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导航 » 人文社科 » 正文
价值观视阈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富强”范畴的探析
 
更新日期:2023-10-07   来源: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   浏览次数:427   在线投稿
 
 

核心提示:价值观视阈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富强范畴的探析摘要: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语境中,富强作为社会发展的重要范畴,体现了一种对理论

 

价值观视阈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富强”范畴的探析


摘要: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语境中,“富强”作为社会发展的重要范畴,体现了一种对理论、时代和价值关系的高度自觉,它来源于现实又高于现实,其成为社会主义的一种核心价值观具有必然性。“富强”彰显了社会主义的最新的时代价值理念和全新的价值关系定位。针对当前构建社会主义“富强”价值观的一些理论和实践误区,应当端正社会主义价值立场、坚持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坚持和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唯有在此基础上,“富强”才能真正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有机体良性运转的动力源泉,推动中国人民走上中国特色的富强之路。

关键词:富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富强”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目标,也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首要内容。党的十八大报告在阐述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时明确提出,“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1,其中,将“富强”列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之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提出,既是社会主义价值理论的高度总结,也具有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重大意义,从根本上来说,它并非简单的理论创造,而是整个国家、民族历史文化发展的结果,也是当代中国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各个民族、各个阶层的价值诉求的集中反映。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进程中,避免 “富强”价值观建构在理论和实践上的一些误区,大力树立和践行科学的社会主义富强观,是当前我国社会发展面临的主要任务之一。

一、“富强”作为社会主义社会核心价值观的必要性

“富强”一词并不是社会主义的专有概念,也不是某种社会制度特有的标签,严格意义上说,它是一个描述一个国家或社会的经济以及政治状况的词汇。“富强”自古以来就是中国人的价值追求,也是近代以来中华民族仁人志士对中国的共同期盼。党的十八大报告将“富强”上升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首要内容,有其深刻的必要性。

首先,“富强”作为我国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其上升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现了社会主义建设的理论自觉。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主义作为优越于资本主义的社会制度,代表了先进的生存关系,它能够极大地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并与社会化大生产的生产方式相适应,必将能创造出比以往社会形态条件下的人们所创造的更为发达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也为迈向共产主义社会奠定坚实的基础。在经历了文革期间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的倒退之后,邓小平总结惨痛的历史经验和教训,得出了“贫穷不是社会主义”的真理。因此,社会主义的本质是共同富裕,只有富强才是社会主义,这本身就是我国社会发展从宏观层面的自觉定位,也是当今社会主义建设的自觉诉求。在不断推动社会改革的进程中,“富强”既是社会主义国家所必须达到的一种经济和政治发展水平,也是现今社会主义制度价值尺度与准则,作为人类社会进步的最高理想,不断地实现着对现实的超越。在当前中国仍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时代背景下,“富强”既来源于现实又高于现实,必然要求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在规定。

其次,“富强”还反映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时代自觉,是社会主义终极价值目标对当代社会发展的阶段性要求。可以说,“社会主义价值观是基于历史运动、历史规律,以及人们价值实践的一种自觉建构。”2当前,我国最大的国情是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正是这样的基本国情和主要矛盾决定了“富强”必须要上升为当前我国社会的核心价值观。富强”是指向超越不富、不强的现实的价值追求,在这个历史过程中,需要我们全社会不断地增强综合国力、改善提高人民群众物质生活水平、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实现社会主义对资本主义在本质上的超越,并为实现共同富裕和“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创造物质条件。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价值诉求,反映了近代以来中国历史发展的根本要求,倡导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是改革开放新时期以来我们党的基本主张。在当代实现国家昌盛和人民幸福,符合近代以来中国人民寻求民族复兴的共同愿景,昭示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美好前景,作为一种价值理想始终鼓舞着中华儿女的人心、振奋中华民族的精神,是能够凝聚起亿万人民群众智慧和力量的宏伟目标。##end##

此外,“富强”之所以能够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因为其反映了我国建设者对社会主义的价值体系的自觉。资本主义社会的本质决定了其社会制度下的劳动和财富是片面的存在,温情脉脉的外衣下掩盖了其冷酷的剥削本性,工人生产更多反而失去的也更多,“劳动为富人生产了奇迹般的东西,但是为工人生产了赤贫。劳动生产了宫殿,但是给工人生产了棚舍。劳动生产了美,但是使工人变成畸形。” 3而社会主义作为人类历史上崭新的社会制度,必然孕育着不同于以往社会制度所包含的价值关系和价值观。社会主义在扬弃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基础上,必然也要创造出一种不同于资本主义社会的价值观念。在社会主义制度下,财富对于国家、集体和个人来说不仅仅具有物质财富的外在意义,而且从本质上来看,它也是人的能力存在和发展的确证,同时还是“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基本保障。社会主义“富强”表现为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和国家的强大,它既体现着“公平、公正、和谐”的社会关系,又体现着人类试图摆脱自然的束缚,从而达到“自由”的最终追求。它还是自由、民主、和谐与文明在现阶段的实践基础。“富强”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首要内容,它是倡导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基础,并且与这些观念密切联系、相互促进,共同构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时代语境中,“富强”彰显了一种对不同于“以阶级斗争为纲”的社会发展道路的价值认同,它是对“革命就是解放生产力,革命就是发展生产力”传统价值定位的超越。“富强”的价值观念是基于中国现实国情的对社会主义科学发展道路的全新理解,它意味着在新时期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需要新价值理念的引领。

二、“富强”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范畴界定

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语境中,“富强”从一个经济和政治的规定性范畴上升为全民性的价值共识,转化为一种基于社会主义的价值关系的价值立场和追求,其内在规定性也必然要发生相应的变化,使其概念内涵能够充分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社会属性,也更能反映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时代内容。

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富强”反映了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制度优越性价值与国强民富的功利性价值之间的关系的新的定位。从社会历史发展的普遍意义上来说,“富强”是人类共同的价值追求。中国自古以来就有国强民富的思想,例如《论语》中的“足民”实际上就是富民的主张,《管子》当中也提出 以“富民”措施为重要内容的治国之道。特别是近代以来,面临鸦片战争后中国积贫积弱的状况,洋务派提出“辅以诸国富强之术”,到维新派提出“变法图强”的主张,再到孙中山资产阶级革命派发出“实业救国”的,中国先进的知识分子开展了一次又一次对富强之路的艰辛探索。

从主体的角度分析,“富强”作为核心价值观彰显了社会主义社会下各类主体的最大价值共识。我国的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经历了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变,在此过程中,解放和发展了生产力,给人们带来了生产方式的转变以及社会结构的大调整,因此使得人们的价值取向多元化。特别是自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以及社会转型,社会阶层的分化日益明显,产生了形形色色社会主义社会交往主体,既包括市场经济中“原子化”的个人,也包括社会领域中具有共同体属性的集体。各类主体寻求自身利益最大化而导致社会矛盾趋于尖锐,引发了各类社会冲突,导致社会各界达成价值共识变得越来越难。以“富强”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当代中国社会共识的凝聚和形成奠定了重要基础。从社会发展的趋向来说,富强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所追求的核心目标,也是当下中国必须要面对的重大课题。把中国建设成为一个富强、文明、独立的国家是近代以来广大人民孜孜以求的理想,也是社会主义的题中应有之义。与马克思在其早期著作中所预料的不同,社会主义国家最早并不是产生在发达资本主义国家,而是出现在落后的东方国家,社会主义革命和改革实践中的挫折让人们深刻地认识到“贫穷不是社会主义”。经过长时间的探索,经过30余年的改革开放,中国正在迈入中等收入国家的行列,经济与社会发展进入了新阶段。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的新、旧问题相互叠加在一起,涉及诸如社会公正、部分官员贪污腐败、生态环境和精神文化方面等诸多问题。现实中的两极分化、民生艰难、生态危机等引发了具有普遍性的社会不满情绪,从根源上说,发展是解决这些矛盾的根本出路,诚如小平同志的判断——“发展才是硬道理”。

从价值客体的角度看,“富强”作为核心价值观,意味着社会主义社会中新的价值关系定位。在价值关系上,人与自然的关系不能独立与人与人的社会关系之外,把我国建设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中的“富强”,其时代语境也不能仅仅局限于传统意义上物质财富丰足的意义,而应当看作是基于当下现实的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发展以及中国前途命运的一种展望。“富强”提升到核心价值观的高度,意味着其并不是单纯物质财富的追求,而是以一种科学的、最佳的方式妥善处理好社会主义社会中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只有真正处理好这些关系才能建设真正的富强中国,实现中华民族的崛起以及永续发展。以追求GDP增长为唯一目的并不是真正的富强的内涵所在。在以“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为最终价值导向的社会主义社会中,始终坚持“以人为本”,其关键在于,任何一种主体在价值关系的层面上都不能以单独的价值客体形式呈现,否则就是把价值主体降低到了作为客体的对象物的水平,而不是作为主体的对象的人的水平。这本身就是一种存在于社会主义基础性价值关系层面上的价值判断和价值追求。

富强是民主文明和谐的基础。如果国家羸弱,人民生活贫穷,还奢谈什么民主文明和谐!当前,在资本主义主导全球的时代背景下,中国还处于全球化的边缘地位,如果脱离现实国情,而推行资本主义国家所谓“自由、民主、人权”等价值观,势必更难找到自身的地位,继而沦为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附庸,并进一步陷入假自由民主人权的泥潭,最终既谈不上文明,更遑论和谐。所以,中国要继续大力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发展道路;继续大力推进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大发展与大繁荣,坚定不移地保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前进方向;继续大力保障和改善社会主义国家的民生状况,坚定不移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和谐的市场经济景观。实现这些目标,都需要强大的物质基础作为前提。因此,我们要把实现富强放在首位,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以“富强”为核心价值观,凝聚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力量。

总之,富强,首先是与生产力发展联系在一起的,它既指生产力发展基础上的物质生活的富裕,然而又不单纯地陷于经济层面上的物质生活资料的充裕,还包括精神文化生活的优裕。在从“以阶级斗争为纲”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转变过程中,在主体和客体均呈现出价值取向多元化趋势中,单纯地以权威来最大限度地团结人民群众,凝聚人民群众的力量已经变得不现实。“富强”作为核心价值观,其所带来的并非仅是对物质利益及其最大化的功利性追求,也非单纯是从传统自然经济价值观向现代市场经济价值观的转变。“富强”是作为一种宏观的时代理念,作为基础性的价值关系的定位,在更深的层面上预示着各类主体具有在更强的独立精神的条件下和更大的自由空间中里所得出的价值共识。

三、“富强”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践行误区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过程,也就是实现建设社会主义富强国家的过程。,即将“富强”的核心价值观转变成现实的过程。迄今为止,我们已经对此进行了大量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在这一过程中,“富强”的价值理念实际上已经不同程度地渗入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生态建设等的各个层面,直接或间接地推动着当下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具有无可置疑的积极作用和重要意义。但同时,屡见不鲜的负面事件也凸显出我们在建设富强的社会主义国家的过程中,陷入了某些对“富强”的价值观误区。这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无视“国富以民富为基础”的富强观。社会主义国家的富裕是以国家财富的总量为基础,但增加国家财富的总量并不是“富强”价值观的唯一追求。“富强”并不仅是某一个人或者某一社会集团特殊利益的实现,而是包括全社会与全体人民的普遍利益的实现。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国家综合国力显著提升,国内生产总值51.9万亿元,跃升到世界第二位,公共财政收入11.7万亿元。4中国富起来了。然而,国富不等于民富,只有人民富裕了,一个国家才算得上真正富强了。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中,个人对合法权益的追求成为实现自我的主体性的重要途径。保障个人合法权益是确保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平稳运行的必要条件,也是人民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前提。因此,在市场经济体制下,如何确认和保障个人的合法权益,成为一项重要而艰巨的任务。在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政府是富强社会的建设者,也是富强价值观的引领者,它既要保障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生态体制的良性运作,又要尊重、维护个人的合法权益,为全体人民的富强创造良好的条件,从而确立富强社会、富强价值观的规范性、制度性基础,并最终确保真正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

第二,无视社会主义“共同富裕”的本质的富强观。“富强”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它既非封建主义的,也非资本主义的,而是社会主义的,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和时代背景条件下的价值理念。“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因此,少数人极端富裕的同时多数人仍然贫穷就不是社会主义。当然,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并不是平均主义,不是毫无差别的“同等富裕”,因地理环境、历史传统、自然的生理条件和文化教育背景等因素造成的 天然的社会差别,使得平均的物质生活和统一的精神文化生活都变成不可能。邓小平将是否造成两极分化看作衡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改革成功与否的标准,他认为,“如果导致两极分化,改革就算失败了。”5当前中国社会存在发展不平衡的状况,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还远未实现,这也成为社会矛盾频发的主要原因之一。因此,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的社会主义国家,更多的要将精力放在如何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实现科学发展的课题上。

第三,无视充实丰富的精神文化生活的重要性富强观。随着改革开放的发展,在社会财富得到极大提升的同时,我们也进入到了一个精神文化相对空虚的时代。作为一种价值观,“富强”绝不仅仅意味着单纯的物质生活资料的充裕,而且也包括精神生活的多样化以及文化品质的提高。否则,如果仅仅注重眼前的物质利益,而对人的精神面貌视而不见,那么,我们就无法造就真正富有而又强大的社会,反而会让物质生活资料的增长陷入泥潭,因为人的强大不仅仅是财富的积累,更重要的是精神和心理的强大;社会的进步也不仅仅是生产水平的进步,而更重要的是社会文化的发达。虽然在当前的精神文化生活领域出现价值观念多元化的局面,但是,社会主义的“富强”观绝不是对任何价值理念都保持中立宽容、甚至照单全收的态度,物质生活资料和精神文化生活的丰富并不意味着对内容无所择取。因而,对一切危害社会主义的人、事以及价值观,必须与之进行坚决的斗争。例如,面对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自由”、“民主”、“平等”、“人权”等观念的输入,我们一方面要坚定马克思主义的立场,揭示其虚假的本质;另一方面,我们必须积极应对资本主义的价值理念的冲击和挑战,大力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以促进社会主义文化与价值观的世界范围内的输出。

第四,无视自然生态价值的富强观。以牺牲自然生态和人的生存环境为代价,并不能实现真正的富强。社会主义的“富强”价值观也意味着人与自然新的价值关系的定位。在价值关系上,人与自然的关系是整个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然而,现实中社会经济的发展与自然生态环境之间的关系似乎始终总是一对矛盾体,在社会主义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作为盈利性市场活动的主体,人们本身就是以追求利润为基本价值立场和最终价值目标。在经济建设的过程中人们过分追求经济效益,从而忽略生态环境的恶化,甚至恣意破坏自然生态以实现经济增长的现象屡见不鲜。西方发达国家已经为曾经的“先发展,后治理”的发展逻辑付出了巨大的代价,为避免重蹈覆辙,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明确提出,“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这意味着只有实现“美丽中国”才能真正实现“富强中国”。“美丽中国”的发展目标彰显着社会主义的价值指向。以“美丽中国”为社会发展的目标,体现了党致力于用最佳方式来妥善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关系、生态环境与社会经济的关系、公平与效率的关系等等。在以“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作为最终价值导向的社会主义社会中,保护自然生态环境是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

总之,在全面建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小康社会的语境中,“富强”已经从一种一般性追求上升为一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专有的、本质性的核心价值观。在价值观多元化的当前社会,科学全面理解“富强”价值观,以防落入价值观建设的误区,是我们面临的一项重要任务。

四、“富强”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实现之路

“富强”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题中之义,追求富强是对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以及现实状况的高度凝练和总结,它反映了当下时代的核心主题,而它的落实和实现也就成为众所瞩目的焦点。“富强”价值观的实现需要我们当代人乃至数代人的勤奋开拓,也需要各个领域的通力合作,这其中既包括坚持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始终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也包括坚定社会主义价值立场、坚持走共同富裕道路,还包括坚持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等任务。只有在此基础上,“富强”才能真正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有机体良性运转的内在驱动力,也才能内化为中华民族的精神气质,进而也才能成为社会发展的整体发展趋向,最终成为凝聚全国各民族人民力量的鲜明旗帜。要实现宏伟目标,具体来说,包含了以下几条要求:

第一,坚持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始终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践行“富强”价值观的关键在于落实生产力的发展。马克思主义认为,物质资料的生产是一切历史的第一个前提,生产力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力量,是人类历史存在和发展的基础。邓小平说过,“发展是硬道理”,对当前中国而言,发展是解决当前中国两极分化、社会矛盾、生态危机等诸多问题的关键所在。坚持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作大作强,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扩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国家影响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逐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奠定坚实的物质基础。历史教训告诉我们,“以阶级斗争为纲”的路线是错误的,由于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该阶段的主要矛盾是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力之间的矛盾,因而我们必须要始终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动摇,以科学发展为主题,转变经济发展模式,实现以人为本、全面协调的可持续发展。

第二,坚定社会主义的价值立场,坚持走共同富裕的道路。在思想文化领域, “富强”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绝非毫无原则地提倡任何方式的 “发家致富”,而必须要坚持社会主义本质中所规定的的根本任务与根本目标。社会主义的根本目标就是共同富裕,因此,践行“富强”观、走中国特色的富强之路,必须要坚定社会主义价值立场,坚定不移地走共同富裕道路,使改革的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全体人民,反对少数人或群体将自身的利益建立在对大多数人的剥削的基础上。胡锦涛同志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有利于维护和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 6,这也说明,只有将经济发展的成果落实到每一个百姓身上,才能真正显示出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是全体人民共同富强的物质基础,然而它并不必然保证实现全体人民的共同富强,实现它还必须要靠社会主义制度的保障。因此,一方面,我们需要不断地巩固和增强公有制的主体地位,为共同富裕提供制度保障。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国家建设仍要毫不动摇地巩固基本经济制度,不断发展壮大公有制经济,为共同富裕奠定物质基础;另一方面,我们还需要改革分配制度,建立起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切实有效地解决地区之间、部门之间的利益矛盾和社会成员收入分配两极分化的问题。

第三,坚持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在促进经济富强的同时,国家建设需要把维护社会的公正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由于当前我国处于社会转型期,社会矛盾频发,住房、医疗、教育、就业、食品安全、社会治安等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较为繁多,因此我们需要在把蛋糕做大的同时,也要把蛋糕切好,努力维护和实现收入分配的平衡和贫富差距的缩小,让老百姓过上安居乐业、有尊严的生活。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富强与民主、文明、和谐是密不可分的。也就是说,在实现富强的同时,社会发展也要将民主、文明和谐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所以,政府需要以民主、文明、和谐为价值取向进行制度设计并以之为实践原则,最终实现政治民主、制度文明以及人与自然的和谐、人与人的和谐、人与社会的和谐、身与心的和谐、生产与消费的和谐等目标,使得“富强”成为现代文明的集中体现,并与“人自由全面发展”的原则达成内在的统一。

    综上所述,“富强”是人类共同的具有一般性、普遍性的价值追求,更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背景下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核心目标。诚然,在当今全球化时代的条件下,中国的富强之路会受到来自世界其他国家的影响,但是我们更应该从自身的实际出发,批判性地审视国外经济腾飞的经验教训,借鉴其中优秀的人类文明的成果,为我所用,探索出一条适合中国特色发展国情的富强之路。

参考文献:

1.             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 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年,第31-32页。

2.吴向东:《重建现代性:当代社会主义价值观研究》[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第19页。

3.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年,第54页。

4.温家宝:《2013年政府工作报告》[N],人民日报,2013年3月6日02版。

5.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三卷[C],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139页。

6.胡锦涛:《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1年7月2日02版。

Analysis The Socialism Concept of “Prosperous” under The  Perspective of Values

Abstract: In the context of socialism with the Chinese characteristics,the "Prosperous" as an important category of social development, reflected a kind of theory, The Times, an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value highly motivated, it comes from reality and above it, it becomes a kind of socialist core values is necessary. " Prosperous " revealed the new era of socialism value idea and the value of a brand new relationship orientation. In view of the current building socialism "and" values of some of the erroneous zone, theory and practice should be correct socialist values, adhere to the liber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the productive forces, to uphold and maintain social fairness and justice, only on this basis, the " Prosperous " can truly become a socialist society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organisms benign operation of the power source, to promote the Chinese people onto the road of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rich and powerful.

Key words: Prosperous; Socialism; The core values

 

上一篇: 价值观视阈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富强”范畴的探析

下一篇: 价值观视阈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富强”范畴的探析

 
相关论文导航
 
 
 
 
 
 
 
分类浏览
 
 
展开
 
 
 

京ICP备2022013646号-1

(c)2008-2013 聚期刊 All Rights Reserved

 

免责声明:本站仅限于整理分享学术资源信息及投稿咨询参考;如需直投稿件请联系杂志社;另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告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