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导航 » 教育 » 正文
贵州民族地区乡村振兴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更新日期:2022-11-15   来源:   浏览次数:207   在线投稿
 
 

核心提示:党的十九大报告强调: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必须始终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2021年春节期间,习近平总书记视

 
 党的十九大报告强调:“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必须始终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2021年春节期间,习近平总书记视察贵州时强调:“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做好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中共贵州省委十二届八次全会,提出了“乡村振兴、大数据、大生态”三大发展战略,并提出深入推进农村产业革命,持续推动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以产业振兴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带动乡村全面振兴。乡村振兴战略实施,已经成为我国攻克“三农”问题的关键一招,成为贵州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强有力的武器。
结合贵州省情实际,反观贵州乡村振兴战略推进的重点和难点,民族地区则显得特别突出。
(一)思想观念落后,是民族地区发展长期滞后的关键,事关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内在动力。
贵州作为全国脱贫攻坚的主战场之一,按照中央的部署,展开了艰苦的脱贫攻坚战。2003年,时任贵州省省长的石秀诗同志挂乡帮扶龙里县摆省乡,就把提高群众素质作为民族地区脱贫致富的根本保障,高度重视教育、卫生、文化事业方面的投入,改善群众精神面貌,使群众树立起脱贫致富的信心。如:开展“良种良法”教育培训工作,大力发展杂交玉米、脱毒马铃薯等,让长期食不果腹的摆省乡群众,迎来了粮食有出售的新局面。
党的十八大以来,每年下基层开展驻村帮扶工作的干部达4万余名,通过异地搬迁、产业扶贫等措施,全省66个贫困县全部摘帽,923万贫困人口全部脱贫,贵州撕掉了千百年来的贫困标签。但是,按照习近平总书记“做好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要求,实现“在乡村振兴上开新局”,贵州省还有许多工作要做。“扶贫先扶志”,群众思想观念落后问题,依旧制约着贵州乡村振兴的发展。
一是小富即安的思想。通过脱贫攻坚,群众在经济收入上提升了,但在思想观念层面,穷根依旧未能完全拔除。我们还有部分民族地区的群众,滋生了小富即安和等靠要的思想。他们认为当下的生活已经很好,有吃有穿,没有必要继续辛苦工作。这种思想导致群众参与乡村振兴建设的主动性、积极性严重缺乏,阻碍乡村振兴工作的高质量推进。
二是致富视野不开阔,手段匮乏。近年来,我们的脱贫攻坚工作,很多都是“保姆式”的帮扶。驻村干部,深入群众家里帮助打扫卫生、洗衣叠被。在产业发展方面,致富项目是扶贫队伍定的,工作方式是扶贫队伍教的,很多群众一直处于让干什么就干什么的状态,主动谋划意识不够。换句话说,我们许多贫困人群,对于“干什么能够致富、怎么干才能致富”缺乏深入思考,个人在致富方面的视野依旧很窄,高效手段严重匮乏。这对于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特别是实现“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目标,少了主体支撑。乡村振兴工作推进中,如果不能开阔群众视野、让他们看到与发达乡村的差距,丰富群众的致富手段,乡村振兴也将永远处于“智力输血”状态,无法进入自我“造血”的良性发展轨道。
点击在线投稿
 

上一篇: 贵州民族地区乡村振兴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下一篇: 贵州民族地区乡村振兴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相关论文导航
 
 
 
 
 
 
 
相关评论
 
分类浏览
 
 
展开
 
 
 

京ICP备2022013646号-1

(c)2008-2013 聚期刊 All Rights Reserved

 

免责声明:本站仅限于整理分享学术资源信息及投稿咨询参考;如需直投稿件请联系杂志社;另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告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