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导航 » 文艺 » 正文
作曲技术理论在中国高师钢琴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更新日期:2023-10-07   来源:文艺评论   浏览次数:318   在线投稿
 
 

核心提示:作曲技术理论在中国高师钢琴教学中的应用研究内容摘要:本文主要叙述作曲技术理论的重要性,及其对其他专业实践教学中的应用意义

 

作曲技术理论在中国高师钢琴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内容摘要:本文主要叙述作曲技术理论的重要性,及其对其他专业实践教学中的应用意义。并以高师钢琴教学中的理论与实际结合的情况为主要研究目标。从作曲技术理论在钢琴教学中的应用原则、对钢琴演奏的强化功能、新型思维模式的培养以及在高师钢琴教学中的应用前景和启示等几个方面予以分析议论。希望以此文来说明作曲技术理论作为一度创作与钢琴演奏的二度创作的紧密关系,从新的理论高度推动钢琴演奏教学的发展。

关键词:作曲技术理论    和声思维   曲式结构发展思维  融合性教学


前 言

作曲技术理论是从事音乐创作最为重要的学科课程群体。该课程群体主要包括和声、曲式与作品分析、复调、配器等科目。教学目的在于培养大学生的专业理论知识概念,从而全面提高学生创造力及创新能力。因此对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的培养,一直是作曲与作曲技术理论方向的教育重点。随着音乐教学领域的不断深化与发展,作曲技术理论不但对作曲专业极为重要,而且对其他音乐专业也有着积极深远的指导意义。

伴随我国音乐教育的蓬勃发展,高师音乐教育的发展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作为音乐专业技能较强的钢琴教学发展,则具有典型代表性。钢琴演奏艺术是一种技术复杂严谨、表现力较强、表现范围宽广的音乐表演形式。它要求从事钢琴演奏的学生不仅要有较高的演奏技巧,同时也要有较高的音乐综合素质。而作曲技术理论正是深化提高学生音乐综合素质的课程群体。因此,将其有机融合到钢琴教学活动中,不仅有着广阔的应用空间,而且也有着十分积极的意义。

一、  作曲技术理论在高师钢琴教学中应用的原则

作曲技术理论是一种侧重实际应用的技术性理论课程,一向作为比较重要的音乐专业理论课程进行系统化教学。在我国高等师范院校中,以必修课的形式,开设在本科教学的后三学年。要求学生在熟练掌握基础乐理、视唱练耳、音乐作品鉴赏等课程基础之上,方可开设此类课程。在音乐专业理论知识中,属于较为高级型的理论课程。

在这种情况下,要将作曲技术理论应用到钢琴教学中,必须遵循以下几个原则。

1.学生首先要掌握足够的作曲技术理论知识,并且对各技术理论的研究目的和运作规律较为熟悉。否则在教师进行融合性授课时,学生无法理解其涉及的内容。此外,学生很难主动的将作曲技术理论的知识融会贯通到日常钢琴的练习中。因此要求这种结合与应用,必须由钢琴教师来引导和实施技术理论在钢琴教学中具体的结合点和配套练习。

2.结合作曲技术理论进行钢琴教学的教师,自身必须要有较为扎实的技术理论知识和较为丰富的钢琴教学经验。这样才能保证两种方法论知识在教学上能够有机结合,并且形成互相的渗透和支持。

3.除了以上两点原则之外,要想将作曲技术理论真正在钢琴教学的各个环节上发挥功效,就必须形成科学严谨的教学体系。要将教师常规口头的经验化教学转换成为理论高度的体系化教学。不是由教师根据自己的钢琴教学经验,随意结合作品的风格特点进行美学化或是音乐情感上的讲解和引导。而是按照和声思维、曲式结构思维、多声音乐织体思维和音乐材料发展手法思维等原则为构筑,将教授的钢琴作品进行系统的分类讲解。##end##

作曲技术理论知识,无论是对学生还是对教师而言,都是曾经所学习过的知识。如果不能遵循以上原则进行系统教学,那么就等同于只是提高广大师生的音乐综合素养,并不能起到针点式结合型教学。那么将作曲技术理论应用到钢琴教学中,就成一句空话。因此,两种不同形态的专业知识要想有机的结合在一起,并且发挥预期的教学效果,绝不是并列式的生搬硬套,而是要进行体系上的融合,这样才能适应教学的需要。

二、作曲技术理论对钢琴演奏的强化功能

钢琴的演奏技巧通常比较复杂,是其他任何乐器都无法比拟的。其自身不但能完成主旋律与伴奏的双重演奏,同时还能演奏多声织体的音乐作品。也正因为如此,使得钢琴乐谱上的音符对位情况异常复杂且灵活多变。在同样的练习强度下,能够更好的提高练习效果,才是新型教学工作的意义之所在。

1.视奏能力的提高

一部新的钢琴作品视奏起来是比较困难的。常规教学以及演奏中主要是以经验论为主,即随着演奏乐曲数量的增加,视奏能力即可随之提高。但是这种经验论主要是对所演奏过乐谱的类型,具有的直观反映。钢琴乐谱千变万化,很难做到面面俱到。实际这种连贯的反应,无外乎来自音型织体、对位情况、调式调性的变更、和弦的连接转位、旋律陈述的特点等,而这些要素都凝结在作曲技术理论之中。如果我们将这些规律熟记于心,且在日常的钢琴演奏中就去挖掘和总结。那么,在开始接触新作品时,便可以预知之后很能发生的一系列变化,从而提高视奏的预知能力。贝多芬、肖邦、李斯特等音乐家几乎都能瞬间熟练的视奏任何钢琴乐曲,因为除了多年积累的演奏经验之外,他们还是伟大的作曲家,早已对作曲技术中的各种变化规律熟记于心。

2.记谱能力的提高

乐谱的记忆对于钢琴演奏来说是十分重要的。无论是钢琴演奏家还是在校学生,在演出或比赛中几乎都是背谱。即使有乐谱也只是参照,而绝不是目不转睛的,将注意力都集中在乐谱上。对于乐谱的记忆情况不仅是对乐曲熟练程度的一种表现,同时也是集中精力完成音乐表现处理的必然手段。对于篇幅较长的钢琴作品,记忆起来具有一定的难度。作曲技术理论中曲式结构的组合、和声功能变化、调式调性交替等知识的运用,都会大大压缩记忆的面积,简化变化的类型,从而大大提高乐谱的记忆精准度。

3.即兴演奏能力提高

作曲技术理论知识的综合运用,是增强学生的钢琴即兴演奏能力培养的核心所在。从事钢琴演奏的学生通常可分为两种类型。一种是可以将听到过的音乐作品快速模仿或根据灵感即兴演奏;而另一种是只能按照乐谱来演奏,脱离了乐谱,根本无法进行演奏。钢琴即兴演奏是一种对钢琴音乐语汇长期积累而又灵感发挥的演奏形式。其内在的核心为和声功能运动的连接规律。在掌握了规律后就可以在和弦的框架之内,自由添配旋律和改变和弦织体。再结合曲式结构将其发展壮大。因此这种能力必须依赖作曲技术理论知识才能形成。

4.创作能力的提高

   我们在培养学生钢琴演奏能力的同时,也在不惜余力的培养学生的音乐创作能力。音乐真正的发展不仅是重复化演奏已有的音乐作品,还要依靠新作品的产生才能推动音乐事业的蓬勃发展。离开了创作,音乐就失去了发展的动力。由于从事钢琴演奏专业的学生,具有较高音乐素质,对钢琴中各种技法和表现形式较为熟悉。具备了音乐创作的先期条件,通过将作曲技术理论在钢琴演奏中的消化吸收,必定能获得较好音乐创作成绩。因此,作曲技术理论知识对钢琴演奏专业学生音乐创作能力的培养,有着更为积极的意义。

三、作曲技术理论对钢琴演奏教学新型思维模式的培养

作曲技术理论按照其固有的功能作用而言,属于一度创作领域。而钢琴演奏则属于实践性的二度创作。两者之间有着各自的专业要求和思维方式。长期以来,作曲技术理论为培养钢琴演奏专业学生的综合理论素质,发挥一定的作用。但是并没有与钢琴教学形成较为统一的思维模式,最终两种专业还是各行其事。

传统的钢琴教学目标主要分为两大部分进行,一是手指技巧的练习,二是对作品的情感理解与处理。这两大部分已成为钢琴教学的固定思维模式。除此之外还必须引入和声思维、曲式结构思维、音乐材料发展手法思维、多声音乐织体思维,形成融合性教学思维。和声思维主要是钢琴作品中和弦的存在形式、功能的链接,以及之中出现的外音、变化音、对位等情况,甚至包括不同时期不同作曲家的和声风格特征。要想对作品进行情感以及风格上的处理,很大程度取决于和声的色彩风格。曲式结构的思维,是指对体裁以及句法、段落处理的重要思维模式。只有理解各曲式部分的功能作用,才能根据乐段、乐句陈述的对比、统一力度,准确演奏出各阶段音乐语言情感的变化。而音乐材料发展手法的思维,则是主题材料根据音乐“剧情”变化,所做的继承性与对比性,衍化发展与复合化发展等诸多串联手法的重要载体。它会直接导致主题情感的深邃性与曲折性。多声音乐织体的思维,是目前是钢琴教学中运用比较成功的。例如,多数教师都会引导学生采用复调思维方式去弹奏复调风格的音乐作品,而且能够目的性较强的引导学生左右手分离弹奏。

我们应该看到,音乐的风格、情感、力度上的变化,并不是简单来自乐谱上那些术语和表情记号,而是存在于作曲技术理论的字里行间。只有学会和理解技术理论的各种思维方式,才能去真正解读作曲家埋藏在音乐作品深处的情感与艺术真谛。

四、作曲技术理论在高师钢琴教学中的应用前景和启示

作为面向21世纪的高师钢琴教学领域的研究与发展,我们既要保留传统教学中的优良方法,同时也应该大胆引进新型的思维模式。作为高师钢琴专业毕业的学生,终归会成为日后的钢琴教师。而作曲技术理论与钢琴教学融合性的新型教学方式,也必然会对他们今后进行高层次的理论化教学,打下良好的教学基础。同时,这种利用技术理论从事的钢琴融合性教学,也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教学改革的需要,为传统化教学方式向新型教学方式转变,提供一个重要的参考模式。更为重要的是,随着我国高师音乐教育的完善与发展,为满足培养复合型音乐人才的需要,双学位制度也会日趋完善。在钢琴教学中融合作曲技术理论的教学模式,为培养出同时具有高超钢琴演奏能力与作曲技术的双学位人才,提供了重要的技术保障和前提基础。因此,作曲技术理论在高师钢琴教学中的应用研究,有着广阔的空间和机遇。在这一教学领域的探索与研究,还有待于教师和学生双方在教学上的共同提高。

结 语

    作曲技术理论作为一种音乐创作的重要课程群体,长期以来为高校素质人才的培养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其内部艰深的理论知识一向以来,是其他音乐专业用来解决和研究本专业作品以及本体论的重要理论依据。将作曲技术理论融合于其他专业进行系统的教学研究,有着宽广的研究空间。这种融合性教学模式也为音乐其他专业的融合性教学,提供了重要的参考模式。只有我们在音乐教学领域不断的潜心研究、大胆尝试,才能找到音乐中新的结合方式和新研究方向;从而丰富音乐的教学研究种类,使我国高校音乐教育的发展向着新的高度大步前行。

注:本文是徐州师范大学社会科学研究基金项目校级课题研究成果。项目编号:760

参考文献:

[1]田刚.音教专业作曲及作曲技术理论课程/五合一[J].贵州大学学报艺术版,2005.1

[2]杨儒怀.音乐的分析与创作[M].人民音乐出版社,1995.6

[3]高为杰等.曲式分析基础教程[M].高等教育出版社,1991.6

[4]吴祖强.曲式与作品分析[M].人民音乐出版社,2003.6

[5]施永康.管弦乐队乐器法[M].人民音乐出版社,1996.6

[6]缪天瑞.音乐百科辞典[Z].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98.9

[7]姚恒璐.音乐技法综合分析教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3

[8]于苏贤.复调音乐教程[M].北京:上海音乐出版社,2001.5

[9]王建元.关于音乐艺术院校提高教学质量的几点设想[J].北京.人民音乐,2003.12

[10]张道一.论普通高校的艺术教育[J],原载于《中国音乐教育》,1995年第2  期

 

上一篇: 作曲技术理论在中国高师钢琴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下一篇: 作曲技术理论在中国高师钢琴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相关论文导航
 
 
 
 
 
 
 
相关评论
 
分类浏览
 
 
展开
 
 
 

京ICP备2022013646号-1

(c)2008-2013 聚期刊 All Rights Reserved

 

免责声明:本站仅限于整理分享学术资源信息及投稿咨询参考;如需直投稿件请联系杂志社;另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告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