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相占“客观地”认为,“利奥波德的《沙乡年鉴》并非理论著作,中西学术界通常都将之视为自然文学的代表作”。并认为这部书对生态美学之所以重要,是因为其中的生态审美欣赏,是生态美学的研究对象。关注于其中的生态美学价值无可厚非,若说这部书不是理论著作似乎有失偏颇。应该说,《沙乡年鉴》是一部最早的系统地阐述和论证人与大地之间应该具有伦理关系的理论著作,为了说明这一点,下边从这部书的出版目的、全书的结构及写作特点来加以分析。
1.《沙乡年鉴》的出版目的
《沙乡年鉴》出版于利奥波德逝世一年后的1949年,但酝酿及联系出版社在1947年之前已在进行之中,利奥波德为此写了一个较长的序言,结合自己的经历和思想形成过程对这部书有一个详细的介绍。开头就讲了这本书的写作目的是“讨论的是土地的伦理学和美学的问题”,他认为,艺术和文学、伦理和宗教、法律和民俗都依然要么把土地上的野生的东西看成敌人,要么是食物,要么就是因其好看而被保护下来的洋娃娃。人类在土地面前扮演了征服者的角色,利奥波德认识到这一点应该是在1906年到1909年他读大学的这几年。随后的二十几年内,他经历了美国为保护畜牧业发展而鼓励杀死捕食者动物的捕猎政策以及随后草场植被因过度啃食而退化,畜牧业也遭遇重大灾难的过程。这期间,美国的生态学理论迅速发展,先是埃尔顿的动物生态学研究成果和克莱门茨的植物演替理论,坦斯利的生态系统理论和林德曼的食物链、金字塔营养级理论的相继确立,到1942年,奥达姆等人又提出了生态平衡的思想,完善了生态学的基本理论。利奥波德相继担任过亚利桑那州的林业官(1909)、林业生产实验室副主任(1924)、野生动物的管理研究人员(1928)、威斯康星州立大学的野生动物管理教授(1933)等职务,丰富的荒野经历也使他在与大自然的交往中将生态学原理和荒野实践相互印证,建立了一种全新的大地伦理观。卡利科特评价说“这是西方文献中第一个自觉不懈地和系统地试图创建一种包括整个地球自然界和将整个自然界作为一个整体置于道德视野的伦理理论”,利奥波德在那篇没有发表的序言中结尾说,“本书的最后是试图用比较连贯的形式,概括出一种关于土地的生态学概念的基本理论”。应该说,《沙乡年鉴》不是一本美学著作,而是一部理论见之于实践的生态学著作,是一部主张人与大地应该建立伦理关系的理论著作。
2.《沙乡年鉴》的结构
《沙乡年鉴》一书分为前后相继的三篇,即开篇的“一个沙乡的年鉴”、中间的“随笔——这儿和那儿”加上第三部分“结论”。“一个沙乡的年鉴”应该是利奥波德对他的废弃农场多年观察物候变化的追述,农场购买于1935年,“年鉴”里十二月份描写黑头山雀65290完成于1940年,而写二月份的“好橡树”是1945年,所以,可以肯定“年鉴”至少是经历了1935年到1945年这十年间完成的。“随笔”写作的时间要早于“年鉴”,应该是从1928年到1931年间,利奥波德受到一家捕猎器材公司的资助到美国中北部各州进行考察时期所撰写的若干篇散文编辑而成的。本书的最后部分“结论”形成的时间更早,也就是说,大地伦理的理论框架和思路在1924年已经形成了。但是,利奥波德在编辑这部书的稿件时,却没有按照撰写时间的顺序,而是根据内容由浅入深的逻辑需要,以便于使读者能循序渐进地理解大地伦理的顺序来安排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