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导航 » 教育 » 正文
隐喻和转喻的定义
 
更新日期:2022-12-01   来源:   浏览次数:178   在线投稿
 
 

核心提示:Lakoff和Johnson(1980)提出的概念隐喻理论对隐喻的认知研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该理论认为隐喻存在于人们的日常生活和体验中,不仅存在于人们的语言中

 
 Lakoff和Johnson(1980)提出的概念隐喻理论对隐喻的认知研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该理论认为隐喻存在于人们的日常生活和体验中,不仅存在于人们的语言中,更存在于人们的思维和行为中。人们思考和行为所依赖的概念系统从本质上来说都具有隐喻性。概念隐喻依赖于源语概念和目标语概念之间的系统性对应,是从源域概念映射到目标域概念,人们通过源域概念理解目标域概念,源域和目标域分属于不同的上层域。不变性假设(Invariance Hypothesis)提出了隐喻映射的限制,认为隐喻映射的发生不能违反目标域的基本结构或内在结构,因此,大部分的映射是部分映射(Lakoff 1990)。
同概念隐喻一样,转喻也植根于人们的日常生活体验中,对于语言和认知来说,转喻可能比隐喻更具有基础性(Barcelona 2000)。转喻也是概念的映射,这种映射一般发生在目标域,人们通过一个经验域(源域)理解另外一个经验域(目标域),这两个经验域包含在共同的经验域中。Langacker(1987)把转喻视为一种激活(activation)现象,转喻映射触发了目标域的心智激活。Kovecses 和Radden (1998)认为转喻是一种认知过程,是一个概念事体,即喻体,通过这个认知过程理解另一个事体,即目标,这个认知过程发生在同一个域 ,或者发生在理想认知模型里。传统的观点认为转喻是指词汇的意义从原来事体的意义转移到“邻近”事体的意义上,是用一个事体指代另一个与之相关的事体(Ullmann 1957, Lakoff &Johnson 1980, Taylor 1989)。事体之间之所以邻近,是因为它们的体检具有相关性(Lakoff and Johnson 1980)。Barcelona(2000)将转喻定义为一个认知域到另一个认知域的概念映射,这个两个认知域属于同一个域或者同一个认知模型,是从源域向目标域的心智过程。
认知语言学认为转喻和隐喻都是常规的心智机制(Barcelona 2000),是基本的认知模型(Lakoff 1987),两者都基于体验(Lakoff and Johnson 1980)。Lakoff 和Tuner(1989)认为,常规的转喻和隐喻都是自发的、无意识的映射,遍布于人们的语言中,文学中的隐喻和转喻是常规映射的创造性的扩展和延伸。Lakoff(1987)认为隐喻和转喻是两种认知过程,区别在于域的不同。隐喻映射的是源域和目标域,两者的映射是部分的,隐喻是把源域的结构映射到目标域的结构上;转喻的映射是发生在同一个概念域中,这个域是由一个理想认知模型组织架构。John Taylor (1989)认为转喻作为意义表达的主要方式,比隐喻更加基本化。
点击在线投稿
 

上一篇: 隐喻和转喻的定义

下一篇: 隐喻和转喻的定义

 
相关论文导航
 
 
 
 
 
 
 
相关评论
 
分类浏览
 
 
展开
 
 
 

京ICP备2022013646号-1

(c)2008-2013 聚期刊 All Rights Reserved

 

免责声明:本站仅限于整理分享学术资源信息及投稿咨询参考;如需直投稿件请联系杂志社;另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告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