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我国义务教育的普及和发展,大部分地区的教育都得到了很好的开发,但仍有一些偏远地区和落后地区的教育发展仍面临着断层的问题,在国家相关政策的引导与鼓励下,大学生们成为了去异地支教的先锋队、主力军,他们到贫困地区进行志愿支教,一定程度上改善了中国贫困地区教育落后的现状。
支教工作属于教育的实践性工作,是一项支援落后地区乡镇中小学校的教育的工作,也被称为“扶贫支教”,具有较强的服务性质。李英强先生在博文《教育沉疴已久,支教亟需革新》中对支教的概念是这样描述的——“我不知道“支教”这个词是怎么来的,也没有做过词源学意义上的考据,但就这个词本身看来,和“支农”“支边”等词是亲属关系,都属于“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社会主义救济模式。”随着支教志愿者参与的数量逐渐增多,“支教”一词的含义也有着新的变化,人们通常会更加强调支教的无偿性与义务性,支教的荣誉性导向也更加强烈。
就目前来说,支教志愿者仍旧以大学生居多,大学生志愿者们具备了一定的专业技能知识,但是缺少实践,局限于理论,当他们在进行支教实践时,会更加意识到自身存在的不足,从而在支教实践中不断学习和进步,提升自己的专业技能和综合素质。与此同时,大学生们深入偏远贫困地区进行支教,还能更加全面且深刻地认识到我国的国情,也更容易激发他们的社会责任感。但支教最深的意义远不止于此,支教更丰富内涵主要体现在人与人之间的爱,这种爱来自于精神层面的受益,在支教活动进行的过程中,精神受益的对象并不是“要么是儿童、要么是志愿者”的单选题,儿童成长和志愿者成长在支教中更像是一个硬币的正反两面,不可分离。一面受益的不仅仅是获得知识的孩子们,另一面还有在艰苦的支教环境中磨练意志的大学生支教者们,他们甚至可以在支教生活里不断实现自身的价值,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