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国学与“课程思政”在高校培育目标上具有一致性
高校国学教育与“课程思政”的教学目标相一致,高校国学教育立足于社会现实需求与学生个体成长需要,在多种文化体系相互碰撞的文化市场中,将中华传统文化中所蕴含的优秀理论成果与价值观念与“课程思政”有机融合,促使大学生对优秀传统文化心领神会,自觉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并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国学是我国文化的结晶和象征,是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的精粹,国学的很多经典内容在现代也有着很强的启示意义。高校要以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增强青年学生的知识涵养与道德素养,这是国学教育与“课程思政”的共同使命所在。国学教育知识体系庞大,内容博大精深,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出发对国学进行划分,根本目的在于对大学生进行系统性教学,在道德养成、人生价值与民族复兴层面分类引导,这是“课程思政”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优质性文化资源。
国学作为中华历史中优秀文化的高度总结与深刻凝练,为推进“课程思政”提供了有力支撑,对青年群体的思想道德教育与价值观塑造意义重大,牢固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坚守意识形态前沿阵地,奏响文化传承主旋律,在鲜活的国学教学活动中引发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共鸣,提升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思想认同和政治认同,树立崇高的社会理想与坚定的理想信念,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新时代青年。站在历史与现实的交汇点上,回顾历史、展望未来,国学教育与“课程思政”教学活动开展不能受限于传统教育,要以更加广阔的视角提升运用理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学习优秀传统文化增强了青年群体面对不同文化渗透时的底气,以全新的认知模式看待问题,在实现自我价值的过程中做出贡献。
(二) 国学对“课程思政”科学体系的构建有促进作用
国学通过有机融入“课程思政”,将其中所蕴含的优秀价值理念深入人心,当代青年自孩提时就开始受传统文化的熏陶,但由于其没有经由系统的社会化学习,不能够辨别不同文化的优劣,在接受优秀文化洗礼的同时也容易受到不良文化的侵蚀,受周围成长环境的影响较大。青年学生在义务教育阶段就已经开始简单的国学认知,这一认知在后续的成长过程中不断深化融合,影响着不同成长阶段个体的价值观选择。通过诵读经典,感受中华民族深厚的文化底蕴;实地考察国学展馆、博物馆等,身临其境的感受中华传统文化的魅力所在,缩小与国学的隔阂,树立高度的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国学通过融入“课程思政”,不仅有利于青年群体习得国学的知识内容,更有利于学生个体明确自身是否具备了国学体系中所囊括的道德修养与价值观念。
“课程思政”概念是习近平总书记在新时代对高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所提出的新要求,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的讲话将“课程思政”带入到大众眼中,“课程思政”从根本上服务于国家人才培养体系的构建,进而开创我国高校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国学教育融入“课程思政”有利于坚持正确的办学方向,将思想政治教育由单一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扩展到全课程,所有课堂都应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将为人处世的基本准则、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要求、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与“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而提升自我价值,促使国学教育与“课程思政”共同致力于青年群体价值体系的养成、思想道德修养的习得与高校人才培养体系的有机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