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导航 » 教育 » 正文
语文课程的小大之辩
 
更新日期:2024-08-01   来源:   浏览次数:238   在线投稿
 
 

核心提示:内容提要】语文教学需要教少学多,语文课程改革需要做好小与大的辩证法。我们的探索是:小立课程寻找语文课程之根,即唤发学生对阅读的浓厚兴趣、引导

 
内容提要】 语文教学需要“教少学多”,语文课程改革需要做好“小”与“大”的辩证法。我们的探索是:“小立课程”——寻找语文课程之“根”,即唤发学生对阅读的浓厚兴趣、引导学生掌握有效的阅读方法,最终指向学生能够自主走进广阔的个性化阅读天地;“大作功夫”——在“根”上散叶生花,即通过“以读引读,读悟结合”及“读热了就写,写最热的点”,让学生在个性化的语文实践活动中个性得以舒展,灵性得以张扬,创造性得以展现。
【关键词】 语文课程 小立课程 大做功夫
【正 文】
朱熹说的“小立课程 大作功夫”,指的是教给学生的基础知识要尽可能地精简,腾出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大量地进行活动,在活动中获得透彻的知识,相关的悟感和探索进取的勇气,即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实施“教少学多”。这启示我们,语文课程改革需要做好“少”与“多”的辩证法。那么如何实现课程之“小”、活动之“大”,以及如何处理二者之间的关系呢?我校进行了初步的探索与实践。
一、“小立课程”——寻找语文课程之“根”
我们看到园林工人移栽树木时,他们往往移植的是树根,而非整棵大树或者把根砍掉直接移栽树干和树冠。原因何在?我想,树根保存着长成大树的所有可能,并提供着营养输送的通道;同时,也为在新的环境中长成一株风姿绰约的大树预留了生命伸展的空间。由此想开去:在语文学习中,我们如果把语文之“根”教给孩子,语文的生命之树让学生自己去长成,那将是一种怎样的美好!那么语文课程的根是什么呢?我们先从“语言”谈起。
现代语文教育理论认“语言”为本体,将“语言”视作语文课程的核心内容,这在当今已达成广泛共识。但语言的本质是什么?马克思早就指出:语言是“思维本身的要素、思想的生命表现的要素”。由此看,语言能力主要是一种“综合性的精神能力”,是个体的“精神经验(包括认识、思想、情感)”的外化。由此看,语文教育的核心任务应是对学生进行精神培育。
那么人的精神经验是怎样生成的呢?我们可以用“个性化言语”生成原理图(如图1)来阐释:首先,言语主体要有面对着的文化信息(包括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然后,以思维为核心的心理官能与文化信息展开碰撞与对话,这之中,阅读主体的生命意识逐渐被唤醒,新的认识、思想、情感渐渐生发出来、明朗起来,这就自然产生了反应认知主体精神意识的内在言语,我们叫它“原生态言语”。这一过程还可以进一步向前进发:为了生成目标情境的言语,认知主体用“言语形式”的知识加工自己的原生态言语,这一过程是精神与言语形式的相通、碰撞与共生,最终展现为精神与形式的统一体——审美性的书面言语。
作者:杨雪莲
点击在线投稿
 

上一篇: 语文课程的小大之辩

下一篇: 语文课程的小大之辩

 
相关论文导航
 
 
 
 
 
 
 
相关评论
 
分类浏览
 
 
展开
 
 
 

京ICP备2022013646号-1

(c)2008-2013 聚期刊 All Rights Reserved

 

免责声明:本站仅限于整理分享学术资源信息及投稿咨询参考;如需直投稿件请联系杂志社;另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告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