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导航 » 教育 » 正文
休谟认识起源说的重新解读
 
更新日期:2023-10-07   来源:民族教育研究   浏览次数:430   在线投稿
 
 

核心提示:休谟认识起源说的重新解读[摘要]休谟的认识起源说是复杂多元的,印象、习惯和同情都可以成为认识的不同来源。印象作为外界事物在

 

休谟认识起源说的重新解读


[摘 要]休谟的认识起源说是复杂多元的,印象、习惯和同情都可以成为认识的不同来源。印象作为外界事物在心灵知觉中的直接反映,以鲜活的形式表现为意象,意象的结合产生了复合观念;习惯不仅表现为一种完整的想象联结形式,更是一种宏大的“文化”感应系统与“无意识结构”;同情是道德认识的首要源泉,是对秩序的安定感和共同的愉悦感的心理认同。休谟认识起源说的厘清同时也蕴含着信念体系的深刻变化。

[关键词]印象;习惯;同情;信念

休谟是近代经验主义的奠基人,他的学说冲击了西方理性主义传统,在哲学史上产生了长久而巨大的影响。然而批评者们认为休谟未能解答“人是怎样虚构得到观念”的谜团,其中具有代表性观点如,斯特德认为休谟学说缺乏一个“先验自我”的预设,“距康德的观点仅一小步之差”[1](P193)笔者认为这种观点是用理性主义的框架对休谟人性论的狭隘理解。我们只有将休谟的认识论和道德哲学结合起来,对人性或观念的来源进行细致入微的考察,才能从整体上领略到休谟经验哲学的真实意蕴。

一、印象,精神现象的最初来源

印象(impressions)是外界事物在心灵知觉中的直接反映。休谟认为,心灵是由接续出现的各种知觉构成的,全部精神活动分为印象与观念;刺激心灵最强烈最粗暴的那些知觉称之为印象,观念当中要除去由视觉和触觉引起的感觉;“印象和观念之间除了各自强烈程度和活泼程度不同外,它们在其他方面是极其类似的,一个似乎是另一个的反射。”[2](P17)在他看来,经由感官传达过来的印象有三种,第一种是物体的形状、体积、运动和坚固性的印象;第二种是物体的颜色、味道、气味、声音、热冷程度的印象;第三种是对象接触到身体时引起的痛苦和快乐的感觉。前两种是人的外知觉,后一种是人的内知觉。人们感觉对象的

[1]存在是独立于人的想象或推理而存在着的,为了区分外知觉和内知觉,休谟指出 “印象表现为形象和表象(representations),或者把它们直接再现为区别存在和外部存在。”[2](P89)

意象(images)是观念的鲜活表现形式,属于简单观念(simple ideas)。印象可以分为感觉印象和反省印象,感觉印象刺激感官使人产生热、冷、渴、饥、苦、乐等知觉。当这些知觉返回到心灵中便会产生欲望和厌恶、希望和恐惧的印象,这些印象称之为反省印象,即感情、欲望和情绪。观念就是在思考和推理中产生的微弱意象,是印象的意象。观念还可以在新观念中产生它们自身的意象。在休谟那里,“我们全部简单观念在初次出现时都来自于简单印象,而这种简单印象和简单观念相对应,并为简单观念所精确复现……通过恒常的经验我们发现,简单印象总是先于它对应的观念出现,而绝不会以相反的顺序出现。”[2](P19)生活中的个别事例证明,简单观念并非总是从相应的印象中得来的,但这并不能改变观念源于印象的普遍原理。

复合观念是简单观念的集合,是心灵对质量和数量形式形成的概念(notion)。复合观念分为实体观念和模式观念。实体观念(substances ideas)指实体的性质加入实体之中并能呈现于实体最初概念的一些观念。例如“金子的观念可能最初是:黄色、有一定重量、有延展性和易熔性的物体;但是发现了它在王水中的可溶性之后,我们把这个性质加在了其他性质之后,假设它属于那个实体,就像一开始它就是组成那个复合黄金概念的一部分一样。”[2](P33)模式观念(modes ideas)指分散于不同主体之中的性质,如跳舞的观念和美丽的观念。实体观念和模式观念的区别在于,前者的性质间具有因果关系而后者的性质之间没有因果关系。休谟对唯理论抽象观念的推理提出质疑,他认为作为一般观念的细节与作为本质部分的细节是互相结合在事物概念之中的。“任何印象出现在心灵中的时候,其质量和数量总是被确定的……心灵中的意象只是关于某个特殊对象的,尽管我们在推理中运用它时好像它具有普遍性一样。”[2](P37)##end##

休谟认为所有观念都是直接来源于先前存在于心灵的东西,除了知觉、印象或观念之外,没有什么实际之物存在于心灵之中。“我们尽可能把注意力从我们自身移开:我们追逐着想象直到天堂,或是直到宇宙的最远极限;但我们实际上一步也没有超越我们自身,而且除了出现在那个狭窄范围内的那些知觉以外,我们不能想象任何种类的存在。这就是想象的宇宙,除了这个宇宙中产生出来的观念之外,我们也再也没有任何观念了。”[2](P55)与之迥异的是,康德道德哲学建立于纯粹理性上,这种纯粹理性被看成一个自存实体的本质。现象是人的感官所能把握的可见世界,自在之物是现象的原因,是存在于经验世界之外的实在的东西。康德认为人的“时空直观”认识形式先于人的经验存在,“道德法则仿佛是作为一个我们先天地意识到而又必定确定的纯粹理性的事实被给予的……”[3](P50)依此来看,休谟哲学从研究印象出发,并一直秉承了经验主义的分析路向,康德哲学则从先在理性出发,坚持了纯形式的认识路向,二者的区别是显而易见的。

二、习惯,道德认知的文化源泉

习惯(custom)通常表现为一种完整的想象联结形式。由于习惯的完整性,同一个观念能够附加于不同的词语之上,当这个名词被唤起时,也会唤起其他个别的观念。“我们很少甚至绝不能穷尽所有个体;那些仍然留下来的观念,只是通过那种习惯而得到再现的,在任何有所需要的时候,这种习惯就能够唤起那些观念。”[2](P39)由此休谟解释了抽象观念和一般名词的本质:某些观念在本质上虽是特殊的,在再现时却是一般。一个特殊观念通过附加上一个一般的名词后,就变得一般了,习惯是名词与特殊观念的联系。这与康德的具有普遍性的纯形式的一般是截然不同的。

习惯更是认识发生的鲜活力量。休谟认为,只有知觉的强力和生动性才构成了判断的最初活动,并且当我们追溯因果关系时,奠定了我们根据这种判断进行推理的基础。“习俗(habit)和习惯在这种情况下也其他情况下一样,对心灵产生了和自然一样的影响力,并且给观念灌注了同样的影响力和活力。”[2](P67)甚而一个想象的观念可以获得这样的影响力和活泼性,以至于被认为一个记忆的观念。休谟说,习惯和相识关系可以让任何对象更容易进入人的内心,并加强关于这个对象的概念。凡是和我们有关系的任何东西,由于在自我和对象之间能够顺利推移,所以我们就会以生动的方式想象它们,因而会产生较为持久的影响。

习惯还表现为一种确定性的信念(belief)。休谟将确定性(certainty)的寻求看作人性中神秘的性质,确定性表现为恒常性和一贯性,最初体现于人类早期信仰(习俗或仪式)之中,信念是人本性的一种感性活动而非认知部分的活动。“由于一些对象和目前印象的习惯性联系,我们不能不再以一种更加强烈更加充分的眼光来看待一些确定的对象。”[2](P85)这是因为我们最初和最自然的道德感立足于我们情感之上,熟悉的关系能使人产生一种愉悦感和信赖感,在漫长的岁月中,习俗或习惯还往往带有浓厚的意指性和象征性内容,表达着集体性约定俗成的道德规则,在长期的重复与传播下便会催生与之相应的观念;反之,当习惯成为一种秩序化的观念,进而在潜移默化之中又会规训人的言行举止。皮亚杰指出从人的行动自身进行抽象,动作水平的协同动作是人以后思想中逻辑结构的基础。

可以说,习惯或习俗是休谟哲学中最容易被简单理解的一个概念,习惯大多时候仅仅被当作想象的联结形式,而忽略了其文化人类学内涵。实质上,休谟对认识起源的研究已经超出了传统的经验与理性的范畴,打开了文化哲学和心理科学研究的深层次领域。习俗或习惯更多地表现为一种宏大的“文化”感应系统与“无意识结构”(unconscious Structure),卡西尔认为对人的研究必须从对人类文化的研究着手,人类活动的基本事实是在自身生存发展的过程中创造着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我们应当把人定义为符号的动物……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指明人的独特之处,也才能理解对人开放的新路——通向文化之路。”[4](P87) 列维—斯特劳斯认为社会结构模式先于个体而存在,习俗礼仪和亲属关系中蕴藏的“无意识结构”能够揭示人类文化的根基。“结构或社会结构这个术语与经验实在并无关系,而是与依据经验实在建立的模型有关。”[5](P299)随着心理科学的发展,习俗特别是仪式还被看作是一种深层结构——“集体无意识”(collective unconscious)。荣格认为集体无意识是潜藏于人类心灵最深处的超越所有文化和意识的共同基底,是集体原始意象与创造性冲动结合起来的人类思想感情的源头,集体无意识具有一种比经验更为深刻的本能性东西,即直觉。直觉是对“高度复杂的情境无意识的合目的的领悟”。[6](P5)对个体而言,“出生在其中的世界的形态业已作为一种虚像诞生于他的心间。”[7](P188)

三、同情,道德认识的直接来源

同情(sympathy)表现为对公共利益的关心。休谟认为,“公共利益对我们来说是毫无关系的,除非我们对它产生了同情。我们可以假设其他一些德行受到尊重,也是因为它们具有类似的公益倾向。那些德行的价值在于我们对从中获取好处的人有一种共通的感受,就像具有对其拥有者有利的德行,也正是由于我们的这种感受而获得了价值。”[2](P249)在他看来,关于道德的每个判断都和社会的安定息息相关,一方面,人类从早期的社会教育中感受到社会带给的无穷的好处,让他们产生了愉悦感;另一方面,人的有限慈善心以及贫困条件让他们产生责任感,这二者都是导致同情产生的直观印象。从一般的观察来看,在人类行为中任何带来不安的事情都被称之为恶,任何带来满足的事情被命名为德,同情是人们对德行的尊重,这些德行绝大多数具有有利于社会或其他所有者的倾向。

同情是人类本性中非常有力的高尚原则。休谟认为,一种行为必须是高尚的,然后我们才会对它的品德怀有敬意,由此才会产生德行。同情是被人类赞赏的伟大情感和心灵品质,这种德性有时表现为一种坚定自尊或有节制的骄傲。大多时候人们会把这种自尊和骄傲作为一个英雄的特征,使其成为人们崇敬的对象,这是因为英雄德性中有着某种闪光的东西,使和人们一想到就很受鼓舞,能够获得一种愉悦感和优越感。同情这种伟大品质有时还表现为善良与仁慈,这是一种从非自我利益的角度为他人谋利。因为没有出于私利,人们之间相互交换的形式就消失了,由此也造就了每个人被迫凭借自己的才能和勤奋谋生的氛围,而这种环境正是基于仁慈之上的同意(consent),这种同意不会引起分歧并得到了公众的维护。反之,出于私利的恩惠由于消除了高尚的义务感,往往会造成一方的忘恩负义。

同情在休谟道德哲学中是一个本原性的概念。休谟认为同情是“道德准则的首要来源”,“所有热爱德性的人肯定会很高兴看到道德准则起源于如此高尚的一个源头,这个源头使我们对人类本性中的慷慨和才能有了一个正确的认识。”[2](P249)在他看来,道德善恶必然来自于内心活动和外在对象关系之间,是人内心的好恶感,而不是事实本身。休谟极力推崇同情在道德认识中的地位,认为缺乏同情的行为不论形式如何对人们来说,在本质上都是完全冷漠的。受休谟的影响,亚当·斯密不仅认同同情是人之自然本性,还把同情作为一种设身处地想象的心理机制,即情感共鸣。叔本华认为同情是人类行为的三个基本源头之一,是具有道德价值意义行为的真正动机。“同情是不可否认的人类意识的事实,是人类意识的本质部分,并且不依假设、概念、宗教、神话、训练与教育为转移。与此相反,它是原初的与直觉的,存在于人性自身。”[8](P239) 叔本华指出,同情可能使我对他有心理印象,使我自己同他融为一体,消除了我与他的差别,他成为了我意志的终极目标。但是叔本华认为,人本质的利己无法引出道德意义,道德的产生是人类整体(种族)的生存和发展需要,是为避免人类个体行为和关系的冲突,是为更好地维护人类整体的生存意志。

总的来看,休谟哲学坚持了彻底的经验主义原则,为人性概念的理解提供了一个广阔而深远的视野,从而使人的认识起源更为丰富多彩。在休谟看来,知觉是认识的基本官能,印象是认识的最初来源,习惯是认识的文化传承,同情是道德认识首要源泉。休谟认识起源说的重要意义,不仅在于其指明了道德问题从“实然”界向“应然”界的哥白尼式的转变,更为重要的是通过对人性细致入微的经验考察,揭示了人类信仰体系的基本规律。换句话说,休谟认识起源说使人性的理解回归于经验生活本身,个体都是生活于其中的社会的产物,个体思想观念的形成是印象、文化、情感长期积淀交织的共同结果,社会信仰的培育就应当从道德修养、习惯习性、道德情感入手,变单纯“灌输”为细雨润物般的道德“自觉”。用休谟的话来说即是:“如果不能更正这种习性的话就永远也不会有效”[2](P225);道德感特别是同情,是构成心灵的最强有力的原则;个体人格培育重在道德情操的养成。这是因为,“一个意见或者信念可以很精确地被定义为:和一个现存的印象相关联或相联系的一个生动的观念。”[2](P71)印象能够通过一种生动的概念使公众对当事者的性格、姿态和个性形成一个判断,影响力和生动性的频繁再现会促使观念上升为信念,而缺乏印象、习惯或情感联结的观念,在经过许多次重新评判后其影响力将日渐式微。

[参考文献]

[1]巴里·斯特德.休谟[M].周晓亮、刘建荣,译.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1992.

[2]休谟.人性论[M].张同铸,译.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2007.

[3]康德.实践理性批判[M].韩水法,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

[4]恩斯特·卡西尔.人论[M].甘阳,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 1986.

[5]列维·斯特劳斯.结构人类学[M]. 谢维扬,等,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95.

[6]荣格.本能与无意识[M]. 荣格文集[M].北京:改革出版社,1997.

[7]C.G.Jung.“The relations between the ego and the unconscious”, Collected Works of C.G.Jung,Vol.7.2nd ed. ,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1966.

[8]叔本华.伦理学的两个基本问题[M].任立,孟庆时,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6.

A re-interpretation of David Hume’s theory of knowledge’s origins


[Abstract]David Hume’s theory of knowledge’s origins is complex and multidimensional, impressions, custom and sympathy can become the different sources of knowledge. As things outside the direct reflection in the mind consciousness, impressions can convert into images by lively way, the association of images can produce complex ideas; Custom is not only one complete imagine form, but also a grand cultural induction system and unconscious Structure; Sympathy is the chief source of moral distinctions, it’s the psychological identity of peaceful order and common joyful sense. The Clarification of David Hume’s theory of knowledge’s origins contains a system of belief profound changes.

[Keywords]impressions; custom; sympathy; belief




 

上一篇: 休谟认识起源说的重新解读

下一篇: 休谟认识起源说的重新解读

 
相关论文导航
 
 
 
 
 
 
 
相关评论
 
分类浏览
 
 
展开
 
 
 

京ICP备2022013646号-1

(c)2008-2013 聚期刊 All Rights Reserved

 

免责声明:本站仅限于整理分享学术资源信息及投稿咨询参考;如需直投稿件请联系杂志社;另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告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