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导航 » 自然科学 » 正文
基于生态文明的村镇土地利用与规划策略研究
 
更新日期:2024-07-30   来源:城市发展研究   浏览次数:630   在线投稿
 
 

核心提示:摘要:伴随着工业化与城镇化快速发展,我国村镇土地非农化利用趋势加剧,面临着耕地资源短缺、建设用地超标、土地利用结构不尽合理等问题。从当前我国

 
摘要:伴随着工业化与城镇化快速发展,我国村镇土地非农化利用趋势加剧,面临着耕地资源短缺、建设用地超标、土地利用结构不尽合理等问题。从当前我国村镇土地利用现状问题出发,基于生态文明“绿色、循环、低碳”的发展理念,探索土地利用从传统粗放低效的模式向“集约化、永续化、精准化、差别化”发展模式转变的路径;探讨适应生态文明建设的村镇土地利用规划策略,包括土地利用结构的优化、山水林田的生态保育、不同用地需求的管控、不同等级土地的保护、公众广泛参与机制;最后从耕地保护、土地流转、监督管理等方面提出加强生态文明型土地利用及规划的制度保障。
关键词:生态文明;土地利用;方式转变;规划策略;制度保障
一、前言
为了解决我国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中存在的社会、经济和环境等问题,实现可持续发展,中共中央“十七大”把建设生态文明作为一项战略任务确定下来,提出要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推动全社会牢固树立生态文明观。中共“十八”大再次强调生态文明的战略地位,将其上升到“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进一步提出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理念,推动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的模式。由此可见,生态文明建设的核心内容是在不破坏自然生态的前提下,转变传统粗放低效的发展模式,向集约高效、绿色环保、低碳循环的可持续模式转变。
土地是经济发展与城镇化建设的具体承载,无论经济和城镇化以何种方式发展都将表征在土地上,所以转变传统的土地利用方式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和重要环节。近年来随着工业化和城镇化的持续推进,我国村镇土地被大量掠夺,同时建设用地占比过高、超标现象严重,土地利用结构不尽合理。在生态文明建设大背景下,亟需提高村镇土地利用效率,转变传统粗放低效的土地利用方式、调整和优化土地利用结构,借助科学合理的土地利用规划来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走持续健康的发展道路。
二、我国村镇土地利用及规划当前现状与面临问题
(一)土地非农化利用加剧,导致耕地资源紧张、建设用地闲置
伴随工业化和城镇化快速发展,乡镇土地非农化利用趋势加剧,因土地征用使优质耕地面积不断缩减,带来日益严峻的土地资源安全。与此同时建设用地规模过度扩张,由于投资开发强度不足,导致土地闲置和低效利用,造成极大的浪费。
1.耕地资源日益严峻
我国城镇化率每提高一个百分点占用耕地287万亩。1996-2008年,全国耕地共减少838.8×104hm2,仅2001-2005年就减少了616.4×104hm2。截至2014年底,全国共有农用地64574.11万公顷,其中耕地13505.73万公顷,因建设占用、灾毁、生态退耕、农业结构调整等原因减少耕地面积38.80万公顷,通过土地整治、农业结构调整等增加耕地面积28.07万公顷,年内净减少耕地面积10.73万公顷。我国人均耕地仅为1.48亩,且整体质量偏低,平均质量等别为9.97等,高等地所占比例不到30%[1]。
作者:段德罡
点击在线投稿
 

上一篇: 基于生态文明的村镇土地利用与规划策略研究

下一篇: 基于生态文明的村镇土地利用与规划策略研究

 
相关论文导航
 
 
 
 
 
 
 
相关评论
 
分类浏览
 
 
展开
 
 
 

京ICP备2022013646号-1

(c)2008-2013 聚期刊 All Rights Reserved

 

免责声明:本站仅限于整理分享学术资源信息及投稿咨询参考;如需直投稿件请联系杂志社;另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告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