻击方减小了腿法的攻击距离与力度,这显然与格斗的要求相矛盾。而现在世界上的搏击技术,无论是散打、泰拳、空手道、跆拳道、腿拳道等在使用腿法是时都是通过展胯、送胯来达到更好的攻击效果,既可以延长攻击距离,又可以使臀部肌肉能够更充分的做功。但是在中国式摔跤的体系里却是合理的,在中国式摔跤技术体系里,在做“踢”技时,必须通过髋关节的内收,减小进攻方将对手横向轮转时的半径,以达到对方倒地的效果。
传统武术中很多拳种,在很多动作都是手脚齐出,如长拳、少林拳中的蹬腿冲拳、弹腿冲拳,太极拳中的分脚和蹬脚都配合手部的动作,为了能够达到手脚相齐,髋关节必须回收,但是从踢打的真实效果来看,手脚同时进攻是很难达到目的的,在观察现代各国的搏击技术,不难看出,在手脚配合运用时,手脚的攻击必须是分先后的,从这方面来看,武术套路中的手脚齐出与踢打的要求不符。但这种要求与中国式摔跤的运用“踢”技的要求完全符合,在摔跤使用踢技时,要求手脚并用,上边运用手法的牵拉使对方产生身体重心的便移,下边通过用脚使绊将对方摔倒,因而武术套路中所讲的上下相随、手脚相齐在中国式摔跤中体现最为明显。
武术中的一些基本功练习,如左右弓步冲拳的脚掌蹬转动作,实际为摔跤中的崴桩练习;另外太极拳种的掤、捋、挤、按、采、挒、肘、靠、等八法也是中国式摔跤的主要手法;而八卦掌的步法讲究“进步先进前步,退步先退后步;入则直步,出则弯步,跨则横步,回则倒步”,这与中国式摔跤的步法原则基本一致。天津的一位中国式摔跤专家曾说过,中国式摔跤在手法和步法上是太极拳和八卦掌的综合运用,这种观点显然有一定的道理。在武术套路中类似于这种与中国式摔跤相似的动作有很多,并且在对练习者身体素质方面的整体要求,相比于同为武术的散打运动而言,套路对人体素质的要求更接近于中国式摔跤。因而,有关武术套路不实用的说法是站不住脚的,应该是将武术套路融入哪个竞技体系的问题。
点击在线投稿
 

上一篇: 中国式摔跤与武术的渊源关系

下一篇: 中国式摔跤与武术的渊源关系

 
相关论文导航
 
 
 
 
 
 
 
相关评论
 
分类浏览
 
 
展开
 
 
 

京ICP备2022013646号-1

(c)2008-2013 聚期刊 All Rights Reserved

 

免责声明:本站仅限于整理分享学术资源信息及投稿咨询参考;如需直投稿件请联系杂志社;另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告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