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北京大学中国教育财政科学研究所课题组在2017年9月份发布的《中国支教行业发展研究报告》显示,大学生的支教人数粗略估计为10万到30万之间。面对规模逐渐庞大的大学生支教群体,支教活动发展也十分迅速,大偏远地区的大量儿童都接受到了教育,但是这其中也有一些存在的问题问题逐渐浮出水面。
(一)大学生自我定位不清晰
很多大学生们为了响应国家“三支一扶”,走近基层的口号,开始逐渐投身于志愿支教的事业中。并且值得肯定的是,很多的大学生们都积极参与这项事业并投入自己的一腔热血,将奉献爱心、为教育匮乏的地区带去希望当作自己的心中所想。但是对于大学生支教群体而言,他们参加支教的自主积极性并不高。
支教属于很多大学的一项实践活动,很多大学生可以依靠此来获得学分、评选推优、丰富履历等等,大学生为了学业成绩和评选评优才考虑参加支教的比例不在少数,因此,很多人参与支教更多的是想着自己能得到什么,而不是能给别人带去什么,所以很多大学生参与支教活动的功利性目的的逐渐增强,缺乏了自身内在的自主积极意愿,另一方面,由于大学生们的实践活动越来越丰富多元化,更多人也会选择更加轻松简单的实践方式来锻炼自己,完成自己的学分积攒,因此,支教并不会成为他们的首要选择。
还有一部分不愿意参加支教的大学生,他们缺乏自主积极性的原因主要是无法适应贫困地区农村乡镇的生活环境。对于大多数经济不独立的大学生,很多人可能会更加向往去高薪地区工作,不仅会有优厚的待遇,还能缓解生活物质压力。相比较而言,很多支教地点位于偏远地区,交通条件差、居住条件苦、基础生活设施落后等现状较为明显,对于大学生们的身体素质也是一种巨大的考验与挑战。
近年来,虽然大学生支教活动的确取得了不错的成效,但是许多高校只是也只是为了支教而进行支教,并没有从根本上调动大学生们参与志愿支教的欲望积极性,大学生们出于对未知事情的新鲜感和盲目跟风行为参加支教的并不在少数。大学生们支教动机的功利性和缺乏坚持探索精神,都一定程度上会降低支教的成效性。此外,学校是支教人群最为密集的一个场所,学校如何宣传支教意义、大学生如何正确看待支教以及如何充分调动大学生们自愿参加支教的积极性,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
(二)支教缺乏长久坚持性
支教时间短、缺乏长期坚持性,也是当今大学生支教中所出现的一个重大难题。每逢寒暑假,很多大学校园内都会刮起一阵支教的“流行风”。无论是国内还是国外,都可以看到很多大学生志愿者们支教的身影,毕竟相对于社会上的其他职业来讲,他们身上背负着较小的生活压力,并且多出一个寒暑假的时间和空间来投身于自己所喜欢的事情中,其中很多的大学生 们便会选择投身于偏远地区或山区进行支教活动,但是也正是由于大学生身份的局限性,他们的选择大多倾向于短期支教活动。
越来越多的短期支教活动盛行,为教育落后的地区输送了大量的师资力量,虽然一定程度上减缓了教育落后地区的压力,但是总体上的成效并不明显。由于偏远地区的环境与基础设施非常落后,很多大学生们会因为无法适应恶劣的生活环境而半路退缩。此外,支教的大学生们还存在着自身身份的局限性,通常寒暑假一过,他们便要匆匆地赶回自己地学校学习,而那些偏远地区和山区地孩子们可能又会再一次面临知识接收链条的中断,由于所有授课老师风格之间都是存在差异的,那些孩子们可能刚刚适应了新老师的教学模式,但是老师却走了,这一定程度上对他们的学习兴趣会有一定的冲击力,也会对他们的接受能力有巨大考验,长此以往,并不利于他们的身心健康成长,也不利于他们接收完整的知识,这种短期支教也会影响建立一种长期的支教体系与模式的进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