积极心理学是一门研究人类最优状况的科学,它致力于发现和提升那些使个人和社会得以繁荣发展的因素,对象主要是心理健康的人、成熟的人和基本需求已经满足的人。所以积极心理学的理念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出现问题,解决问题”,而是“未雨绸缪”,在实践中关注人类的正面力量,为平凡的生活赋予意义。它突破传统心理学关注弱点、解决精神心理问题的“疾病模式”,转向关注优势、幸福、美德的“健康模式”,从而能更好地鼓励人们接受自我、寻找意义、追求幸福。积极心理学能让学生在实践中发现自己的特质,用积极的态度去观察和认识生活,发掘自身的潜能,追求更有意义的人生。一项综合了51项研究的荟萃分析发现,积极心理学的干预措施能够提升个体的幸福感并减少抑郁症状。此外,也有研究发现,积极心理学干预在教育中不仅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有益,还能提高学生的学业成绩和幸福感。
积极心理学与思政教育有一定的相似性和契合度。思政教育的核心是培养学生明确的意识形态和政治认同,而积极心理学能够在学生正确认识事物、产生积极情绪的过程中培养家国情怀和专业使命感。在原则上,思政教育强调以学生为本,将个人成长与国家发展相结合。而积极心理学也是以人为本,在平等信任的环境下深入了解学生困难,挖掘学生潜力,培养积极的人格特质,实现自我成长,达到德育的目的。在内容上,思政教育注重提升学生的思想道德素养,而积极心理学也旨在引导学生发现自身优势,如勇气、感恩、乐观、仁爱等等。此外,思政教育注重 “因材施教”,尊重学生的差异性,遵循普遍性与特殊性相结合的理念,而积极心理学主张发掘自身的优势,结合个人特点,找寻人生意义,也具有在共性中发展个性的特点。
积极心理学能对目前的思政教育裨补缺漏。首先,教育具有前瞻性,不能总是等学生出现心理问题后才由精神科医生来对他们进行治疗。目前的思政教育更多是问题导向,可能会忽视个体幸福感的体验和价值的培养。[积极心理学不仅从心理和经济方面都更具有成本-效益,而且能依靠预防的思路,强化学生的心理韧性。其次,传统的思政教育主要关注对一个问题的思维方式,注重认知、分析等能力的培养,可能容易忽视学生的内在动力,导致政治认同容易停留在表面,很难转化为个人的自觉观点和主动认知。而积极心理学能弥补这一问题,在心理层面发掘学生优势,寻找内生动力,助力认知和行为的积极改变。
追求个人幸福与实现党和国家的目标应该统一、也可以统一。近年来,“积极教育”,即促进人类全面发展的幸福教育,逐渐进入人们视野。许多国家期以通过积极教育提升国民的幸福指数。例如英国首相卡梅伦提出将品德和积极教育作为教育改革的战略目标。可见“积极心理学”在国家教育中的重要意义。运用积极心理学的范式,思政教育能引导学生在追求个人幸福的过程中,发掘人生的价值与意义,将个人小我的发展与祖国社会的发展结合起来,实现在社会大发展背景下个人成长的获得感与满足感。
本文以预防医学专业为例,探究积极心理学理论和实践方法在高校思政教育中的应用前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