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导航 » 文艺 » 正文
中国梦与青年梦:历史、现实、未来
 
更新日期:2024-10-27   来源:   浏览次数:5333   在线投稿
 
 

核心提示:中国梦与青年梦:历史、现实、未来摘要: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目标,一代代仁人志士接续奋斗,是近代以来中国历史的基本线索

 

中国梦与青年梦:历史、现实、未来


摘要: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目标,一代代仁人志士接续奋斗,是近代以来中国历史的基本线索。青年是有梦想、有担当、有活力的群体,正因如此,青年成为近代以来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生力军。他们把个人成才梦想与民族复兴梦想紧密结合,积极投身实践,敢于改革创新,为中国现代化做出重要贡献。“中国梦”理念的提出,对青年成长成才具有重要激励指引作用。

关键词:中国梦;青年梦;成才

“中国梦是历史的、现实的,也是未来的”,“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终将在广大青年的接力奋斗中变为现实”。 [1]习近平总书记在同各界优秀青年代表座谈时发表的重要讲话,深刻揭示了青年成长成才与中国梦实现的内在联系,体现出青年与中国梦的历史、现实、未来的密切关系。

一、“中国梦是历史的”:中国近代史是一部青年接续奋斗史

青年是一个民族最活跃、最积极的力量。在民族面临生死存亡的关键时刻,率先奔走呼号的是青年。维新变法失败后,26岁的梁启超在流亡途中写下了撼人心魄的《少年中国说》。全文为少年中国描绘出一幅令人神往的景像,更向中国少年发出号召:“故今日之责任,不在他人,而全在我少年。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少年自由则国自由,少年进步则国进步;少年胜于欧洲则国胜于欧洲,少年雄于地球则国雄于地球。”[2]梁启超梦想的中国是少年中国,实现这一梦想的希望在于青年。回顾中国近代史,不难发现,青年是探索中华民族新出路、投身人民解放运动的先锋队,是实现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梦想的筑梦者。

(一)青年敢于探索中华民族道路

青年是敢于有梦、勇于追梦、勤于圆梦的群体。鸦片战争以后,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此时的青年不能仅追求个人成才之梦,更要追求民族复兴之梦。20世纪初期,陈独秀警告国民:“别说穷人到了那时,没有饭吃,就是有钱的绅士和做生意的人,也是国破家亡四字相连了。说起读书的人,都是肩不能挑手不能提硬要饿死。”[3]在这种情况下,如何推翻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反动统治,建立独立富强的现代国家是仁人志士最大的梦想。

甲午战争后,清政府与日本签订《马关条约》,以康梁为代表的士大夫发动了“公车上书”运动。维新变法失败后,“戊戌六君子”牺牲,他们的平均年龄只有36岁,最小的林旭仅23岁。“戊戌变法”虽然失败了,谭嗣同却留下了“各国变法无不从流血而成,今日中国未闻有因变法而流血者,此国之所以不昌也。有之,请自嗣同始”,鼓舞着仁人志士前赴后继。1894年,年仅28岁的孙中山怀着满腔的爱国热情,到天津上书李鸿章,希望能够改革时政,但李鸿章置之不理。孙中山遂转向革命,赴檀香山宣传革命主张,并于当年在檀香山建立兴中会。近代以来,在探索救国救民的道路中,青年是最有活力、最具革命精神的群体,他们把自身的理想与争取民族的独立和人民的解放结合起来,贡献出自己的青春。

辛亥革命后,资产阶级革命派虽然建立了民国,但是并没有使中国走上独立富强的道路。历史证明,资本主义道路在中国走不通。一代代青年的追梦之旅不会停止。1919年爆发的五四运动是一场以先进青年知识分子为先锋、广大人民群众共同参与的彻底反帝反封建的伟大爱国革命运动,标志着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运动中,先进青年更加清楚地看到国家命运的岌岌可危、社会的腐败黑暗,他们难于忍受这种现状,以救国救民、改造社会为己任,积极探索救国的新道路。五四运动后,各地青年纷纷成立社团,传播新思想的刊物犹如雨后春笋般大量涌现。这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提供了思想基础和干部基础。1921年,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参会代表的平均年龄不足28岁。在中国共产党早期领导人中,除陈独秀、李大钊等之外,大部分是“五四”知识青年,因此,国民大革命时期党的很多干部不是以“同志”相称,而是以“同学”相称,“连中共中央通告的正文前,其称呼也不称‘同志们’,而称‘各级同学们’;而团中央转发党中央的通告时,则称‘转发大学讲义某某号’”。[4]由此可见青年在党的干部中的比重之大。这一时期,无论党的政治干部,还是军事负责人,青年占了多数,担任黄埔军校政治部主任的周恩来也不足30岁。当时的先进青年对革命有着火热的激情,以加入共产党为荣,在他们看来,国民党的党员“老气横秋”,成分、入党动机复杂,缺少革命精神;与之相对应,共产党员则充满革命激情,具有活力,能够领导中国革命走向胜利。##end##

(二)青年勇于投身人民解放运动

青年不仅是探索民族出路的先锋队,更是积极投身人民解放事业的实践者。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不是对旧的上层建筑的缝缝补补,而是涉及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各领域、全方位的彻底的革命。中国革命之所以能够取得胜利,在于中国共产党成功动员社会各阶层、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参与革命。中国革命的性质虽然是农民革命,但是青年勇于投身革命事业,发挥了重要作用。

大革命失败后,党的工作重心逐步从城市转向农村,开展土地革命。虽然党在白区的工作是秘密进行的,但还是吸引了众多青年参加革命。20世纪30年代,随着日本帝国主义对华侵略的日益加深,全国各地、各阶层兴起了轰轰烈烈的反日运动。然而,国民党推行“攘外必先安内”政策,在消极抗日的同时,积极发动对苏区的“围剿”。为了维护自己的统治,国民党在全国推行保甲制度和特务统治,逮捕民主人士,监视人民言论。面对国民党政治的腐败和统治的反动,青年学生积极响应和广泛宣传中国共产党的抗日主张,抗议国民党“消极抗日、积极反共”;抗日战争爆发后,大批进步青年,怀着追求革命真理的渴望和对中国共产党的向往,冲破国民党的阻挠,跋山涉水,奔赴革命圣地延安。据统计,仅1938年5-8月,经武汉八办和西安八办到延安去的学生青年即达880人和801人。[5]与之相对应,截至到1943年,国民党员有一百几十万人,学生党员仅有三万人左右,而且主要是1940年以后发展的。[6]抗日战争胜利后,不顾国内人民的强烈反对,蒋介石发动了内战,先进青年积极响应中国共产党的号召,发动反对蒋介石政权内战、独裁、卖国政策的爱国民主运动,沉重打击了国民党的反动统治。1946年,因美军强奸北大女学生沈祟,北京、上海、南京、杭州、重庆、广州、台北等地的学生纷纷举行集会、罢课或示威游行,参加者达50万人,运动影响广远,远远超过“一二·九”运动。这次抗暴斗争得到全国各界的大力支持,标志着国统区人民斗争新高潮的到来。

青年并不是一个独立的阶级、阶层,青年只有与工农大众相结合,积极响应党的号召,投身革命实践,才能成为中国革命的中坚力量。中国共产党成立后,积极领导工人运动,领导了多次罢工斗争。在多次罢工斗争中,青年团站在斗争最前列,据参加过安源罢工的徐岳飞回忆:“在罢工中,安源的山上、小镇上,到处都有党团员在勇敢地战斗着,他们冲锋在前,退却在后,表现得非常英勇,充分发挥了骨干和先锋作用。”[7]49而此次罢工的领导人李立三、刘少奇、蒋先云均为二十多岁的青年。

全面抗战爆发后,党号召广大革命青年到农村去,参加抗日游击战争。成千上万的青年纷纷走上抗日前线,参加抗日武装斗争和各种统战工作。他们走向农村和敌后抗日根据地,与抗日武装、工农群众相结合。“七七”事变发生后,北平的爱国青年立即行动起来,他们组织“募捐团、慰劳团、看护队,宣传队、战地服务团,民先队组织的义勇队还参加了实际战斗”;北平沦陷后,一批青年学生甚至冒着生命危险,“捡起国民党军队败退时丢下的枪支,同没有撤退的国民党爱国士兵、青年工人、郊区农民结合一块,成立了‘平西游击队’”。[7]153很多青年甚至直接参与了部分抗日根据地的创建,“一二·九”学生运动的领导人黄敬,“带领一批学生辗转于晋东和冀中,参加了晋察冀抗日根据地的创建。清华学生会领导人之一杨学诚,在武汉失守后,带领一批学生到鄂中,以八条破枪与农民结合,创建了鄂中抗日根据地。”[8]青年最具创造精神,他们在抗日斗争中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灵活作战。1943年,抗大第二分校的600名师生,通过地雷战、麻雀战、伏击战等形式,取得了老虎尖伏击战和赤瓦屋奔袭战的胜利。类似的事例不胜枚举,全国青年在抗日的烽火中锻炼成长,为中华民族的独立做出了重要贡献。

二、“中国梦是现实的”:青年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构筑者

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是一项光荣而艰巨的事业,需要一代代中国人的共同努力,需要一代代青年的接力奋斗。1949年,新中国的建立开启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纪元。经过过渡时期的稳定和发展,中国实现了高度的政治统一和社会稳定。自此,中国共产党开始自觉地探索适合本国国情的现代化道路。新中国成立60多年以来,青年时刻关注党和国家的前途命运,把个人成长与国家发展、人民需要紧密结合起来,顺应时代发展潮流,在社会主义探索中开创了新局面。

(一)思想层面的自我提升

新中国成立后,如何尽快改变我国落后农业国的现状,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成为党和人民思考的重要命题。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中国,中国共产党号召全国人民学习、宣传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在历次思想教育运动中,广大青年积极参加政治启蒙和文化学习运动,改造世界观和人生观。据不完全统计,建国初期“青年学生接受以马克思主义基础理论为主的政治教育的在百万人以上”,“青年学生激发了爱国心和站在无产阶级、劳动人民立场上的要求”。[9]通过建国初期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普及教育,大批青年清除了思想认识中的唯心主义因素,积极向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靠拢。他们积极关心党和国家的大政方针,通过思想改造,成为我国社会主义的“新人”。

在党的教育下,青年的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道德品质逐步得到培养。20世纪60年代初,毛泽东同志发出“向雷锋同志学习”的伟大号召,全国亿万计青少年掀起学习雷锋的热潮,努力像雷锋一样战斗和生活,雷锋精神在广大青少年中蔚然成风。这种良好的社会风气不仅前无古人,更得到了世界人民的一片赞誉。通过学习雷锋这类运动,青年的思想觉悟得到显著提高,生活提倡节俭,强调为集体做贡献,为人民服务。这也为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提供了源源不断的精神动力。

历史已经证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道路是实现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正确道路。正因如此,建国初期,全国各阶层、各民族衷心接受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主动进行思想改造,消除旧观念残余,培养共产主义道德。社会主义新中国为青年学习马克思主义提供了有利条件,他们思想敏锐,保守观念较少,努力学习,把学习与劳动结合起来,充分发挥自己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共产主义事业是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事业,实现这一艰难事业的过程中,需要一代代青年前赴后继的奋斗和牺牲。正是这种牺牲精神,把祖国和人民利益看作高于个人得失的觉悟,鼓舞着青年投身于为人民服务的伟大事业中。

改革开放以来,中西文化相互碰撞,一些新的伦理观念冲击着人们旧有的思想认识。西方资产阶级的个人主义、享乐主义等,腐蚀人们的心灵,造成了不少负面影响。但是,必须看到,竞争意识、法律观念、民主思想等先进理念,已经成为青年思想伦理体系中的宝贵成分,这给青年投身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提供了精神食粮。青年对党和国家的热爱真诚、强烈,学习、创新能力增强,个人发展更加全面。

(二)实践层面的热情奉献

新中国成立60多年以来,无论是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还是改革开放新时期,青年在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各领域艰苦奋斗,奋发图强,成为各行业的生力军和中流砥柱。振兴中华、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对于一代代青年具有永不衰竭的号召力。他们勇挑时代赋予的重担,把个人成长建立在对基本国情的准确把握上,永远紧跟党,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他们“如饥似渴学习,勇于到条件艰苦的基层、国家建设的一线、项目攻关的前沿去经受锻炼、增长才干”[1],提高与时代发展相适应的素质和能力。

新中国成立后,一批批热血青年奔赴荒原,艰苦创业,唱响了建设新中国的雄劲战歌。1955年4月,团中央号召青年到边疆去,开发边疆,建设边疆。以杨华为代表的北京青年垦荒队奔赴“北大荒”,仅仅一年,他们就开垦荒地1800亩,生产粮食14万千克。50年代中期以后,为了缓解城市就业问题,党号召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参加农业生产。60年代初期,为了缓解城市粮食问题,很多青年“出于忧国忧民,毅然放弃高考,立志下乡务农。他们尽管遭受了种种挫折,依然走着自己选定的人生之路,无悔无怨”[10],始终没有离开自己耕耘的土地。据统计,1962-1979年,全国城镇知识青年上山下乡人数总计1776万人。他们把自己最宝贵的青春留给了农村和边疆的建设事业,祖国的大江南北都留下了他们不朽的业绩。

改革开放以来,从“四个现代化”到“三步走”战略,从“总体小康”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党和国家的奋斗目标和发展战略鼓舞着当代青年自觉把个人成才成长汇入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到西部去、到基层去、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据统计,截至到2012年,“我国农民工总数已超过2.6亿人,其中40岁以下农民工所占比重达59.3%,近1亿新生代农民工已经成为产业工人的主体”,“已有23万名大学生村官分布在全国1/3以上的农村,其中有6.7万人进入村两委班了。”[11]青年志愿服务已经常态化,数百万青年志愿者服务于北京奥运会、上海世博会等大型赛会,千万计的志愿者参加各种自然灾害的救助活动。青年志愿者已经成为一张闪亮的中国名片,向世界和国人展现出改革开放新一代建设者的担当、风采与品质。

(三)发展层面的开拓创新

青年最富创新创造的活力,敢于走在创新创造的前列,开创社会主义建设新局面。他们不但勤于实践,更敢于追求新的梦想。青年人保守观念较少,敢于打破传统观念和旧思想的束缚。青年时期是人生中思维最活跃、效率最高效、精力最充沛的时期,青年人有勇气、有能力开拓新领域,开创新业绩。在建设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他们紧紧抓住国家建设、改革的好时机,在各自领域开创新事业。

社会主义事业是一项前无古人的伟大事业,在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实践中涌现出一大批青年模范。他们不但刻苦钻研科学理论,更善于把科学与实践结合起来,通过科技创新,为社会主义实践提供了强大生产力。以王选、袁隆平为代表的科研工作者,他们在大学毕业后,即投身计算机应用、杂交水稻育种研究工作,不仅为我国的科技发展做出了贡献,还对我国生产力的发展、解决13亿的吃饭问题发挥了重大作用。在我国的生产战线上,很多青年工人在实践中总结经验,50年代初期,采矿战线上年龄不足30岁的马万水钻研出水式风钻、龟裂爆破法、空心爆破法、中间楔形掏槽法等先进经验,成为全国冶金战线学习的榜样。一批批青年,在祖国的各项生产线和科技战线上,敢于打破陈规,创造了不计其数的新经验、新工艺。

中国的改革开放是一项前无古人的事业,是在“摸着石头过河”的过程中探索出来的。载人航天、载人深潜、探月工程等国家重大科技项目中,青年科技工作者担纲攻关主力,刻苦钻研,勇于创新创造;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大潮中,青年投身市场,敢于创业,追寻财富梦想;社会领域涌现出公益团体、青年志愿者组织,他们创新服务方式和服务内容,活跃在社会管理和公益服务的各个环节,传递着青春正能量。青年是社会各领域创新和突破攻关的主力,中国的航天科研团队中“平均年龄嫦娥团队、神舟团队33岁,北斗团队35岁,东方红四号团队29岁,卫星应用团队28岁”。[12]在这些实现中国跨越、中国奇迹、中国梦想的团队中,青年人已成为中坚力量。

青年也是企业科技创新的主力。以珠三角的东莞为例,45岁以下的青年占科技工作者的比重达到95%左右,其中六成年龄在26-35岁。[12]这在一定程度上说明,青年已经成为科技创新的主力。新世纪以来,随着建设创新型国家战略的提出,自主创新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越来越大。在企业的科研创新活动中,青年成为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提高企业竞争力的生力军。2009年央企青年创新奖评选活动中,共收到517项青年创新项目,其中实用技术创新项目392项,获得专利数1053项。[13]青年成为企业深化创新创效活动、提升企业竞争力的排头兵,建设创新型国家梦想的践行者。

三、“中国梦是未来的”:中国梦的实现依赖寄托于青年梦圆中国

中国梦是历史的、现实的,更是未来的。实践证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无论是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还是社会主义探索、改革开放时期,一代代青年把青春献给了民族复兴的伟大实践,为中国的现代化做出了重要贡献。“中国梦”既是中华民族的复兴之梦,又是每个中国人的个人成功与生活幸福之梦,更是当代青年的成长成才之梦。“生活在我们伟大祖国和伟大时代的中国人民,共同享有人生出彩的机会,共同享有梦想成真的机会,共同享有同祖国和时代一起成长与进步的机会。” [14]当代青年要把个人成长成才与祖国、人民的需要结合起来,积极投身中国梦的奋斗实践。

(一)青年梦想与中国梦想内在契合

理想信念是人生的精神支柱,崇高的理想信念能使人产生积极进取、奋发向上的力量和顽强拼搏的决心。只有理想信念正确和坚定,青年才能正确地认识时代和社会,不会随波追流,才能成为推动社会进步的人。崇高的理想信念能够使青年明确前进的方向,不会迷失方向,积极面对人生;崇高的理想信念能够激发青年坚强的毅力、顽强的斗志,在前进的路上不退缩。目前,我国正处于大有可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党的十八大提出“在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年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在新中国成立一百年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15]当代青年生逢其时,即将走上工作岗位,或已经崭露头角,必将成为社会各界的中坚力量;当代青年被寄予厚望,很多关系国计民生的重要任务将由青年来完成。新时期新局面为青年的成长成才提供了广阔的舞台。

当前以“中国梦”为主题的教育实践活动,能够打牢青年群体共同的思想基础,激发青年的历史责任感,为每个青年播种梦想、点燃梦想,插上梦想的翅膀。个人成长成才需要社会环境的支撑,近现代中国历史告诉我们:只有实现了民族独立,人民幸福才有实现的可能;如果没有理想信念的支撑,我们的革命和建设都不可能成功。邓小平指出:“我们过去几十年艰苦奋斗,就是靠用坚定的信念把人民团结起来,为人民自己的利益而奋斗。没有这样的信念,就没有凝聚力。没有这样的信念,就没有一切。” [16]习近平强调:“国家好,民族好,大家才会好。”“中国梦”是百年来中华民族的伟大梦想,具有最广泛的民族共识,能够凝聚最强烈的爱国情怀。如同近代以来孙中山先生提出的“振兴中华”口号鼓舞仁人志士为实现民族的独立和人民的解放而奋斗一样,“中国梦”这一伟大梦想将激励当代青年为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奋斗。无论什么人,要想成才,必须顺应时代潮流。当代青年只有投身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为中国梦的实现而奋斗才能成长成才。

青年成长成才、生活幸福的个人梦与民族复兴的国家梦是有机统一的。在中国梦的内涵中,“人”是关键要素,人是梦想的实践者,也是受益者。社会是由人构成的,民族复兴的中国梦是由无数个体的梦想有机构成的。从这一点来看,每个人的奋斗,都是中国梦实现过程的重要一环。青年是一个社会敢于做梦、勇于追梦的生力军,每一个中国青年的命运,都与中国梦能否实现紧密相关。只有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并为之不断奋斗,青年的个人梦想才有可能实现。我们倡导构建“自由、平等、公正、法制”的和谐社会,这为青年的发展提供了社会保障。一个充满活力而又公平公正的社会,将为青年成长提供有序竞争的平台,减少社会运行的成本,成为青年实现个人梦想的助推剂。

(二)青年成才与民族复兴梦想共圆

青年的成才需要遵循人才成长的规律。人生的早期阶段是才能萌发的关键期,也是学习的黄金期。青年时期,人的脑力和体力活动正处于旺盛时期。此时进行有效的知识积累和技能培养,将来才有可能成才。先天的智力发育和知识积累为青年的成功提供了准备,抓住机遇、顺应时代潮流才是成才与发展的关键。“时势造英雄”,每一次大的机遇期、变革期都会造就一批社会精英和成功人士。

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提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两个百年目标,对于当代青年,尤其是大学生而言,意义更加特殊。21世纪的第二个十年,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在这段时期内,在校大学生将完成学业,步入工作岗位,开启自己的职业生涯。对于青年来说,这十年也是精力最充沛、效率最高效、创造力最丰富的时期,也是人生、事业发展的黄金时期。在这十年如果发展顺利,青年将小有成就,为社会做出一定贡献,开始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与此同时,这十年也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当前我国改革已经进入深水区,迎来以人的自身发展为主的发展型阶段,住房、教育、医疗、社会保障等公共产品的短缺突出,人民利益需要继续调整。我国改革过程中遇到的新情况新问题,需要新思维新智慧来破解。青年学习能力强,思维活跃,敢于打破传统观念和陈旧思维的束缚,是改革创新、开拓新领域的主力。当代青年创业创新、事业发展的机遇期与中国发展的战略机遇期正好重合叠加,青年在人生的黄金期将收获个人发展与“第一个百年目标”的丰硕成果。

党的十八大重申了到本世纪中叶建设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对于当代青年而言,这将近40年的时间历程,恰是个人职业发展、事业奋斗的完整过程。这一过程与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向建设现代化国家、实现民族复兴迈进的历程,又恰好叠加重合。这说明:青年将在实现个人梦想的同时,见证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一历史性过程。能够见证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一历史性时刻,人生的黄金时期又与这一历程共振合拍,青年当为此骄傲和自豪,更应感到责任重大、使命崇高。正如革命导师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所言:作为现实的人,你就有使命,就有任务。如果能够认识到自己的使命,并基于此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青年的人生价值将得到最大限度的实现。青年应该把个人的成长成才与祖国的发展结合起来,通过个人奋斗和为社会做贡献,实现个人梦想与民族复兴梦想的共圆。

(三)中国梦对青年成才的激励指引

青年强,则国家强。每一名青年的命运都与国家的命运息息相关,将个人的成长之梦与民族的复兴之梦紧密结合,是时代对我们提出的重大命题。“中国梦”理念的提出,旨在倡导一种主流健康、积极进取的社会意识,引导青年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社会主义现代化提供精神动力,促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青年应该加强对“中国梦”丰富内涵的学习,传承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梦想,在投身中国梦的奋斗实践中,艰苦奋斗,开拓创新,实现个人的人生价值。

首先,青年要传承中华民族复兴梦想。传承民族复兴梦想,青年要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念,这条道路“是在改革开放30多年的伟大实践中走出来的,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0多年的持续探索中走出来的,是在对近代以来170多年中华民族发展历程的深刻总结中走出来的,是在对中华民族5000多年悠久文明的传承中走出来的,具有深厚的历史渊源和广泛的现实基础。” [14]近代以来仁人志士、先进青年的接力奋斗已经使我们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接近民族复兴的伟大时刻,当代青年要接过复兴的接力棒,坚定理想信念,把个人成长之梦融入民族复兴之梦。

其次,青年要投身中国梦的奋斗实践。无论是个人成才之梦的实现,还是民族复兴之梦的实现,都重在实践。“空谈误国,实干兴邦。”如果没有实干,梦想终归空想;唯有实干,事业才能兴旺发达。为了实现梦想,青年应该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戒骄戒躁,把学业和事业的成功建立在诚实的学习和劳动上;树立正确的择业观,立足本职岗位,不为非议所动摇,不为困难所吓倒;树立正确的事业观,到基层去,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在为社会做贡献的过程中实现个人价值。

最后,青年要践行改革创新时代精神。改革创新精神是我们在改革开放新时期能够与时俱进、朝气蓬勃、迈向未来的精神力量。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青年是最富创新精神、创造活力的群体,理应走在时代创新创造的前列。青年要践行改革创新的时代精神,深入基层,多与群众交流,及时发现、总结群众的经验、智慧;要把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在实践中发现新情况、解决新问题,真正做到接地气、出成效;要有敢为人先的锐气,增强创新创业意识和能力,勇于站在时代最前沿;要善于吸收他国先进经验,为我所用,立足本地,推动技术创新、管理创新和制度创新。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在实现中国梦的生动实践中放飞青春梦想  在为人民利益的不懈奋斗中书写人生华章[N].人民日报,2013-05-05日(01).

[2]梁启超.梁启超文集[M].北京:燕山出版社,1997:81.

[3]陈独秀.瓜分中国[N].安徽俗话报,1904-03-31.

[4]王奇生.党员、党权与党争——1924~1949年中国国民党的组织形态[M].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3:28.

[5]张留学.中国近代学生运动史[M] .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1992:269.

[6]胡乔木.胡乔木回忆毛泽东[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279.

[7]中央团校青运研究室.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青年运动简史[M].北京:中央团校青运史研究室,1982.

[8]王水湘.中国学生的光荣历程——近代中国学生运动简史[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9:141.

[9]吴建国.当代中国意识形态风云录[M].北京:警官教育出版社,1993:30-31.

[10]顾洪章.中国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始末[M] .北京:中国检察出版社,1997:294.

[11]杜飞进.当代青年正能量浇筑中国梦[N] .人民日报,2013-06-15(01) .

[12]冯海波.青年科技工作者是创新主要力量[N] .广东科技报,2013-01-11(04) .

[13]胡卫娜,张兵.央企青年创新:“青”字品牌再谱华章[J] .中国科技奖励,2010(4) .

[14]习近平.在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的讲话(2013年3月17日)[N] .人民日报,2013-03-18(01) .

[15]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 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2012年11月8日)[N] .人民日报,2012-11-18(01) .

[16]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3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190.



 

上一篇: 中国梦与青年梦:历史、现实、未来

下一篇: 中国梦与青年梦:历史、现实、未来

 
相关论文导航
 
 
 
 
 
 
 
相关评论
 
分类浏览
 
 
展开
 
 
 

京ICP备2022013646号-1

(c)2008-2013 聚期刊 All Rights Reserved

 

免责声明:本站仅限于整理分享学术资源信息及投稿咨询参考;如需直投稿件请联系杂志社;另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告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