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导航 » 教育 » 正文
孔子《论语》中关于怎样说话的思想
 
更新日期:2023-10-07   来源: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   浏览次数:642   在线投稿
 
 

核心提示:孔子《论语》中关于怎样说话的思想孔子是我国春秋时期一位伟大的教育家、思想家。孔子《论语》中具有丰富的关于怎样说话的思想,

 

孔子《论语》中关于怎样说话的思想

孔子是我国春秋时期一位伟大的教育家、思想家。孔子《论语》中具有丰富的关于怎样说话的思想,对我国传统的言语文化起到了很大的影响。现在,我国人民当家作主,人们对于国家及身边的大事小事皆可畅所欲言,尽情发表自己的认识和意见。越是如此,越要把握说话的分寸,注意说话的效果和影响。因此,借鉴孔子《论语》中关于怎样说话的思想对我们会有很大的裨益。

一、孔子《论语》中认为说话很重要

孔子认为说话是非常重要的,重要到什么程度呢?孔子认为重要到一言可以兴邦,一言可以丧邦的程度。“定公问:‘一言而可以兴邦,有诸?’孔子对曰:‘言不可以若是其几也。人之言曰,为君难,为臣不易。如知为君之难也,不几乎一言而兴邦乎?’曰:‘一言而丧邦,有诸?’孔子对曰:‘言不可以若是其几也,人之言曰,予无乐乎为君,唯其言而莫予违也。如其善而莫之违,不亦善乎?如不善而莫之违也,不几乎一言而丧邦乎?’”(《论语》子路篇第13篇第15段,以下引文只标篇段)一言兴邦,一言丧邦,这两句话在我国的春秋时期比较流行并有很大的影响,所以鲁定公问孔子一句话就可以使国家兴盛,一句话就可以使国家丧失,有没有这样的话。孔子回答说,话不可以像这样期望直接应验,但如果体会到做国君的艰难,一言一行都会影响到全国,尤其说出去的话对全国起的作用更大。如果国君说出的话是正确的,全国的臣民都按国君的话去做,国家就会渐渐地兴盛起来,这不就是一言兴邦吗?如果国君说出的话是错误的,全国的臣民仍然按照国君的话去做,国家就会渐渐地衰败,以至于国君也会丧失政权,这不就等于一言丧邦吗?可见,国君的话语是多么地重要。同样,话语对于我们个人的作用也是很重要的。一个说话正确的人和一个说话错误的人,其后果是完全不同的。在社会生活中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所以,说话是重要的。言为心声,我们在说话的时候能不慎重吗?

孔子认为,说话的重要在于说话能够反映出一个人的品德和人格“子曰:‘巧言乱德’”,(1527)“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13)花言巧语,说话讨好人,向人献媚,损害人的道德和人格。因此,说话的重要性在于少说。“子曰:‘刚,毅,木,訥,近仁。’”(1327 )孔子讨厌巧言狡辩的人,“子曰:‘是故恶夫佞者。’”(1125##end##

说话的重要性还在于一个人说过的话无论对错是无法回收的。“南容三复白圭,孔子以其兄之子妻之。”(116)孔子的学生南容一天反复诵读《诗经》中关于“白圭之玷,尚可磨也,斯言之玷,不可为也”的句子,孔子认为,南容是一位谨慎好学,老实可靠的人,便把自己哥哥的女儿嫁给他做妻子 。孔子认为,“驷不及舌”。(128)一个人舌头一动说过的错话连四匹马拉的车也追不回来。因为话一出口,则会传入他人之耳,他人即会在大脑中产生反映。你不能决定他人大脑的思维,所以也就收不回你说过的话,说话传入人耳,一定会产生影响,我们对说话怎能不分外重视呢?

二、孔子《论语》中认为说话要坚持原则

孔子认为,人们说话要坚持原则,不能信口开河乱发议论。孔子认为,人们要成为仁人,具备仁人的文化倾向,才具有对国家大事社会问题发表认识的资格。什么是仁人呢?孔子说仁人就是爱人。“樊迟问仁。子曰:‘爱人’。”(1222)做个爱人的仁人好做不好做呢?孔子认为很好做,只要你想成为仁人就可以成为仁人。“子曰:‘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730)“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121)仁离我们远吗?仁离我们不远。只要我想要仁,仁就来了。实行仁爱,完全在于自己,难道还在于别人吗?怎样在说话中实现仁爱的目的呢?孔子认为,实现仁爱要有制度上的保证,那就是要克己复礼,要恢复周朝的礼仪制度,“颜渊向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曰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颜渊曰:‘请问其目。’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121)孔子一生从周,宪章文武,把恢复周礼作为自己的人生目标,要求人们的一切行为都要严格地按照周礼去做。其中,非礼勿言,就是指说话要遵循周礼,不合周礼要求的话绝对不说。这就是孔子要求坚持的说话原则。可以说,《论语》二十篇四百七十六段,都是坚持周礼原则说话的表率。孔子有一次问他的学生曾参,我道一以贯之的核心思想是什么?曾参说,夫子之道,忠恕而已也。我以为曾参并没有一步到位地抓住孔子思想的核心,孔子思想的核心是克己复礼。

除了说话要坚持“非礼勿言”的核心原则之外,还要坚持一些与“非礼勿言”紧密相关的重要原则。孔子认为,人们说话不要凭空想象,不要绝对肯定,不要固执拘泥,不要自以为是。“子绝四:毋意,毋必,毋固,毋我。 ”(94)孔子主张,对于已经做过的事不要再指责了,已经做成的事不要再劝阻了,已经过去的事也不要再追究了。“成事不说,遂事不谏,既往不咎。”(321)从以上这段引文可以看出,孔子要求统一思想,坚持以周礼为说话的总原则,对其他问题不要纠缠。为了保证周礼原则的贯彻执行,孔子主张“不在其位,不谋其政。曾子曰:‘君子思不出其位。’”(1426)孔子认为,不在那个职位,不过问那方面的政事。曾子进而解释老师的话,以为君子考虑事情,不超出他职责的界限。《论语》中这段话为人们说话规范出了基本的范围,每个人都要在自己的范围内按照周礼的要求说话做事。并且说话做事要“敏于事而慎于言”。(114)勤勉做事,谨慎说话,说的少一些,做得多一些。如果实在需要说话,孔子认为,一个人说的话足以表达出自己的意思就行了,“辞达而已矣。”(1541

三、孔子《论语》中指导人们怎样说话

孔子认为人们说话要谨慎,要博爱众人。“谨而言,泛爱众而亲仁。”(16)说话要注意把握时机,大家希望你说话时,你才可以谨慎地表达你的意见。“夫子时然后言,人不厌其言;乐然后笑,人不厌其笑。”(1413)说话与做事相比较,是先说后做还是先做后说呢?孔子认为要先做事后说话。“子曰:‘先行其言而后从之。’”(213)孔子认为,一个人若大言不惭,那么实际做事的时候就很困难。“子曰;‘其言之不怍,则为之也难。’”(1420)“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1427)孔子认为,在与人交往中说话要因人而异。“子曰:‘可与人言而不与人言,失人;不可与人言而与人言,失言。知者不失人,亦不失言’”。(158)可与他交谈却不与他交谈,就会失去一位可以做朋友的人。不可以与他交谈却与他交谈,就是失言。聪明人既不会失人又不会失言,。孔子认为人们的文化水平聪明的程度不会相同,在与之交谈中要区别对待。“子曰:‘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对于具有中等文化水平以上的人,可以与他说一些比较高深的学问和道理;对于不具有中等文化水平的人,则不可以向他讲那些比较高深的学问和道理。在与人交往中对于给人的承诺要适宜恰当,这样许下的诺言才能兑现。“信近于义,言可复也。”(113)说话要诚实有信,说到做到。“与朋友交,言而有信。”(17)在与道德高尚学问深邃的人交往中,孔子认为,说话要把握时机,注意察言观色,不能一厢情愿地乱说乱道。“子曰:‘侍与君子有三愆:言未及之而言谓之躁,言及之而不言谓之隐,未见颜色而言谓之瞽。’”(166)侍奉君子坐着交谈的时候有三种可能犯的错误要注意避免,不该你说话的时候抢先说话叫做急躁,该你说话的时候你又不说,叫做隐瞒己见不坦诚,说话时不看别人的脸色只顾喋喋不休地乱说一气,叫做瞎眼。孔子主张说话要文质彬彬温文尔雅文明礼貌。不要过分朴拙而显得粗鄙,又不要文采浮夸显得虚伪,文采品质要和谐统一。“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618)孔子不仅要求人们在日常生活中要注意把握说话的分寸,而且主张在国家大事、国与国之间的外交辞令外交语言上更要严谨慎重周详适当。孔子以郑国撰写外交公文为例说明辞令言语的郑重。“子曰:‘为命,裨谌草创之,世叔讨论之,行人子羽修饰之,东里子产润色之。’”(148)郑国撰写外交公文,总是先由郑国大夫裨谌写出草稿,由郑国大夫世叔提出意见,由郑国的外交官子羽做出修改,再由郑国的宰相东里子产来润色,务求尽善尽美。

孔子不仅指出了人们应当怎样说话,而且还指出人们应避免怎样说话,孔子认为,多说话少做事是很可耻的。“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1427)孔子批评不喜欢学习却自以为正直又喜欢说话的人,认为这样的人是尖酸刻薄的人。“好直不好学,其蔽也绞。”(178)孔子反对道听途说的人。“道听途说,德之弃也。”(1714)孔子讨厌那些巧言善辩颠覆国家的人。“子曰:‘恶利口之覆邦家者也。’”(1718)孔子不喜欢挑别人毛病好指责别人的人。“子贡方人,子曰:‘赐也贤乎哉?夫我则不暇。’”(1429)子贡喜欢挑别人的毛病指责别人,孔子批评他说,端木赐,你就完美无缺、没有缺点毛病吗?要叫我呀,克服自己的缺点还怕不能及时做到,哪里有时间去指责别人。孔子十分憎恶专好指责别人、专好传播别人缺点的人,憎恶身居下位而诽谤上位的人,憎恶把攻别人隐私当成正直的人。“子贡曰:‘君子亦有恶乎?’子曰:‘有恶。恶称人之恶者,恶居下流而讪上者。’曰:‘赐也亦有恶乎?’‘恶讦以为直者’。”(1724)孔子一生谦虚谨慎,反对鲁莽粗鄙,喜欢听话的颜回,不喜欢刚强敢为的子路。颜回过早地死了,孔子认为是天在灭他。“颜渊死,子曰:‘噫!天丧予!天丧予!’”。认为像子路这样敢说敢为的人恐怕不得好死。“若由也,不得其死然。”(1113

说话是每一个健全的人的本能和权利,每个人都可以表达自己对事物的认识和感受。但在孔子生活的春秋时期是一个人权没有保障的乱世,人们往往因言惹祸。孔子谆谆教导人们要谨慎地说话,完全表现出了孔子对人们的一片爱心。孔子关于怎样说话的思想虽然有维护周礼的一面,但对于我们现在怎样说话也有可资借鉴的一面,具有启发和指导作用。

 

上一篇: 孔子《论语》中关于怎样说话的思想

下一篇: 孔子《论语》中关于怎样说话的思想

 
相关论文导航
 
 
 
 
 
 
 
分类浏览
 
 
展开
 
 
 

京ICP备2022013646号-1

(c)2008-2013 聚期刊 All Rights Reserved

 

免责声明:本站仅限于整理分享学术资源信息及投稿咨询参考;如需直投稿件请联系杂志社;另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告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