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导航 » 教育 » 正文
生活事件与自尊对初中生希望感的预测研究
 
更新日期:2024-07-25   来源:中国学校卫生   浏览次数:319   在线投稿
 
 

核心提示:摘要:目的研究生活事件与自尊对初中生希望感的预测作用。方法采用分层整群抽样的方法,选取湖南省六所中学940名高中生作为被试,选用一般自尊量表(S

 
摘要:目的 研究生活事件与自尊对初中生希望感的预测作用。方法 采用分层整群抽样的方法,选取湖南省六所中学940名高中生作为被试,选用一般自尊量表(SES)、青少年生活事件量表(ASLEC)、儿童希望感量表(CHS)三个自评表对初中生的自尊、生活事件以及希望感进行评估。8周后,再对被试的希望感水平进行第二次测评。结果 初中生两次希望感得分与生活事件呈显著负关、与自尊水平得分均呈显著正关;在控制了第一次希望感得分后,生活事件对希望感的变化具有显著的负向预测作用(β=-0.108,R2=0.149,P<0.01),生活事件与自尊的交互作用对希望感的变化具有显著的负向预测作用(β=-0.632,R2=0.169,P<0.05)。结论 自尊在生活事件与希望感关系中起调节作用。
关键词:初中生;自尊;生活事件;希望感
前言
初中生处于追求学业及理想的阶段,是一个幼稚与成熟、冲动与控制、独立性与依赖性交错的时期。面对理想与现实的矛盾、对自我的不正确认识、人际关系的紧张、学业中的挫折,大多数初中生常常感到迷茫、痛苦和沮丧,进而产生自卑、孤独、抑郁或愤怒等消极情绪[1]。影响初中生心理健康的因素有很多,本文从希望感入手,了解初中生的自尊现状和生活事件的水平,有助于采取适合的教育方法与措施,促进初中生健康成长。
希望感作为调节情绪和心理适应的重要心理机制,会对生活满意度、生活质量等因素产生积极影响[2]。目前最有影响力的希望感概念和理论模型是由Snyder[3]等人提出的。他们对希望感的定义是:“一种基于内在成功感的积极的动机状态,包括意愿动力(Agency Thoughts)和路径思维( Path ways Thoughts),前者指一种目标性指向的能量,后者指用来达到目标的途径和计划[3-4]”;诸多研究已证明“希望感”是一个对人类身心健康有着重要影响的个体特质,研究发现个体内在希望水平的高低与心理健康状况有显著的相关[5];那些怀有较高希望感的人健康状况较好[6]。希望感的提高使学生对自己有积极的评价,树立一个清晰的目标,促使学生正视目标实现过程中的问题并将遇到的困难阻碍看作生活的挑战和锻炼自己的方式。积极迎接生活、学业中的压力事件,采用积极的方式去应对,从而内心不会有紧张感,沉着面对危机[1]。
在影响希望感的因素中,生活事件是一个重要的因素。生活事件是个体在生活中所经历的各种紧张性刺激,是客观刺激因素和主观性认知评价共同作用的结果,它作为一种心理社会应激源对心身健康的产生着影响[7]。生活事件能否引起心理生理反应,进而导致健康问题,除取决于生活事件自身的属性(刺激强度、发生程度、持续时限)外,还受制于个体对事件的认知评价和应对方式[8]。而初中生处于身心发展重要阶段,客观面对生活事件,采取正确的方式应对,从而有利于他们健康成长。
作者:张欣
点击在线投稿
 

上一篇: 生活事件与自尊对初中生希望感的预测研究

下一篇: 生活事件与自尊对初中生希望感的预测研究

 
相关论文导航
 
 
 
 
 
 
 
相关评论
 
分类浏览
 
 
展开
 
 
 

京ICP备2022013646号-1

(c)2008-2013 聚期刊 All Rights Reserved

 

免责声明:本站仅限于整理分享学术资源信息及投稿咨询参考;如需直投稿件请联系杂志社;另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告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