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面的美术课堂情境中,教师通过各种教学推演与设计,播放视频欣赏照片,在课堂中加入互动表演,这些措施似乎可以让每一个学生从多重视角找到适合自己的美术学习方式,在作业呈现的阶段,大部分的学生所体现的态度都是“完成”一个任务,只有少数“叛逆者”选择了自己喜欢的独特艺术创作道路。
随着社会的高速发展和时代的快速变革,加上现代儿童的认知特点,越来越多的孩子身上表现出了强烈的自主学习、独立思考和个性表达的意识——很多孩子拥有自己的阅读方向及知识技能体系。在美术课堂上,根据不同孩子的不同兴趣取向,加入个性化的引导,这样的趋势似乎势在必行。可是在实际的课堂教学实施中,却不可避免地遇到诸多问题。
《全日制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以下简称《标准》)定义下的美术课程是要促进学生的个性形成与全面发展,尊重和保护人的个性,教师要积极为学生创设有激励于激发创新精神的学习环境,开展探究性学习,发表自己的独特见解。因此,有的教师已经在课堂上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加入诸如角色扮演、绘本创作、漫画演绎等方式进行个性化地美术教学,但是这些措施与方法并没有真正地树立学生的主体地位,还是徘徊在传统的美术教学桎梏中。
美国斯坦福大学教授琳达·达林在提出项目化学习理论中,对课堂关系有这样的阐述“教师能够扮演学习教练和管理者的角色,而不是仅仅作为直接的知识传授者”。①“项目化”学习理论已经在诸多学科中进行教学实践与发展。笔者在实践过程中发现,创设具有美术课堂学习特点的“美术项目化学习”——“分布式”美术课堂,有利于增强学生个性化引导培养,同时加强学生群体之间的联系,从而更好地确立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