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导航 » 教育 » 正文
“学习强国”作为大学生政治认同培育载体的创新之处
 
更新日期:2022-11-16   来源:   浏览次数:76   在线投稿
 
 

核心提示:学习强国何以成为当下大学生政治认同培育载体的一大创新并广受大学生认可的呢?主要有三方面原因。1优质资源聚合为政治认同培育指明方向政治认同在整

 
 “学习强国”何以成为当下大学生政治认同培育载体的一大创新并广受大学生认可的呢?主要有三方面原因。
1优质资源聚合为政治认同培育指明方向
政治认同在整个社会政治生活中的作用十分重要,能够将拥有同种政治立场、观点的人们组织凝聚在一起。在社会主义中国,增强公民政治认同有利于树立共同目标,坚定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不懈奋斗的热情和信心。如果不对政治认同培育内容进行详细筛选,很容易产生反作用,“阿拉伯之春”、苏东剧变就是前车之鉴。问题的关键在于,优质的政治理论和学习资源从何而来?2013年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就为解决这个问题指明了方向,即“坚持党性,核心就是坚持正确政治方向,站稳政治立场,坚定宣传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坚定宣传中央重大工作部署,坚定宣传中央关于形势的重大分析判断,坚决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坚决维护中央权威。”
全媒体时代,海量信息资源在网络空间泛滥,左右公众价值选择的客观因素不断增加,“学习强国”平台是由中宣部组织牵头研发,从其性质上讲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步调一致,能有力保证政治方向坚定不移。
在传统“灌输式”的政治认同培育方式主导下,学习资源主要来源于主流媒体和学术领域,获取方式包括课本、传统大众传媒、学术网站和门户网站的泛式搜索,其弊端在于信息难以收集完整,比如:由于知识版权归属不同,在A处的文章无法在B网站阅读,C网站的视频无法在D媒体平台播放。对当代大学生而言,既消耗了时间,还无法完成学习任务,两厢不便宜。“学习强国”平台实现了优质教育资源的整合,主流媒体、教育相关部门、各行政单位、专业教师、科研人员等等都可以在平台上传内容,经后台审核后方可在全平台发布,根本上保证了学习资源的政治性和质量;鉴于舆论宣传对象的广泛性和群体之间的差异性,“学习强国”更注重语言文字表述的规范性,更关注内容的可读性、科学性和丰富性,可支持视频、音频、图片、文字等多种信息形式。平台还通过不断强化自身功能、拓宽技术支持路径、提升界面渲染性能,有效提升了平台亲和力,进而激发了广大用户群体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2平台化发展为优质资源聚合提供阵地保障
在大众传媒时代,政治传播与政治认同培育主要由党媒党报党刊主导,由主流媒体负责将政治文本传达给公众,在这样单向信息输送中,主流媒体处于绝对中心地位,拥有绝对的话语权。到了全媒体时代,公众拥有对接收信息的选择权和决定权,传输内容的分发权被拆解,对分发平台的依赖比重逐渐加大,这必然导致政治传播势能弱化。为使党的声音传得更开、更广、更深入,必然要打造新型传播平台,建成新型主流媒体。
著名传播学家麦克卢汉在其代表作《理解媒介》一书中提出了“媒介即讯息”的著名论断,这一论断在全媒体时代被充分印证。近年来平台化的大众传媒如人民日报客户端、今日头条等都纷纷涌现,热度也一直不减,但都是传统媒体建立的自主平台,在内容上也通常是以人民日报等传统媒体为主体自主生产的内容,在影响力上或许有了一定提升,但在根本上没有打破传统媒体的藩篱。从问题根源上来讲,我国传播和社会化的政治认同培育从来不缺乏单一的渠道,人民日报客户端、今日头条平台的建立并没有真正将优质资源聚合起来,“学习强国”平台化发展解决了这个问题。平台以国内互联网巨头阿里巴巴作为技术后盾,集纳了数以亿计的文本和视频资源,通过科学规划,“学习强国”涵括“新思想”“实播中国”“农民丰收”“慕课”等多个板块;各行政单位逐级建立分平台,分级自主输出内容;人民日报、央视网、新华社等强势主流媒体集体背书……在最终呈现上,“学习强国”平台的传播力、影响力、公信力得以充分保障。
聚焦到用户个体,“学习强国”平台可通过设置标签实现个性化定制。“学习强国”平台内容为王,所有重要的信息均在平台首页推送,全天滚动并及时更新,保证用户获取信息的即时性;通过大数据算法,平台能够汇集用户最新关注的热点信息,满足不同的学习需要,保证用户获取信息的独特性和吸引力。总之,“学习强国”平台以加强平台资源建设为重点,坚持以用户为中心,内容丰富,科学规划,适时创设新的内容板块,以动人的叙述方式、大众化的传播手段、游戏攻关式的积分制度吸引广大大学生群体用户,为大学生自主进行政治认同培育提供了可靠阵地。
点击在线投稿
 

上一篇: “学习强国”作为大学生政治认同培育载体的创新之处

下一篇: “学习强国”作为大学生政治认同培育载体的创新之处

 
相关论文导航
 
 
 
 
 
 
 
分类浏览
 
 
展开
 
 
 

京ICP备2022013646号-1

(c)2008-2013 聚期刊 All Rights Reserved

 

免责声明:本站仅限于整理分享学术资源信息及投稿咨询参考;如需直投稿件请联系杂志社;另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告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