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导航 » 教育 » 正文
“功利”之辨析
 
更新日期:2023-10-07   来源:教育与职业   浏览次数:459   在线投稿
 
 

核心提示:功利之辨析摘要:功利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是有一个贬义性的词,当下非功利化成为思想的主流但在现实中功利是我们不可能避而不想的,

 

“功利”之辨析 


摘要:“功利”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是有一个贬义性的词,当下非功利化成为思想的主流但在现实中功利是我们不可能避而不想的,在事物发展中人们追求的“功利”可以是物质的也可以是精神上的。探讨得出了功利至多是一个中性的意义,在现代社会发展的过程中思想考虑到、行为涉及到功利也是无可非议的,正确看待功利有利于遵循事物发展的规律促进事物的发展。

关键词:功利   功   利     

功在大多数情况都做褒义词使用,功表达对事或物的一个积极的作用或作用效果。“功”指行为所达到的效果,“功”这一语词及其所包含的观念主要出现在文献——《尚书》中,有功绩、功业、功劳、武功和成功等含义。物理学中功(英文:work),表示力对位移的累积的物理量。物体受到力并在力的方向上发生位移才说力对这个物体做了功。做功需要力和力作用下的位移两个条件。有力没有位移不能说这个力有“功”,位移就是所达到的效果。

功与利组合成功利一词在中国传统文化下大多是一个贬义词,大部分人认为功利的动机是以利益为目的的本质上的自私利己行为。在东方文化看来首先动机就不纯,又是利己没考虑集体。这是经过许久封建社会而形成了中国传统儒家思想中孟子提出的重义轻利的路径,中间经董仲舒、二程,到朱熹则达到顶峰。《论语·里仁》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现在大多解释的含义是指认为君子与小人价值指向不同,道德高尚者只需晓以大义,而品质低劣者只能动之以利害。君子于事必辨其是非,小人于事必计其利害。一般来讲,儒学道义论把义与利对立起来,利主要指个人的私利,所谓义(仁、义、道、天理等)表面上指行为必须遵循的道德要求,实际上是天下大公掩盖下的皇权的大私。[1]西方的功利主义是目的论中最具影响力的一个理论派别,其代表人物是18、19世纪的英国哲学家边沁和密尔(JohnS.Mill,也译作“穆勒”)。功利主义认为人类行为的唯一目的是求得幸福,所以对幸福的促进就成为判断人的一切行为的标准。所谓最大善的计算则必须依靠此行为所涉及的每个个体之苦乐感觉的总和。功利主义从个人的快乐中推演出全体或整体的福利,它是建立在西方社会契约说的观点上。

一、“利”的中性含义

对“利”字字形的理解,体现了“利”的两个原初含义:锋利;利益、好处。由此可见“利”字出现时,中国已经进入农业社会,或者说,当时的农业生产已经有了相当程度的发展。因为无论以刀割禾,还是以犁翻土,都与农业耕作有密切关系。另外。从“以刀割禾”的意义来看,“利”字所具有的“利益”内涵最初指人们生存所需的基本物质利益。[2]在中国传统思想中“利”一般指人们获得的实际利益。与“利”相对的是“义”, “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其实,是儒家后人根据需要而得出的解释,与孔子说这句话的本意有出入。在春秋时期孔子所说的“小人”大多是指劳动人民,郭沫若先生也曾考证,“小人”是指当时的奴隶。如孔子曾骂要学习种田的学生樊迟:“小人哉,樊须也。”他又说:“未有小人而仁者也。”可见,说“小人重利”,这只是对从事劳动的人民的一种偏见。在农业为主的古代社会,生产和生活资料都不丰富有时甚至缺乏,普通劳动人民对与自己生活相关的“利”的追求也是无可厚非的。司马迁的《史记-货殖列传》其中也有“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end##

二、“功利” 以“利”为动机和目的的解说

功利 ,以利为目的。每个存在物只能按照一种特殊的方式行动和运动,就是说,按照一些法则。[3]无机物的运动也要按一定的法则,没有主动性但要遵循自然的一些规律,比如一块从山上掉落的石头,它只是朝着地面掉落而不会无故朝相反的方向运动。人是有主动性会理性思考的生物,在做某些事物前肯定要考虑到事物发展的规律,事物的发展导致的一些结果也是人所想要的,结果是我们做这些事情的动机和目的。没有目的的行为只能是对人的生存和发展无关紧要的事物,和所有存在物一样,人努力保持他获得的生存、反抗对他的破坏。[4]

墨家认为义与利不是对立的,而是统一的。《墨子》云:“义,利也。”利是“国家百姓人民之利”。古今崇尚儒学的人认为义与利是分开的,眼中的利是渺小的,义是他们要弘扬的精神,义是想要的结果也就是行为的动机和目的,利似乎不是想要的有时舍去利取义,孔融让梨是一个典型的舍利取义,孔融把大的梨子谦让其他人,这个义是比利更重要所以不要利把他让出来。以自己的行为倡导维护和遵守义就是儒家所追求的利遵循的道义要求,实际上是天下大公掩盖下的维护封建社会的大私。

非功利化的追求跳出世俗红尘给人以清新,因而逐渐成为理论界,特别是教育思想领域的主流声音。但是,众所周知的是,论据充分的这种追求,并没有成为社会上的主流实践,更没有成为人们的自觉行动。[5]在现阶段我国的教育提倡素质教育,“题海战术”是应对考试提高考试成绩的一种有效方法培养的是应试型人才与素质教育背道而驰,教育中不提倡搞“功利”的“题海战术”。在中国教育体制大环境下,虽说升学不像以前一样千军万马过独木桥,但现在学生进重点小学、中学、大学的过程中还是竞争激烈,学生素质怎样在升学的过程中公平地体现出来还需要很长一段时间来实现。题海战术看似“功利”主要为提高考试成绩,绝大部分学校、学生都把它视为和做为快速提升考试成绩的一大法宝。放弃题海战术的学生相当于失去了在起跑线上的优势,考试成绩排名落后进不了好的中小学好大学以后的发展也可能是曲折的了。在求得最初的自由空间后,丧失的可能是以后更多的自由发展空间。对“功利”的偏见、规避、隐晦成为束缚人的一个枷锁或被人不恰当地利用。

三、有功必然有利的情况

如果提到功几种含义中的一种主要含义 — 积极的劳效。事物在发展过程中,人的作用有了“功”也就是有了积极的积极劳效,那肯定伴随着有“利”。在某种情况下“功”和“利”是同时产生的,有功就有“利”的产生。愚公移山中愚公一家挖掘和搬运山上的石土是一个“功”也是一个功效,其中必然附带有“利”的产生这个利就是离屋前的山被移除又近了一步离出门方便又近了一步,最终山会被移除。在“功”产生以后,它是存在的对物体的运动、事物的发展、精神上的活动会对事物有所影响是存在的,不会平白消失掉,肯定会对世界有所作用有好的或其他的影响。而我们日常所用的“功”这个字主要是表示好的作用的一面。功利中“功”与“利”相伴相生,现实生产生活中也很难找到人们所说的功利是没有“功”的功利或者没有“利”的功利。

在做事时考虑到“功利”,有上进心、目的明确总比漫无目的好,但很多事物有自身的发展规律,如学习英语、锻炼身体、自我反省等不是做了就马上有“立竿见影”的效果。一般事物的发展都是渐进性的,应避免急功近利,也要先计划好再去做,急功近利搞短期行为的人可能得不偿失。善于老老实实做人、踏踏实实做事朝自己的目标前进的人,成功也就不远了。

参考文献:

[1]任丑 谁之功利,何种功利?—反思中国传统功利思想的根本性质 [J]. 理论与现代化2007(4):100-104

[2] 李雪辰   “功利"概念的源流考辨[J]. 广西社会科学2010(11):9-42

[3] [4]  霍尔巴赫(法)管士滨译 自然的体系 [M].商务印书馆1964:22 ,67

[5] 凡奇  非功利的追求与功利的实现 [J].辽宁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报)  2009(5):14-17



 

上一篇: “功利”之辨析

下一篇: “功利”之辨析

 
相关论文导航
 
 
 
 
 
 
 
相关评论
 
分类浏览
 
 
展开
 
 
 

京ICP备2022013646号-1

(c)2008-2013 聚期刊 All Rights Reserved

 

免责声明:本站仅限于整理分享学术资源信息及投稿咨询参考;如需直投稿件请联系杂志社;另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告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