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总体上反观这三大国际电影节新世纪以来的“最佳影片”,我们会发现其间有很多的共性元素。
首先,“最佳影片”的获奖影片类型,几乎是剧情片,并且是“剧情+小人物+”的形式。相对而言,它们并不是非常看重故事的精彩程度,而是更看重影片所表达出来的深层内涵。如以人性的探讨出发的获奖影片有《生命的圆圈》《三峡好人》《孩子》等;以社会问题出发探讨人类生活境遇的影片有《青楼姊妹花》《无依之地》《流浪的潘迪》等。它们的主角多是以普通的小人物为主,通过展现小人物生活中的故事,去反映出整个人类生活的大环境,并能够达到对人性的反思和对社会批判的深层意味。
其次,在主题方面,那些可以激起全人类共情的共通性的话题,是最佳影片的必备元素。如以爱情为主题的获奖影片《季风婚宴》《断背山》《图雅的婚事》等;以生活困境为主题的获奖影片《黑暗中的舞者》《四月三周两天》《一次别理》等;以人性探讨为主题的获奖影片《秘密与谎言》《秘密与谎言》《白日焰火》等。
以从全球视野来看,生活地域的不同、符号运用的不同、“心理程序”的不同,不同民族的人会在接受方面存在很大的差异[[[] 贺卫华. 跨文化传播视域下的中国电影“走出去”路径研究[J]. 新闻与传播评论, 2018(5):121-128.]]。当今时代是人类思想转型的关键期之一,造成这一转型的基本因素,主要是宗教、政治和社会信仰的毁灭,可以说,现在这个时代是群龙无首的时代[[[] (法)古斯塔夫·勒庞.乌合之众[M].何正云,译.南京:江苏凤凰科学技术出版社,2019:17.]]。这段论述向我们解释了我们当下的生活状态,以及后现代带有颓靡、黑暗之风的电影受到大众青睐的源头,因此涵盖“情感、死亡、反逆、困境、人性”元素的影片深受电影节喜爱。
心理学家荣格的“集体无意识”理论备受学术界推崇,鉴于全球受众具有差异性很大的审美接受能力,因此这些共同的集体无意识性质的元素应被我们所重视。反观三大电影节的获奖影片,绝大多数影片都是从看似大而空的庞大主题入手,但以具有代表性的角色予以细腻呈现,都能打动各个国家的受众,因此主题的宏大也是获奖影片的共性之一。
在影片结构方面,相比之前同类型的影片,“最佳影片”大多有所创新,而不是单纯遵循常见的平行式线性结构、交织式网状结构,或者迎合与模仿某些先例典范。比如交织式对比结构、回环式套层结构、戏中戏套层结构、缀合式团块结构、回环式团块结构、梦幻式复调结构等等,得到一定的开掘与运用,而结构的创新往往成为重要的“获奖密码”。如获奖作品《寄生虫》运用了交织式对比结构,突出了阶级差异的主题,给予了观众心理上的冲击;中国斩获的唯一一项金棕榈奖的作品《霸王别姬》在结构方面也是有所创新,导演利用了戏中戏的套层结构为我们展现片尾虞姬的自刎,同时也为程蝶衣的生命画上了句号,这一充满意境的结尾使影片上升到了哲理性的高度。由此可见,这些获奖影片以艺术片为主,一般会在影片的结构、语言、影像、符号等层面,进行一番探索与实验,达到促进电影艺术水平提升的目的。
最后,跨国制作也是获奖影片共性之一。作为影视产业发现相对落后的发展中国家,与影视产业相对成熟的发达国家例如美国、法国合作,是十分明智的选择,既可以学习到先进的生产技术、运营模式,也可以吸引外资,最大程度地给予影片制作过程中外部条件的保障。更为重要的是,由于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的社会意识形态差异较大,单方面制作很难平衡双方受众的审美需求和接受能力,因此跨国制作可以最大程度地从全球视野出发,最大限度地制作出符合多国受众接受模式的影片,做到审美趣味、价值观念的全球化、普泛化。如为国际电影节所青睐的中国导演李安的多部获奖作品,皆为多国合作制片,跨国演员、取景地和思想意识的交融,使得包含中国深奥文化的作品受到了国际范围的理解和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