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导航 » 教育 » 正文
高校网络舆情管理体制的现状及问题
 
更新日期:2022-11-25   来源:   浏览次数:108   在线投稿
 
 

核心提示:(一)部分网络平台监管缺失、执法不力迄今为止,很多传播舆情的网络平台诸如腾讯、微信、校园贴吧、微博等均未实现实名制注册,这使得任何人可以随意

 
 (一)部分网络平台监管缺失、执法不力
迄今为止,很多传播舆情的网络平台诸如腾讯、微信、校园贴吧、微博等均未实现实名制注册,这使得任何人可以随意表达自己的思想和观点。有些匿名注册用户甚至发布一些虚假、造谣信息,这就为重大网络舆情事件的发生埋下了祸根,一旦事态失控,网络行为就有可能转变为现实生活中的恶性事件。一些网民制造虚假信息充当舆情,通过网络虚构内容诬陷他人,一些网络中的偏激言辞很容易在短时间形成强大的舆论阵势,大学生群体在没有搞清楚事情的情况下,对事件的对象进行集体的道德审判,对当事人造成严重伤害。因此,及时处理不良网站和信息,及时清除恶俗信息滋扰,强化源头监管,规范网站和平台运营,实施有针对性的净网行动,十分必要。
《中华人民共和国网络安全法》明确规定,任何个人和组织使用网络应当遵守宪法法律,遵守公共秩序,尊重社会公德,不得危害网络安全,不得利用网络从事危害国家安全、荣誉和利益,煽动颠覆国家政权、推翻社会主义制度,煽动分裂国家、破坏国家统一,宣扬恐怖主义、极端主义,宣扬民族仇恨、民族歧视,传播暴力、淫秽色情信息,编造、传播虚假信息扰乱经济秩序和社会秩序,以及侵害他人名誉、隐私、知识产权和其他合法权益等活动。但诸多网络平台都表示过要加强监管,并号称配备了先进的管理技术和手段,而实事是对虚假新闻、仇恨言论等违法内容处理不力,甚至采取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的态度,大事化小,小事化了,掩盖掉自身监管存在的问题。由于市场竞争激烈,流量需求旺盛,要想站稳脚跟,一些平台为了提高关注度,增加点击量,想尽办法出奇招、抓眼球,为了资本盈利,殊不知破了底线、闯了红线、碰到了高压线。种种乱象说明,平台内部虽然有监管,但监管不力,监管不力,就是给潜在危险制造者提供机会。并且,平台越大,用户越多,社会影响就越大,一些极端案例的放大效应也就越突出。
(二)高校网络舆情引导体系不完善,缺乏普及性与稳定性
当前,很多高校网络舆情监管及引导体系尚不完善,尚未建立完善的舆情监控、汇集、反馈机制。高校管理者缺乏相关网络信息知识和实践操作的学习。部分高校网络舆情监控的组织水平较低,可利用的资源及人员部门协调程度等方面还存在改善空间,网络舆情引导缺乏普及性与稳定性。此外,部分高校管理干部对网络舆情存在发现不及时、舆情危机评估能力不足、正面宣传力度不够、媒体应对难度大等问题,舆情管理机制还停留在被动层面,往往过多地关注于已经产生负面影响的舆情,而不是去分析产生这种舆情事件的原因,追踪有可能导致负面舆情的校园管理体制,网络舆情管理机制本末倒置。
(三)高校思政课老师对网络舆情的认识及引导重视不足
青少年教育最重要的是教给他们正确的思想,引导他们走正路。必须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把实现个人价值同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紧紧联系在一起。尽管信息网络在当今社会占据着不可或缺的地位,但是高校思政教育工作者缺乏系统的关于对网络舆情的认识和了解,部分教师网络舆情引导理论基础薄弱,缺乏对网络舆情的发展态势和学生的思想动态的细致研判,看不清网络舆情的走向,从而无法开展有针对性的思想政治教育与引导,让网络舆情发挥出正面的导向作用。
点击在线投稿
 

上一篇: 高校网络舆情管理体制的现状及问题

下一篇: 高校网络舆情管理体制的现状及问题

 
相关论文导航
 
 
 
 
 
 
 
相关评论
 
分类浏览
 
 
展开
 
 
 

京ICP备2022013646号-1

(c)2008-2013 聚期刊 All Rights Reserved

 

免责声明:本站仅限于整理分享学术资源信息及投稿咨询参考;如需直投稿件请联系杂志社;另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告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