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曾说,“青年是整个社会力量中最积极、最有生气的力量,国家的希望在青年,民族的未来在青年。”青年人对革命历史题材、英雄模范题材等电影中的人物形象信任度越高,其对国家的认同感可能就越高。正值中国建党百年,青年作为新时代的接班人,透过电影呈现的时代群像,达到情绪感染及共振,受到社会教化的作用,积极参与到对美好国家的构想与描绘中。
电影所塑造的人物群像有助于当代青年实现自我价值认同,强化文化认同与国家认同。所谓国家认同就是公民对自己国家政治、文化、族群有着强烈的归属感和充分的认知。电影《守岛人》改编自真实故事,讲述了王继才和王仕花夫妇二人以海岛为家,32年如一日默默地守护开山岛的故事,塑造了一对不忘初心、无私奉献中国海防事业的时代楷模形象。电影并不是靠制造悬念、利用戏剧冲突吸人眼球,而是选取主人公的高光时刻,聚焦主人公矛盾与纠结的心理与情感变化,通过“碎片化”的段落和场景,用细腻且极具情绪冲击力的镜头语言将主人公的家国情怀、价值追求展现的淋漓尽致。电影《我的父亲焦裕禄》开辟了主题电影的新型表达方式,不同于传统的人物传记片的叙述方式,从焦裕禄的二女儿焦守云的视角切入,通过以小见大、见微知著的表现手法,塑造了一个艰苦奋斗、竭尽一生为国为党为民服务的党员干部形象。《1921》在建党题材电影基础上进行了大胆创新,虽然主题宏达,电影但采用了细小的生活化叙事方式来讲述故事,以时代“横截面”视角切入,塑造了13位用青春燃起燎原之火的等革命先辈,从平凡中映射伟大,更能贴近当代青年的思想生活。电影《革命者》运用转述的叙事方式,从普通人的侧面平视李大钊,在三重时空下通过其他一个个鲜活人物的视角,,塑造了以李大钊为首的中国最早一批马克思主义者们为救国救民而的人物群像。这些富有质感、张力的时代群像,构建起了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这些人物形象通过展现出来,既能作为党史教育的重要一环,也能激发当代青年了解和学习党史的积极性。通过电影中时代群像的言行举止、精神引领,对当代青年起到了潜移默化的思想启迪、润化心灵的作用,激发新时代青年人应树立远大理想和责任担当,认同自己在社会中的角色和价值。《扫黑·决战》在情节叙事方面使用了三幕剧的形式,每一幕都充满着正义和邪恶的极致较量和搏杀,带着强烈的故事冲突和戏剧性,塑造了一群扫黑除恶、不畏强权的正义形象。这部电影强烈表明了新时代我国对反腐斗争工作的决心,宣扬了政法干警攻坚克难的精神,让当代青年感受到来自祖国的安全感,正向影响了当代青年对党和国家的认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