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导航 » 经济 » 正文
提升PPP项目落地率的风险共担机制研究
 
更新日期:2024-07-19   来源:南方金融   浏览次数:571   在线投稿
 
 

核心提示:摘要:PPP模式从引入我国以来已经在融资量、落地项目量等方面取得显著进步。特别地,在公共基础设施方面PPP项目的落地对我国的城镇化有着重要促进作用

 
摘要:PPP模式从引入我国以来已经在融资量、落地项目量等方面取得显著进步。特别地,在公共基础设施方面PPP项目的落地对我国的城镇化有着重要促进作用。但PPP项目作为一种周期长、风险大的投资选择,落地率并没有达到预期。本文主要通过对PPP项目的如何风险共担进行研究,并在基于信息不对称的基础上引入了斯塔克伯格模型分析了参与主体的各自最大利益和在考虑了外部性影响后如何实现项目的最大收益,对PPP项目落地率的提高具有重要价值。
关键词:PPP融资风险;斯塔克伯格模型;落地率
1引言
PPP(public-private-partnership)模式自十八届三中全会允许社会资本参与公共基础建设以来得到了广大运用,其运行原理为政府引入社会资本为公共基础建设如水利、能源、交通等领域融资进行建设。由于公共物品的“搭便车”问题,没有理性人愿意将自身资源投入到公共基础的建设中。而大型的公共基础设施周期长、风险大、投资量大,财政资源的稀缺性决定了地方政府无法保证资金链在项目运行的过程中不断裂,从而造成了在公共基础设施方面造成了很大的局限性。引入社会资本参与公共基础的建设,不仅可以加速我国资本市场的成熟度,对接投融资供需、盘活民间资本存量,对我国加速城镇化进程也有直接的正向作用。
引入社会资本必然会伴随着市场竞争和约束激励机制的诞生,PPP模式作为一种公私合作制,社会资本仍然没有改变其逐利性。李林(2012)通过PPP项目风险分配博弈模型分析项目风险共担机制,认为社会资本参与方作为以盈利为目的的一方,政府在与其讨价还价的博弈中需要适当减少社会资本方承担的风险,才有利于提高的项目的成功率和运行有效性。目前在PPP的应用中还存在一些误区,如有从业人员认为作为私人部门社会资本方面应该承担更多的风险,但从风险承受能力的角度考虑,一旦社会资本承担过多的风险,就会出现更多项目的运营风险和道德风险等。王建波(2011)运用检查表法和RBS法全面系统地识别了城市交通方面的PPP融资风险,认为PPP融资模式成功与否的关键在于PPP的风险管理和其风险共担机制。此外,由于PPP项目的复杂性,前期费用也在社会资本是否参与的一个重要考虑因素。袁永博(2011)建立了基于蒙特卡洛技术的融资结构优化型、仿真模型等,认为融资在风险被合理分担的前提下可以提高PPP模式的使用效率、降低融资费用。
总结已有关于PPP融资风险的相关文献,由于项目具体条款的不公开性,量化风险的文献较少,孙艳丽等(2012)基于ISM模型分层分析了PPP的影响因素,其认为政策风险是目前PPP项目面临的最大风险。孙慧等(2012)基于SEM模型方法对PPP项目绩效影响因素分析也得出了相同的结论,即政策环境和法律法规对项目环境因素的解释能力最强。本文主要主要通过对PPP项目的如何风险共担进行研究,并在基于信息不对称的基础上引入了斯塔克伯格模型分析了参与主体的各自最大利益和在考虑了外部性影响后如何实现项目的最大收益。
作者:蔡石赞 兰虹
点击在线投稿
 

上一篇: 提升PPP项目落地率的风险共担机制研究

下一篇: 提升PPP项目落地率的风险共担机制研究

 
相关论文导航
 
 
 
 
 
 
 
相关评论
 
分类浏览
 
 
展开
 
 
 

京ICP备2022013646号-1

(c)2008-2013 聚期刊 All Rights Reserved

 

免责声明:本站仅限于整理分享学术资源信息及投稿咨询参考;如需直投稿件请联系杂志社;另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告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