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安忆的《上种红菱下种藕》这部小说写于2003年,改革开放事业正在如火如荼的进行中,市场经济的浪潮无人能抵挡得住。在这样的社会大背景下,她江南书写具有独特意义。浙江一带农村、城镇风光我们可以从这部小说中窥见一二。
(一)举重若轻的城市变迁书写
1.江南水乡——独特的老街风光
颜色是能够给予读者的最直观的视觉感受。王安忆特别擅长用色彩词汇,使得自然环境的描写形象而富有生机。例如:“走进老街,眼前就换了画面,许多颜色都褪去了,褪成黑白两色。所以,还不能像中国画那样静和柔。”细腻温暖的笔触,让江南老街如画般展现在我们眼前。一砖一瓦一墙都是江南风光。最有代表性的是:
瓦楞的黑,木和砖的深褐与深灰,石头的青,树枝子的浅褐。这些中间色的密度都比较高,颜色就比较透,透到底。吃光,也吃到底,折射就很含蓄。由于气候干燥,它们又都浮着一层霜白,这层霜白就很有效地将岁月调匀了。并且,更重要的是,它使得这些经年累月的老色泽变得轻盈了,有一种绢似的薄与柔。绝不是飘逸,而是沉着。
老街在光的照耀下有了些许的生气。诗一般的语言、移步换景的手法,让我们看到了不一样的江南水乡风光。“天边的红云铺展了整个天空”,“燕子上上下下地滑翔着”一切都是那么的自然且闲适。秧宝宝穿过的大街小巷,有明的一面,也有暗的一面;有新的一面,也有旧的一面。沈溇是如此,华舍亦是如此。但在这明暗之中,新旧之间,却有一种江南独有的平衡和谐之美。人与城与景融在了一起,融成一幅独特的动态图画。
2.华舍镇——风俗人情的旖旎
王安忆笔下的江南景致具有独特的人情美与人性美,从一件日常小事便可以看出。当然,最具有代表性的过节的那段描写:
路上常可见人,手里捉着白鹅的一对翅膀,快步走着。桥下船板上,也是用草绳缚了白鹅的脚,伏着。一年中,最隆重的祭祖日子将要到了......张淡的古戏台张灯结彩,新戏台也扎起几座,多是些养殖大户请了班子来唱绍兴戏。总之,一片过年的喜气。年关一天一天临到眼前了。
王安忆事无巨细地描绘着过节前的准备,充分展现了华舍镇欢度节日的喜悦,旖旎的江南风光在作者的笔下娓娓道来。
在《隐形的城市》中,卡尔维诺描写的城市表面是空灵的、轻盈的,但是内部却是破碎的、沉重的。通过轻逸的书写来重构世界,将庞大而沉重的世界轻盈化,让读者得以从另一个轻逸的角度来认识这沉重的城市,是他写作的惯用手法。王安忆越是将江南小镇的风光写的美好、惬意,越是能够表达出对于传统文明日渐消亡的沉痛心情。江南水乡的青石板光滑可鉴,来往小船日益频繁,不经意之间华舍镇发生着变化。她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待这急剧变化的世界。透过日常江南风光,她让我们看到了江浙一带城镇化变迁,感受到美好的事物的失去,留下的只是无尽的叹息。
(二)以轻写重——语言、结构的轻盈
卡尔维诺在他的讲稿中提到,他一向致力于减轻故事结构和语言的沉重感。他强调了庄重的轻与轻佻的轻是不一样的,也强调“轻逸”美学实则是为了写作思维的自由与对生命焦虑的消解。由此文学便可以变得轻松起来。
1.语言的简洁凝练
王安忆有意减轻词的重量,所见所写意象不过是寻常最为普遍之物。全篇文章没有长难句、也没有诘屈聱牙的文字。这与王安忆写作倡导的“不要语言的风格化”一脉相承,散文化的语言使意义得以通过看上去似乎毫无重量的语言机质表达出来:
后院里,一地的南瓜藤、丝瓜藤、葫芦藤。架子散了,藤蔓就在地面上错乱地爬着。南瓜叶子里,伸出几株月季花,到了季节,自顾自地一期期开花。
这是第一章开篇描写沈溇后院景象的一段话,“南瓜藤”“丝瓜藤”“月季”“西瓜”“汽水”点到为止;“一地的藤蔓”“错乱的爬着”“月季自顾自的开花”等都彰显着悠然自得农家生活的气息。随后,她又写到,在这后院树下埋着爷爷、曾祖父、曾祖母、早逝的姑婆的骨灰。家族中众多人的骨灰埋在此地,证明这是一座老宅,它承载着岁月,见证了历史、人事的变迁,在无言之中,我们感受到了生命的沉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