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导航 » 人文社科 » 正文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视域下高校民族团结教育创新性研究
 
更新日期:2024-07-04   来源:黑龙江民族丛刊   浏览次数:406   在线投稿
 
 

核心提示: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视域下高校民族团结教育的新途径对于我国这样一个拥有56个民族的国家而言,高校民族团结教育的关键就是让各个民族能够互相认同,

 
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视域下高校民族团结教育的新途径
对于我国这样一个拥有56个民族的国家而言,高校民族团结教育的关键就是让各个民族能够互相认同,友好相处。而各民族的文化都记录着本民族荣辱兴衰与聚散离合的发展足迹,有本民族的特点,如果各个民族能够认同其他民族的文化,在对待非本民族文化时像尊重自己的民族文化一样尊重他民族的文化,就会产生文化认同。
文化认同是民族团结的心理基础,是人们对于某种文化予以认可并产生归属感的社会心理过程[4]。在我国多民族多元文化背景下,文化认同包括三个方面:第一,对本民族文化的认同,即对本民族发展历程、价值观念、生活方式等的理解、认可与信奉;第二,对非本民族文化的尊重、理解和包容;第三,对中华文化多元一体的认同,即认同中华文化是各民族文化的有机整体,各民族文化都是中华文化的组成部分,是可以进行有机融合的。而先进的中华传统文化就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强调中华文化多元一体的认同,就是对包含各个民族文化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视域下高校民族团结教育的新途径如下:
(一)各高校应该让马克思主义文化观进入大学生的头脑
所谓文化观,它即推动着经济基础和物质客体的创造,也是经济基础和物质客体主观反映,反映一个时代的时代精神。任何一种民族文化要寻求发展,要被认同,就要不断的汲取其他民族文化的优秀精髓,即各民族的优秀文化,而不能自我封闭,一旦被禁锢,该民族文化的发展之路也就消失,民族文化也将就此终结了。同时民族文化要寻求发展,就要遵循一个方向,那是人类文明广泛认可的,即马克思主义所提倡的文化观,是辩证的文化观[5]。通过向学生传授马克思主义文化观,使学生能够辩证的看待文化与民族之间的生存与发展关系;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各民族共同努力创作的结晶;在传承发扬本民族优秀文化的同时,也能够尊重并借鉴其他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并使之有机融合。
(二)各高校应该培育大学生各民族文化可以相融的文化自信
一些民族学生对于本民族文化能否与其他民族文化有机融合产生质疑。高校可以利用历史文化资源,让学生认识到各民族文化和谐共处、相互认同在历史上早就存在。大量历史证明,很多民族都曾在中华大地上友好交往,各民族文化相互交融汇合。汉代丝绸之路的开通,加快了中原与西域各民族之间的文化交流,促进了经济的繁荣和发展;现代社会,“一带一路”的提出和发展,也更好的证明了各民族文化是可以相互融合,相互促进的。
作者:贾博
点击在线投稿
 

上一篇: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视域下高校民族团结教育创新性研究

下一篇: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视域下高校民族团结教育创新性研究

 
相关论文导航
 
 
 
 
 
 
 
相关评论
 
分类浏览
 
 
展开
 
 
 

京ICP备2022013646号-1

(c)2008-2013 聚期刊 All Rights Reserved

 

免责声明:本站仅限于整理分享学术资源信息及投稿咨询参考;如需直投稿件请联系杂志社;另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告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