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小儿感染性疾病中外周血细胞形态的特点
2.1小儿病毒感染性疾病中外周血细胞形态的特点
感染性疾病患儿血细胞数量及形态多为异常,病毒性感染患儿的单核细胞百分率、淋巴细胞百分率有所升高,并发现有幼稚粒细胞与异型淋巴细胞。健康人群血液中可偶见1-2个异型淋巴细胞,一般不超过2%[11]。异型淋巴细胞是母细胞化的淋巴细胞,即病毒与B淋巴细胞受体结合[12],在不断增值、复制过程中,被T淋巴细胞识别,激发抑制性T淋巴细胞(Ts/c)增殖并自身发生转化,形成细胞毒性效应,使外周血液中出现异常增值的T淋巴细胞和少许颇似B淋巴细胞,此类细胞为异型淋巴细胞[13]。细胞特点是胞体大,胞质有很强的嗜碱性,核大,染色质疏松,甚至会出现模糊的核仁或核分裂象。近年来发现异型淋巴细胞增高可与多种病毒感染、淋巴细胞增殖性疾病有关。根据淋巴细胞及异型淋巴细胞的数量及比例,可协助判断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轮状病毒感染、呼吸道病毒感染等疾病。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的患儿异型淋巴细胞>10%,其他病毒感染性疾病大约在3%-8%范围内波动[14]。此外,有研究表明肾综合征出血热患儿的血小板明显减少,大多数的患者的血涂片可以检测出异淋。所以,小儿病毒感染性疾病中血涂片主要表现为淋巴细胞比例升高,异型淋巴细胞增多。但是小儿手足口病白细胞计数正常或降低,病情危重者白细胞计数可明显升高[15],杨自金[16]报道重症手足口病中白细胞计数增高患儿占50%。在白细胞极高的情况下必须进行血涂片检查初步排除小儿白血病的可能,如果血涂片中原始和幼稚细胞易见,应高度怀疑小儿白血病,此时需进一步行骨髓检查。关于单核细胞百分率升高,血小板数量减少,尚存在争议,还有待进一步研究。
2.2小儿细菌感染性疾病中外周血细胞形态的特点
长期以来,血常规中的白细胞和中性粒细胞作为临床判断细菌感染的主要指标,但有些细菌感染患儿的WBC和NE并不高,以此为依据可能会贻误治疗时机[17]。比如伤寒患儿主要表现为白细胞减少和嗜酸性粒细胞减少[18]。研究表明,机体在细菌感染后多伴随中性粒细胞数量和形态的改变,出现细胞大小不均、杜勒氏小体、空泡变性、中毒颗粒变性为主的中性粒细胞毒性改变,提示有细菌感染。同样在临床工作中证实,患儿发生感染时,中性粒细胞增多、增大,发生核左移,且核左移越严重显示感染程度越重。
作者:刘双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