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导航 » 经济 » 正文
我国对“一带一路”国家直接投资效率研究
 
更新日期:2024-11-19   来源:   浏览次数:521   在线投稿
 
 

核心提示:引言及文献综述2013年习近平主席在出访中亚和东南亚国家期间,先后提出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重大倡议,得到了国际社会高度关注。

 
引言及文献综述
2013年习近平主席在出访中亚和东南亚国家期间,先后提出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重大倡议,得到了国际社会高度关注。2015年3月28日,国家发改委、外交部、商务部在博鳌亚洲论坛上联合发布《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还是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标志着“一带一路”战略构想正式落地。近年来我国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直接投资呈现出快速增长的长期趋势,《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公报》数据显示2015年我国对沿线国家直接投资流量已经达到189.3亿美元,同比增长38.6%,远超我国对世界直接投资18.3%的平均增速。我国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直接投资规模的持续扩大意味着针对投资效率的研究具有着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引起了学术界的关注。
饶华、朱延福(2013)利用固定效应模型分析了2003年至2011年我国对东盟7个低劳动力成本国家直接投资数据,发现东道国低劳动力工资、资源禀赋和市场规模有着显著的吸引力,基础设施和劳动力素质影响不显著,直接投资依旧处于效率寻求的初始阶段[1]。张娟等(2016)采用相同模型考察了1999年至2013年期间“一带一路”沿线21个国家的交通基础设施投资效率,发现民航机场设施投资的经济增长效应为正、铁路为负、水运并不显著[2]。田泽等(2015,2016a,2016b)采用数据包络分析法分别检验了2008年至2015年我国在非洲投资排名前20位的国家和2014年我国在沿线35个国家直接投资的数据,结果显示我国直接投资效率处于中低水平但是总体呈现收益递增的趋势,并且存在较大的国别差异[3] [3] [4] [5]。刁莉等(2016)采用相同方法对2005年至2014年我国在中亚的直接投资进行分析,也得出了类似的结论[6]。马述忠等(2016)基于空间计量方法研究了2003年至2014年对42个沿线国家直接投资的第三国效应,发现呈现出以资源寻求为动机和以贸易交流为导向的特征[7]。李计广等(2016)通过建立随机前沿模型分析了2005年至2014年的直接投资行为,结果表明整体投资效率水平和平均值都比较可观,沿线国家具有巨大的投资潜力[8]。通过对已有文献的梳理,笔者认为有三个方面尤其值得注意。第一,在计量模型上,相比于固定效应模型、数据包络分析法和空间计量方法,时变随机前沿模型得出的结论更有说服力。这是因为随机前沿模型利用生产函数来构造生产前沿面,将不可观测的投资阻力作为摩擦因素被非负的技术无效率项吸收,解决了定量分析中的投资阻力问题,模型测算结果受偶然因素引起的随机误差影响较小,可以更准确可靠地估计投资潜力及效率。此外,当时间纬度较长时,加入人为因素的时变随机前沿模型可以深入探究投资非效率的影响因素,更有效地估计每个样本的时变效率从而得到令人信服的结果。
作者:严佳佳
点击在线投稿
 

上一篇: 我国对“一带一路”国家直接投资效率研究

下一篇: 我国对“一带一路”国家直接投资效率研究

 
相关论文导航
 
 
 
 
 
 
 
相关评论
 
分类浏览
 
 
展开
 
 
 

京ICP备2022013646号-1

(c)2008-2013 聚期刊 All Rights Reserved

 

免责声明:本站仅限于整理分享学术资源信息及投稿咨询参考;如需直投稿件请联系杂志社;另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告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