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马克思主义的“三化”与“三力”的内在逻辑
)
[内容提要] 马克思主义的“三化”是: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即:本土化)、大众化、时代化(当代化),马克思主义的“三力”是:马克思主义的生命力、创造力、感召力。就两者辩证关系来看,这是一个问题的一体两面:马克思主义的“三化”生成着马克思主义的“三力”,即: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生成其生命力、大众化生成其创造力、时代化生成其感召力;马克思主义的“三力”实现着马克思主义的“三化”,即:马克思主义的生命力实现其中国化、创造力实现其大众化、感召力实现其时代化。同时,每一“化”实现着另外“两化”,也生成着“三力”;同样每一“力”都生成着另外“两力”,也实现着“三化”。马克思主义的“三化”和“三力”是相互包含、相互渗透、相互生成、相互实现的统一,统一在人民大众的实践中。马克思主义“三化”的实质就是实践化,马克思主义“三力”的实质就是“实践力”,两者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革命、改革和建设实践中的两个方面,统一在这个实践中,这是马克思主义被人民群众掌握并使其在实践中由理论形态变成物质力量的逻辑展开。
[关键词] 马克思主义;“三化”(中国化、大众化、时代化);“三力”(生命力、创造力、感召力);实践
胡锦涛同志曾指出:“《共产党宣言》发表近160年的实践证明,马克思主义只有与本国国情相结合、与时代发展同进步、与人民群众共命运,才能焕发出强大的生命力、创造力、感召力。”在笔者看来,这鲜明地指出了马克思主义在传播和影响人类社会发展进程中的三个重要方面:马克思主义与本国国情相结合就是马克思主义的本土化(对于中国来说就是中国化),这是马克思主义的生命力;马克思主义与时代发展同进步就是马克思主义的时代化,这是马克思主义的感召力;马克思主义与人民群众共命运就是马克思主义的大众化,这是马克思主义的创造力。马克思主义的“三化”和马克思主义的“三力”是相对应的:马克思主义只有与本国国情相结合的本土化(对中国来说就是中国化)才能具有生命力,马克思主义只有与时代同进步的当代化才能使其具有感召力,马克思主义只有与人民群众共命运的大众化才能具有创造力。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大众化、当代化的“三化”与马克思主义的生命力、感召力、创造力的“三力”是内在有机统一、相互贯通的,这是马克思主义被人民群众掌握并使其在实践中由理论形态变成物质力量的逻辑展开,胡锦涛同志的这段话正是对这一内在规律性的揭示。
马克思主义“三化”即: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丰富内涵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原理与中国国情、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与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具体实践相结合,形成指导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新理论的过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马克思主义“化”中国,马克思主义“化”中国就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这块沃土上、在中国人民大众的实践中生长出的一种新理论,是形成中国气派、中国风格、中国学派的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也“是形成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的过程”[1]。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形成的新理论就是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既不同于经典本本化的马克思主义的形式和内容,但是又与经典本本的马克思主义有一脉相承的“脉”的内在根源。到目前为止,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形成的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的具体成果包括: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这些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是指导我们的事业走向胜利的思想保证,是我们必须坚持的指导思想。
马克思主义时代化是马克思主义随时代发展并保持具有最新理论特征、内容和形式的过程,是马克思主义始终保持当代性特质的过程。马克思主义的时代性是指其存在的当代合法性依据、理论的时代解释力和说明力、具有指导当代实践的意义、具有时代话语权等方面。马克思主义时代化就是马克思主义始终保持其具有当代性的过程,就是使马克思主义在时代主题上要具有发言权,具有解释力,能给当代主题提供“时代昭示”;能把握当代的实践特点、方式和本质,能使马克思主义为解决时代问题提供理论说明与解释力、思想方法、思维方式。马克思主义时代化就是马克思主义在内容上、精神上具有时代最新化的过程。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就是对人民大众进行深入持久地马克思主义世界观理论、方法论和思维方式的普及。”[2]通过这种普及、宣传和教育,使马克思主义由理论抽象到实践具体、由抽象深奥到通俗普及、由少数人理解熟悉到大多数人理解并掌握和应用的实践和过程,最终使人民大众能熟练掌握与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方法和思维方式指导自己的实践,使理论被人民群众掌握并变成物质力量的过程。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就是马克思主义“化”大众,“化”大众的“化”是多重含义的,是认知化、教化、思想意识化、认同化、最重要的是行动化和实践化,就是马克思主义被人民大众所接受和信服,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武装人民大众,成为人民大众自己的思想意识,并自觉地运用马克思主义指导进行实践活动的过程。
马克思主义“三力”:生命力、感召力、创造力的科学内涵
马克思主义生命力就是马克思主义能实现自我发展的能力,就是不被时代抛弃,能够实现理论与时俱进、与时代同行、保持永恒常新的理论生命力。其实,任何理论都是时代的产物,理论一旦形成必然就是一种理论确定,反映时代内容和时代精神特征。但是,时代又总是在不断发展着的,这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随着时代的发展,有的理论尽管可能会热闹一阵、喧嚣一时,但终究可能会湮灭在岁月的长河中,最终悄无声息地消失掉了,被时代抛弃。与此相反的是,有的理论却能在时代的长河中历久弥新,具有旺盛的生命力,这就是理论的生命力。马克思主义就是这样的理论,这就是马克思主义的生命力。一种理论之所以具有生命力就是因为理论能找到自己理论的生长点,正是这种理论的生长点使理论具有不断发展的生命力。马克思主义生命力之所以旺盛就是因为有自己的理论生长点——马克思主义生长点,马克思主义生命力的实质就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生长点。##end##
马克思主义感召力就是马克思主义被人民群众接受、让人民群众信服的力量,这是马克思主义作为一种理论打动人、说服人、征服人心的力量。马克思主义感召力体现在马克思主义能被人民大众接受和信服,用马克思主义来武装自己,并在这种理论指导下进行认识和改造世界的实践行动。马克思主义为何具有感召力就是因为马克思主义是科学,邓小平说:“我坚信,世界上赞成马克思主义的人会多起来的,因为马克思主义是科学。”因为是科学,所以就必然能令人信服。这正如马克思曾经指出:“ 理论只要说服人,就能掌握群众;而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所谓彻底,就是抓住事物的根本。”[3]马克思主义是关于“自然界、人类社会和思维发展的普遍规律的学说。”[4]正是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才是马克思主义具有感召力的原因。
马克思主义创造力就是指马克思主义作为科学理论被人民大众掌握从而能变成物质力量的力量。马克思主义创造力是马克思主义对时代实践的指导作用,在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下认识和改造世界,最终通过人民大众实践创造出新世界,这是马克思主义的最根本、最重要的力量。正如马克思指出:“批判的武器当然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物质力量只能用物质力量来摧毁;但是理论一经掌握群众,也会变成物质力量。”[5]马克思主义创造力就是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人民大众的实践,通过人民大众的实践活动创造出新的物质世界,这是理论变成物质力量的力量。人类的实践只有在理论指导下才能达到目的,马克思主义创造力说到底就是马克思主义作为一种理论的对实践的指导作用。
马克思主义“三化”生成马克思主义“三力”
马克思主义“三化”(中国化、大众化、当代化)是生成马克思主义“三力”(生命力、感召力、创造力)的原因、机制、途径和方式。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生成马克思主义的生命力,其根本途径是马克思主义与本国国情相结合,实现马克思主义“化”中国的过程,这是马克思主义生长点的生长机制和方式,是马克思主义生命力生成原因、机制、方式、途径。马克思主义的最初创立是马克思和恩格斯两位思想巨匠对人类认识和思想发展的巨大贡献,马克思主义一经创立就是一种理论确定,如果没有理论的生长点就没有生命力,任何理论都是这样。但是,马克思主义自创立之后以科学性和革命性首先被俄国人民接受,开始马克思主义的俄国化,随后又开始了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这是马克思主义指导俄国和中国革命实践中找到了理论的生长点。在中国,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建设和改革实践相结合,这使马克思主义与中国的时代实践相结合,不断地生长出自己的新生长点,这是就是马克思主义生命力的生成。所以,马克思主义只有与本国国情相结合才能生成自己的生长点,才有生命力。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生成马克思主义的创造力,其途径就是马克思主义与人民大众结合,武装人民大众的思想,指导人民大众的实践,通过实践创造出新世界。马克思主义本身本质上是一种理论,就理论本身来说虽然能正确地解释世界,但是理论本身不能实现什么,要使理论变成物质现实,只有找到实现这种理论的主体---人民大众,然后通过掌握这种理论的人民大众的实践才会把理论变成了活生生的现实。这种活生生的现实就是物质力量,就是物质世界,这就是理论变成物质,这就是马克思主义创造力的实现。理论能否变成物质,能在多大程度上变成物质,变成物质的多少,这就是理论的创造力的大小。理论的创造力一方面在于理论本身的正确性,另一方面在于理论的被人民大众掌握的程度,即大众化的程度。所以,理论的创造力在于理论的大众化,理论的创造力的大小就在于理论大众化的程度。所以,马克思主义的创造力就是在于马克思主义的大众化,是马克思主义的大众化生成了马克思主义的创造力。
马克思主义当代化生成马克思主义的感召力,其途径就是通过马克思主义的开放性和批判性不断吸收时代精神的精华使自己具有鲜活时代内容和时代精神品质,因此也就具有了时代的话语权和解释力。这才能使人们感到这样的理论就是自己时代的理论,就是自己身边的理论,这样的理论才是让人信服的理论,这就是马克思主义的感召力。由此可以看出,只有不断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才会有吸引和征服不同时代人的力量,才会生成有感召力。马克思主义的感召力就是马克思主义让人信服的力量,这种力量来自于马克思主义必须要具有的时代的话语权和解释力,即马克思主义的时代化。与此同时,马克思主义具有使自己时代化的内在品质,即开放性和批判性。开放性使马克思主义能包容兼蓄地不断吸收时代精神的精髓,永远保持时代形式和内容;马克思主义的批判性就是使马克思主义具有鉴别能力,能从时代和实践的土壤中吸收对自己发展有用、有利的时代真精神。这样,马克思主义就能在这种开放性和批判性中通过自我否定实现自我的发展和更新,最终使马克思主义永远站在时代的前沿,保持有时代的话语权和解释力,成为让人信服理论,即具有感召力。
马克思主义的“三力”实现并贯穿着马克思主义的“三化”
马克思主义“三力”始终贯穿和实现着马克思主义“三化”,并使马克思主义“三化”彻底化,最终实现着马克思主义“三化”的目的,即,用马克思主义指导人民大众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生命力实现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贯穿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并使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彻底化,最终实现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目的。马克思主义的生命力来自于马克思主义本土化生长出的生长点,这是马克思主义生长点。马克思主义只有在其本土化中与现实时代任务相结合、与时代实践相结合才能会生长出理论生长点,这是马克思主义获得理论生长点的时间和空间条件,在这个理论的时间和空间的环境中生长出新理论,这理论的生长点就变成了理论的生命力。在中国,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使马克思主义在中国获得其发展生长点的时间和空间的条件,在这个过程中形成指导本土化实践的新理论: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这些新理论就是马克思主义的生命力。所以,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生命力才真正实现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这个过程始终贯穿着中国化。
马克思主义创造力实现着马克思主义的大众化,贯穿着马克思主义的大众化,并使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彻底化,并最终实现着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目的。马克思主义创造力说到底就是人民群众的创造力,是人民群众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通过实践创造出物质现实的力量。理论本身不能实现什么,不能直接变成物质现实,物质现实的东西只能是由人民群众实践创造的。马克思主义创造力是理论转化为物质力量的力量,这种创造力只有通过人民大众掌握马克思主义理论并用之来指导自己的实践创造出物质现实来实现的。马克思主义只有被人民大众接受了、掌握了,即:实现了大众化,马克思主义才会找到实现自己的物质力量、实现自己的物质主体,才能通过人民大众的实践变成改造世界的物质力量,这就是马克思主义的创造力。马克思主义只有武装人民大众才会变成人民大众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强大物质力量,这就是马克思主义的创造力。所以,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马克思主义创造力的前提条件,马克思主义创造力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结果和落脚点。
马克思主义感召力实现着马克思主义时代化,贯穿着马克思主义时代化,并使马克思主义时代化彻底化,最终实现马克思主义时代化目的。任何理论都是时代的产物,时代又总是在不断发展着的,这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随着时代的发展,有的理论会在岁月的长河中湮灭和消失掉了,被时代抛弃。这种理论之所以会这样是由于理论面对时代的新任务、新要求、新问题失语或者无语,缺乏了时代的话语权和解释力。之所以会这样,其根本原因就在于理论是否具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有这种品质,理论就能保持与时代同步,具有鲜活的时代内容,具有说服人、打动人、征服人的时代感召力。马克思主义的创立不仅是“时代精神的精华”,并且“具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因此,正是这种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才使马克思主义能不断的时代化,成为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才能使马克思主义随着时代发展历久弥新,随时代常新、常青,具有让人信服的时代感召力。所以,马克思主义只有与时俱进、只有随时代发展并吸收时代的优秀文明成果才具有现代性、时代性、当代性,才具有现代性风格、时代性特征、当代性价值,才具有当代解释力、现代吸引力、特别是时代感召力。马克思主义感召力贯穿着、实现着马克思主义的时代化。马克思主义的感召力一方面来自于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另一方来自于马克思主义的时代化。
这里还需要特别说明一点:马克思主义“三化”和“三力”不是彼此孤立、互不相干的,是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相互生成、相互实现的。每一“化”实现着另外“两化”,也生成着“三力”;同样每一“力”都生成着另外“两力”,也实现着“三化”。 例如,马克思主义只有时代化才能具有时代的解释力,才能被中国人民大众信服、接受,这在实现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同时,不断深化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同时,马克思主义时代化的结果形成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这使马克思主义具有时代的生命力,与此同时,马克思主义时代化生成的马克思主义感召力,才能使马克思主义被人民大众接受,变成人民大众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创造力,最终创造出新世界。
马克思主义的“三化”和“三力”统一在实践中
马克思主义“三化”和马克思主义“三力”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实践中的两个大的方面。马克思主义的“三化”实际上就是马克思主义的“实践化”,马克思主义的“三力”就是马克思主义的“实践力”,所以,马克思主义的“三化”和“三力”统一在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实践化中。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大众化、当代化是有机统一于马克思主义实践中的。”[6]实践是马克思主义“三化”实现的机制、途径和方式。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践相结合、在指导中国实践中形成新理论的过程,这是马克思主义的第一次“迁移”,这是外来思想在中国实践里的落地生根。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就是马克思主义被人民大众接受,马克思主义由理论意识变成个人意识的过程,这是马克思主义的第二次“迁移”,这是通过马克思主义教化和内化实践征服人心的过程。马克思主义时代化是马克思主义获得时代实践的新内容、具有时代实践新精神特征的过程,是与时代实践与时俱进的过程。马克思主义作为一种社会意识、作为一种浓缩时代实践精神的精华,是在时代实践中产生的,也是在时代实践中发展的,所以马克思主义时代化就是来自于时代化的实践。由此可以看出,马克思主义的“三化”都是在实践中实现的“三化”,也是统一在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实践中。同时,马克思主义的“三化”是在实践中相互实现的“三化”,即: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理论、以其科学性和时代性理论武装人并指导实践、通过这样的实践创造出新世界的过程。
实践是马克思主义“三力”的实现机制、途径和方式,马克思主义的“三力”统一在马克思主义的实践中。实践对理论具有决定作用:实践产生了理论需要,实践提供了理论产生的可能,实践使理论得以产生和发展,实践是检验理论是否具有真理性的唯一标准。理论只有生长在实践的沃土上才有旺盛的生命力,理论之树才能常青,马克思主义生命力来自于时代实践,即:来自于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伟大实践。马克思主义的感召力就是马克思主义让人民大众信服、自愿自觉接受马克思主义武装自己并指导自己实践的力量,人民大众对马克思主义的信服不能体现在口头上,也不能仅仅体现在思想上,应该体现在实践上,落实在行动上,这才是真正的信服马克思主义,这是马克思主义的感召力的真正体现,所以,实践是马克思主义感召力的真正体现。马克思主义的创造力是马克思主义感召力的实践实现,就是人民群众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实践创造力,是人民群众在实践中形成的,只有人民大众按照马克思主义指导自己的实践才能将理论变成物质力量,这就是马克思主义的创造力,所以只有通过人民大众实践和在人民大众的实践中才会有马克思主义创造力。
马克思主义“三化”的实现、马克思主义“三力”的实现、马克思主义“三化”向“三力”转化、“三化”与“三力”相互生成、相互促进、相互实现是在实践中完成的,实践是其中的机制、途径和方式。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大众化、时代化是理论的落地生根、被人民大众接受、不断随时代发展最新化都是在实践中实现的,是马克思主义三种实践化,马克思主义的生命力、创造力、感召力是在实践中形成的实践生命力、实践创造力、实践感染力,这是马克思主义实践中三个阶段的三种实践力,最后统一在在实践中变成物质现实,马克思主义的“三化”和“三力”在实践中实现。这里的实践是人民群众的实践,人民群众就是“三化”和“三力”的实践主体。“哲学家们只用不同所的方式解释世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7]通过人民群众实践改变世界实现是马克思主义“三化”和“三力”的最终目的,也是马克思主义“三化”和“三力”的最终统一和实现。
实践无止境,理论无止境!在马克思主义“三化”和“三力”的实践统一中,马克思主义“三化”、“三力”永无止境,“三化”与“三力”的相互促进、转化、生成永无止境!我们相信:中国人民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指导下、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实践中,一定能实现美好的中国梦!
[参考文献]
[1]李本松. 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规律性[J].唯实,2009(12):29.
[2]李本松.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大众化的内在逻辑[J].人民论坛,2011(2)(中):34.
[3] [5]马克思:《〈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选自《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9.
[4]《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年版:3.
[6]李本松.《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大众化、当代化的有机统一》[J].桂海论丛,2010(6):20.
[7]马克思:《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选自《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