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导航 » 文艺 » 正文
由玉及人:外在欣赏式审美
 
更新日期:2022-11-25   来源:   浏览次数:130   在线投稿
 
 

核心提示:玉作为器物出现在古人的生活中,最早出现的时间和玉种已无法考证,但玉带给人的感官审美,却是在不断地变化。玉为何会成为器物中特殊的德治之物,君子

 
 玉作为器物出现在古人的生活中,最早出现的时间和玉种已无法考证,但玉带给人的感官审美,却是在不断地变化。玉为何会成为器物中特殊的德治之物,君子之物?玉又能带给人怎样的审美感受?这些问题将在下文进行探讨。

(一) “玉”的特殊特性
《说文》:“玉,玉 ,石之美。有五德:潤澤以溫,仁之方也;䚡理自外,可以知中,義之方也;其聲舒揚,尃以遠聞,智之方也;不橈而折,勇之方也;銳廉而不技,絜之方也。”此处说“玉”有五德,从字义来看,古人认为玉标志着君子德治,但其实玉的本身也透露着“德”的特性。第一:玉质润泽而温和为仁,外部察玉纹,可知内质,这为义;玉声舒而远播,这是智;宁折不挠为勇;锐廉而不奇巧为廉洁。许慎在《说文》中将玉定义为五德之玉,也是将人文礼德和玉质、玉声、玉纹等自然特性对比,认为玉的特征和仁义礼智勇十分相似,能够运用玉的具体表示德治的抽象,因而也是肯定了人赋予玉这些君子德治特性的行为。第二:有学者认为是因为玉稀少珍贵,古人将它当作至高德治的象征,在《礼记·聘义》中记载:“非為碈之多,故賤之也,玉之寡,故貴之也。”孔子回复子贡的问题时便已指出,“玉”和“石”的区别并不在于其价值的差距,而在于“言念君子,温润如玉”,最终还是归于玉的特殊性。温润被奉为君子的标准,而众多价值不菲的物件中,尽管月亮清亮孤傲,太阳炽热霸道,四君子骨气超然,唯独“玉”中温润浑然天成,且只有“玉”具有温润的特性,所以君子以玉为贵。孔子之言也是说明“玉”的外在特性都具备君子五德,甚至可以说,玉就是君子的倒影。

(二)儒家的道德观与玉的融合
儒家提倡“礼”,自然要约之以礼,以礼待人。在春秋战国时期,儒家的道德观成为约束人们行为和压制战争的重要武器。《论语·里仁》:“子曰:惟仁者能好人,能惡人”, “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论语·颜渊》:“克己复礼为仁。”“博学于文,约之以礼,亦可以弗畔矣夫!”《论语·八佾》:“林放问礼之本。子日:“大哉问!礼,与其奢也,宁俭;丧,与其易也,宁戚。”等等,都是孔子在《论语》中叙述的道德观。其中《八佾》专讲礼仪一篇,可从中看到孔子要求的“礼”是雅礼,仁礼。但单从理论出发并不够,因为道德观并不是儒家独有,道家也有。怎样让儒家的道德观被当时的君王百姓都能接受并且奉行?德治犹如王权,需要象征的器物。但儒家讲究“仁义礼智”,讲求“三纲五常”,所以象征的器物必须要符合这样的道理。因而玉温润如君子、圆滑如为人、坚硬如气节的自然特征进入了儒家的视野。当时的春秋战国连年纷战,缺少礼乐制度下的君子去压制战乱,因而最终玉成为了儒家道德观的象征之物。《周礼》、《礼记》、《仪礼》三礼之书中全用玉之特征、人为赋予的品性来阐释何为礼,其中的玉与道德观融合的痕迹可见一斑。
点击在线投稿
 

上一篇: 由玉及人:外在欣赏式审美

下一篇: 由玉及人:外在欣赏式审美

 
相关论文导航
 
 
 
 
 
 
 
相关评论
 
分类浏览
 
 
展开
 
 
 

京ICP备2022013646号-1

(c)2008-2013 聚期刊 All Rights Reserved

 

免责声明:本站仅限于整理分享学术资源信息及投稿咨询参考;如需直投稿件请联系杂志社;另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告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