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机械幕墙的设计与光影技术的巧妙结合,实现舞台自动化转场。以前的黄梅戏舞台,一整部戏都在一个场景完成,一些动作,例如叩门,都是靠演员做出叩门的虚拟动作来完成的,当然也有通过人力转场的剧目。现在的部分黄梅戏剧院也有通过LED显示屏和人工换场配合的形式变化场景的,但表现形式大都比较单一,缺乏沉浸感,也未能使资源利用最大化,每次换场就意味着要撤掉原先的道具,再搬上新的道具,且不说人力成本和观众体验,光是撤下来的道具存放就是个大工程,何况还要定期检查维护这些道具,且一旦增加新剧目就会有新道具,虽说有些道具可以重复利用,但整个道具的存储体量仍然不小。
通过场景建模可以设计出动态变化的3D幕墙,并对多个点位的执行器进行控制以变化出三维的桌、椅、门等道具,再结合光影技术,将相应的纹理和颜色投在道具上。半自动化的转场不仅仅节省了人力资源,也大大增加了观众的观戏体验感。
(二)利用水幕裸眼3D全息影像打造沉浸式舞台。机械幕墙的运用存在局限,只能满足大场景转场的需要,而更沉浸的舞台展现需要3D激光水幕技术。通过激光水幕打造裸眼3D影像可以广泛应用在黄梅戏舞台对山水花草的展现上。水幕投影是一种集音控、程控于一体的技术,能显示各种文字、图案,以及水柱运动的跑泉视觉效果,结合数字投影、数字激光技术成像的新型多媒体展示手段,能最大限度保障景的空间厚度,满足打造沉浸式黄梅戏舞台的需求,增加观众的体验感,帮助观众解读黄梅戏的戏曲表达语言,更好地传承和发扬黄梅戏文化。
(三)通过增强现实技术和机器学习技术打造黄梅戏舞台交互系统。将黄梅戏表演赋予趣味性,促进黄梅戏文化的传承。利用机器学习技术对指定物体进行数据库训练集的对比,反馈给用户该物品的出处和详细信息,包括但不限于黄梅戏戏曲人物识别,服饰识别,扮相识别等。同时利用增强现实技术对舞台上的道具进行三维扫描入库,用户可以通过手机扫描获取该物品的三维细节。将增强现实技术和机器学习技术运用到舞台交互中让舞台产生新的视角和吸引力,有利于黄梅戏文化的年轻化传播。同时该系统中可以开发黄梅戏舞台动漫和黄梅戏舞台文创等功能,用户可以通过个性化定制的方式将自己的形象上传生成黄梅戏换装特效,并选择自己喜欢的黄梅戏舞台场景,通过3D打印技术一键生成属于自己的独特文创,以此提高用户对黄梅戏的体验兴趣,使黄梅戏舞台文化实现可持续传播。
非遗文化是国家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今数字化的迅猛发展使非遗文化与数字技术结合成为必然趋势。黄梅戏舞台数字化创新,对扩大黄梅戏传播渠道和产业市场化空间意义重大。也希望非遗文化产业都能抓好技术赋能浪潮,结合自身特点,利用数字技术,在传承保护自身文化的同时创新探索可持续发展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