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人类发展的过程中只有与自然和谐相处才能延续生命与文明,任何一个民族的发展都需要考虑所处的地理环境和所具备的自然条件,因地制宜才是持续发展的有效之法。在地理环境与自然条件的制约下,每个民族也会形成相应的自身所独有的民族伦理、民族文化乃至与自然相处的独特方式。柯尔克孜人生活在高山之上,艰苦的环境造就了他们自由坚韧的性格以及独特的生态文化。柯尔克孜人知道没有自然的人类将无处栖息,而没有人类的自然却还将继续衍化。因此在《玛纳斯》中我们很少看到柯尔克孜人与自然相悖的观念和行为,为了达到与自然的和谐共存,他们的实践都饱含了对自然的尊重与敬畏。
(一)顺应自然
敬畏自然便要顺应自然,随着自然的本来的发展轨迹,不去擅自改变与打扰。史诗《玛纳斯》对自然的顺应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是尊崇事物的和谐与平衡。史诗开始就铺开了一副原生态的自然画卷,画卷展现了柯尔克孜人日常生活的家园风景之美,牧民自由之美,万物相互关照,共生共长,达到了生命共存的平衡,牧民们在草原上吟唱着隽永的风景就是最好的表达。柯尔克孜人歌声中的家乡土地肥沃地域辽阔,河谷里树木葱茏绿树成荫,山坡上丰美的牧草随风飘荡,这也让浪迹四方的游子,怀念这美丽的地方。史诗中对自然美的描绘是摄人心魄的,这些朴实而又清新的景色体现了人们对这片土地的热爱之情以及万物平等共生的和谐之美。史诗中还有更多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情节,在阿勒曼别特流落他乡,多年后回到了故乡,见到了他曾栽下的小苗长成了参天大树,他紧紧保住那颗直刺苍天的大树,耄耋老人失声痛哭。这是人对于自然深厚情感的流露,是人与自然水乳交融,互通灵性的表现。阿勒曼别特思念家乡,异乡的他看到碧波闪光和牧草荡漾便忍不住与他们对话,请他们讲讲“湖光山色”“草原泥土芬芳”的秘密。可以看到柯尔克孜人流露的对自然与人类和平相处的渴望和怀念。这种和谐的关系使得自然与人达到了心灵的联络与情感的交合。
其次是尊重事物本来的面貌,事物都有自己运动变化的规律,自然界原本的样子是什么就去遵从他。面对自然资源随四时变化,不能永存的问题时,柯尔克孜人开始探索和利用自然中新的资源。他们在游牧生活中这样唱起“我翻越巴热斯空大坂,搬迁到巩乃斯草原,那里山高谷窄水流湍急,不利于放牧马群,又搬迁到阿克托阔依草原。”“在春草初露的季节,牲畜吃一茬草要长膘的时节,你们要陆续开始迁移。沿着阿拉套山前行,山脉的阴阳两面,都可以作为牲畜的草场”从这里可以看出柯尔克孜是智慧而又勤劳的民族。在长期的草原生活中掌握了和自然和谐相处的方式,他们视自己的牲畜为最宝贵的财富,为寻找合适的自然条件与创造放牧的有利环境而不断协调,为顺应自然的“静”而不断的动,重组自然与人间可调配的资源,达到一种利益最大化的良性互动。顺应事物的发展趋势,事物客观规律的外在表现是事物发展的必然趋势,遵从必然的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