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导航 » 教育 » 正文
高中英语实现“读写结合”的路径探讨
 
更新日期:2024-07-04   来源:外语教学理论与实践   浏览次数:394   在线投稿
 
 

核心提示:三、读写结合的实践载体阅读的材料是信息的载体,是练习写作的基础,是作文素材和表达方式的模板和源泉[10],写作是用准确的书面语言记叙事物,表达和

 
三、读写结合的实践载体
阅读的材料是信息的载体,是练习写作的基础,是作文素材和表达方式的模板和源泉[10],写作是用准确的书面语言记叙事物,表达和交流思想,把思想转变成语言文字符号的过程。阅读输入重点解决“读什么”和“怎么读”,写作输出重点解决“写什么”以及“怎么写”, “读写结合”就是通过不断地读文章、写文章,实现文章主题、思维、篇章和词汇的互通,达到共享知识(shared knowledge)的迁移和内化。
1. 语言主题的指向与链接
阅读和写作的载体是文章,而所写文章内涵的表达和传递是引发阅读兴趣的关键,能否抓住文章的主题也就成为读写是否贯通的重要标尺。为此,备课时,教师必须先运用逆向思维方式找到、找准文章立意,而后确定所选文本的阅读教学方法和策略,与此同时要从“写什么”出发,围绕立意考虑选材或重新整合材料,确定素材来源、主题的概括与升华,为读什么材料,补充什么材料以及为什么读这些材料提供根本的依据,进而设计出整体读写任务。穿插运用摘句法、连词法、归并法、画段落树形图等方式,训练学生归纳段落大意,并将每段的段落大意连缀成文,引导写成简短的summary,以完整流畅的summary促使领悟文章背后意境的真谛。设立总结人(summarizer)、研究者(researcher)、文学专家(literary luminary) 和情景设置者(scene setter),充分搭建分享读后感、文学评论、人物分析等平台,让挖掘贯穿习作过程,帮助学生触摸主题蕴含的文学价值,近距离感怀语言运用的魅力,从根本上激发读写的欲望。
2. 语言思维的生成与激发
英国哲学家Ryle 提出“All lessons are lessons in thinking.”,诠释了“学以思为贵”在课堂教学中的深刻内涵。只有引领学生辨析语言和文化中的各种现象,才能从思维的深度认识和评价文本。对于教师而言,应通过边阅读边建构文章框架(outline)的方式引领学生学会分类、概括信息,并将框架中的一个个句子用自己的话连缀成段,在由句到段的练习过程中,潜移默化地让学生进一步理解信息的组织和架构,建构起新概念;带领学生画思维导图、时间序列图、对比图、类比图、层次图,在一步一动地分析、推断中,梳理出信息的逻辑关系,添加设计过渡词(transitional words)练习,进一步明确句子间的衔接、语段的连贯方式,厘清新关系;组织题材分析、文眼分析、典故讲解等活动,加入比较、分析、综合、抽象、概括、判断、推理等具体措施,带领学生由 “形”入“神”, 领悟教材的情感思辨因素,见缝插针选取相似话题进行仿写练习,滋生判断、评价的思想和观点,激荡批判性思维的发韧,实现对文本的多元解读和对观点意图的理性表达。
作者:薛海燕
点击在线投稿
 

上一篇: 高中英语实现“读写结合”的路径探讨

下一篇: 高中英语实现“读写结合”的路径探讨

 
相关论文导航
 
 
 
 
 
 
 
相关评论
 
分类浏览
 
 
展开
 
 
 

京ICP备2022013646号-1

(c)2008-2013 聚期刊 All Rights Reserved

 

免责声明:本站仅限于整理分享学术资源信息及投稿咨询参考;如需直投稿件请联系杂志社;另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告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