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导航 » 教育 » 正文
解决“四风”问题要处理好的四种关系
 
更新日期:2023-10-07   来源: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浏览次数:387   在线投稿
 
 

核心提示:解决四风问题要处理好的四种关系摘要:四风问题的根源在于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解决四风问题必须从思想观念入手、正确认识党

 

解决“四风”问题要处理好的四种关系


摘要:“四风”问题的根源在于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解决“四风”问题必须从思想观念入手、正确认识党与群众的关系。对此,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曾经提出人民群众与党的关系是老师与学生、土地与种子、沧海与一粟、上帝与仆人的关系。这些比喻形象深刻,同时又蕴含着深刻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点。深入理解这些关系问题,对于解决“四风”问题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四风”问题;群众路线;世界观;人生观

中图分类号:A81

根据中央部署,当前全国各地正在深入开展群众路线的学习教育活动。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这次教育实践活动的主要任务聚焦到作风建设上,集中解决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这“四风”问题。“四风”与我们党历来倡导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背道而驰。我们认为,思想是行动的先导。端正思想认识对党员干部能否自觉做到群众路线,摒除“四风”问题具有先导作用,而学习群众路线,解决“四风”问题就要正确认识与处理党与群众的关系。马克思主义政党的创史人历来对党群众关系有着深刻的认识,他们往往把群众与党的关系比作老师与学生、土地与种子、沧海与一粟、上帝与仆人。这些比喻形象而深刻,是当前解决“四风”必须正确认识和自觉遵循的四个重要关系问题。

一、老师与学生

老师与学生的关系是教育领域的一对重要关系。古人说,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我们要获取知识,除了向书本学,最重要的恐怕就是向老师学。对无产阶级政党来说,谁是自己的老师呢?马克思主义者以人民为师,称自己为人民的学生。把人民群众与无产阶级政党的关系视为师生关系,不仅是一个形象的比喻,更内含着深刻的道理:

第一,以人民为师是群众史观的生动体现。群众史观认为,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生产实践、科学实验和阶级斗争的主体,也是人类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创造主体,是推动社会发展进步的决定力量。马克思主义政党以人民为师正是建立在这一科学判断的基础上。因此,恩格斯认为受过“学院式教育”的人应该向工人学习的地方,比工人应该向他们学习的地方要多得多。同样,无产阶级政党要想取得事业的成功,增强工作的科学性必须首先向人民群众学习。具体来讲,人民群众之所以能成为党的老师,就在于他们从实践中来,是社会实践的主体,他们对党的理论、路线、方针和政策等方面都有重要贡献。这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为党创新理论、制定政策提供鲜活的经验;二是群众的意见、主张直接成为党的理论政策。对于前者无需赘述,一切科学的成就都以人民群众的实践经验为基础,党的理论和政策要具有科学性,同样要以充分掌握实践经验为前提,理论和政策必须符合客观实际,而人民群众的火热生活正是这些实践经验的丰富源泉。对于后者来说,这在党的历史上也不胜枚举。比如,毛泽东同志肯定了党外人士李鼎铭提出的“精兵简政”的意见,并把它上升为延安时期的“十大政策”之一;邓小平肯定了部分农民包产到户的做法,并将其上升为农村联产承包责任制,进而发展成为党的农村经济改革的重要内容。所以,无产阶级政党坚持人民群众的立场和观点,就要把人民群众作为真正的英雄,自觉向人民群众学习。这不仅是一种姿态,而是有着科学的依据,是对人类认识活动的科学总结。##end##

第二,以人民为师揭示了无产阶级政党的根本工作方法。只有先向老师学,学有所成之后才有可能成为老师。这就要求党员干部要踏踏实实地先从学生做起,了解群众的实际,而不能好为人师,否则就会犯官僚主义的错误。正如毛泽东指出的:“要在人民群众那里学得知识,制定政策,然后再去教育人民群众。所以要当先生,就得先当学生,没有一个教师不是先当过学生的。”[1](p324)从这个意义上说,无产阶级政党要想发挥好领导作用,首先就要向人民学生,先从学生做起,问计于民、问政于民、问需于民,把群众的要求、意见作为我们做事情、想问题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第三,以人民为师展现了无产阶级政党的对待群众的根本态度。向群众学习必须有一个正确的态度,是流于表面、浅尝辄止地学,还是真心实意、谦虚谨慎地学。毛泽东在《改造我们的学习》中批评了那些“华而不实,脆而不坚。自以为是,老子天下第一”的人,并且指出:“这种作风,拿了律己,则害了自己;拿了教人,则害了别人;拿了指导革命,则害了革命。”[2](p800)毛泽东指出:“我们切不可强不知以为知,要‘不耻下问’,要善于倾听下面干部的意见。先做学生,然后再做先生;先向下面干部请教,然后再下命令。”[3](p1441)毛泽东同志还指出:“恭恭敬敬地学,老老实实地学。不懂就是不懂,不要装懂。不要摆官僚架子。”[3](p1481)因此,自觉以人民为师要求无产阶级政党特别是处于执政地位的政党摆正自己心态,正确看待手中的权力,不能因手中有权而盲目自大,否则就往往容易犯形式主义、命令主义的错误。这种做法轻则给工作带来损失,重则会贻害党的事业。

二、土地与种子

毛泽东曾经指出:“我们共产党人好比种子,人民好比土地。”[3](p1162)这一命题具有十分丰富的内涵,它体现着深刻的马克思主义政治学观点,揭示了政党与人民群众密切关系。

首先,揭示了政党的主要作用和政党活动的主要内容。按照马克思主义政治学观点,政党的主要作用和政党活动的主要内容之一就是最大限度地争取和影响群众,壮大自己的力量,为实现自己的政治目的服务。这是一切政党都具有的一般特征,只是不同性质的政党争取群众的目的和手段不同罢了。因此,任何一个政党都不能忽视人民群众的伟大力量,资产阶级政党也不例外。资产阶级政党争取群众的目的是为了获取政权,他们有时为了达到这个目的甚至会对人民群众提出一些虚假的政治承诺,进而欺骗群众。在资产阶级那里,取得人民群众的支持只是手段不是目的,一当资产阶级政党实现了自己的政治目的,他们的政治承诺还能否兑现以及在多大程度上兑现,就成为一个值得商榷的问题。尽管如此,在历史上,资产阶级政党也不能忽视人民群众的伟大力量。无产阶级政党则截然不同。他们在目的上是为了更好地实现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在手段上是向人们传播科学的真理,在方针政策方面反映人民群众的利益要求,其目的和手段是高度统一的。因此,无产阶级政党是真正地把人民群众当作自己力量的源泉,害怕一旦自己脱离群众,就会成为无本之木,无源之水。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毛泽东把人民比作土地,把共产党人比作种子。邓小平也曾说过:“群众是我们的力量的源泉,群众路线和群众观点是我们的传家宝。……如果哪个党组织严重脱离群众而不能坚决改正,那就丧失了力量的源泉,就一定要失败,就会被人民抛弃。”[4](p368)这些论述从根本上揭示了党对人民群众的依附关系,说明我们党一切的根基在人民群众,理解群众与党的关系是土地与种子的关系对于我们自觉坚持群众路线具有重要意义。

其次,体现了马克思主义政党和人民群众利益的一致性。中国共产党人把群众与党的关系比作土地与种子,还说明二者谁也离不开谁。因为,种子离开了土地不能生存,但是没有种子、没有生机的土地同样也是不敢想像的。人民群众当然需要党,只有在党的领导下,人民群众才能认识到自己的利益,才能明确奋斗的目标,否则就会陷入盲目的自发运动。但这个党是具体的,不是抽象的,不是泛指一切政党。从本质上讲,人民群众所需要的党必须具备一定的条件:其一是“没有任何同整个无产阶级的利益不同的利益”,其二是“始终代表整个运动的利益”[5](p285)。也就是说,人民群众需要的党应当是自己的利益共同体。对于一个政党来说,只有把自己的奋斗与实现人民群众的利益结合起来,代表人民群众利益以及革命发展方向的党,才是人民群众所需要的政党。在这个问题上,资产阶级政党与无产阶级政党在处理各自与人民群众的利益关系时表现出的不同立场,从另一个方面证实了他们各自不同的历史命运。资产阶级最终成为人民的对立面,“再不能做社会的统治阶级了”,也正是因为“它的生存不再同社会相容了”[5](p284)。种子脱离了土地,就会失去生机,就要遭到自然的淘汰;无产阶级政党如果脱离了群众,党的生机和活力也就停止了,就要遭到历史的淘汰。这是我们党必须解决的一个严肃的政治问题。

最后,表明了马克思主义政党联系群众的程度。种子只有在土地中才能存活。但是,这里面还有一个程度的问题:是停留在表面,还是将自己深深地植根于在群众的土壤中。种子植根于土地的深度决定了它的生命力,同样政党在多大程度上联系群众也决定了党能够多大程度上汲取养分以及获得抵御风险、战胜困难的能力和水平。不能做“墙头芦苇”,必须深入群众,在群众中获取力量,广大党员干部在群众中扎根越深,生命力越顽强,在面临风险、困难的时候,越能经受住考验。党中央多次强调领导干部要“深入基层”、“深入群众”,其实就是这个道理。

三、沧海与一粟

共产党人坚持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观点,深信群众当中蕴含着伟大的力量,并且认为自己是十分渺小的。这在中国革命、建设与改革的历史上都是如此。建党92年来,中国共产党从带领人民夺取政权的领导核心逐渐转变为带领人民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领导核心。可以说,党之所以能够始终保持领导核心的地位,根本原因就在于我们党尊重群众的首创精神、相信群众、依靠群众、为了群众的根本观点始终没有变。列宁曾经说过:“在人民群众中,我们毕竟是沧海一粟”[6](p695)。毛泽东也明确指出:“群众是真正的英雄,而我们自己则往往是幼稚可笑的”[2](p790)。

我们把群众与党的关系视为沧海与一粟的关系,揭示了非常严肃的政治问题。

首先,能否充分发动群众,决定着一个政党能否取得事业的成功。从数量上看,任何一个政党都无比同人民群众相比肩。历史上没有哪一个政党的革命不是通过发动群众取得的。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面临着强大的帝国主义和反动派,采取了放手发动群众的战略,使敌人陷入了人民战争的汪洋大海,从而有了中国革命的伟大胜利。比如,在著名的淮海战役中,人民解放军参战部队有60万人,但是国民党反动派军队多达80万。但战争的结果却是人民军队赢得了胜利。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在整个战争过程中,参与支前的民工人数达540多万,一些群众甚至喊出了“倾家荡产,在所不惜”、“全力以赴,支援前线”、“解放军打到哪里,我们就支援到哪里”等豪言壮语。从这个意义上说,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是人民的胜利。群众当中蕴含的伟大力量可见一斑。

其次,能否始终植根于群众,决定着一个政党能否始终保持领导地位。历史上政权的更迭不胜枚举,一个个政权交替的历史照映出耐人寻味的“其兴也悖焉,其亡也忽焉”的历史画面。当然,我们可以从阶级局限、历史局限或者执政方式等方面分析这些政权倒塌的原因。但丧失政权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这些政权脱离了群众,失去了群众的支持。苏联的解体和东欧的剧变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在这些国家和地区,执政党没有解决后执政后党与群众的关系问题,滋生了特权阶层,人民群众对此多有怨言,并最终酿成了历史性的悲剧。正如胡锦涛指出:“党的领导核心地位不是一劳永逸的,过去拥有不等于现在拥有,现在拥有不等于永远拥有。我们说忧党,首先要严肃认真地思考这个问题,而且一定要想清楚、想明白,从而更加自觉、更有成效地把党建设好。”[7](p112)因此,作为执政党的中国共产党,必须时刻警惕脱离群众的危险,自觉树立群众观点,始终做到植根于群众,与人民群众同呼吸、共命运。

四、上帝与仆人

信仰是人们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核心内容。信仰的问题错综复杂,但从人类信仰史的发展来看,现代信仰最根本的要求就是有最高的崇拜对象。离开了这一点,是谈不上信与不信的,在逻辑上也是说不通的。比如,世界第一宗教基督教,他们信仰的终极对象是上帝,认为他的力量无比强大,信众要做上帝忠实的奴仆;伊斯兰教众视安拉为宇宙的最高主宰;印度教的信徒则把梵天作为第一位的主神来崇拜等等。这些崇拜对象的共同之处就在于被信徒当作力量的源泉,在数量上往往具有唯一确定性。因此,特定的崇拜对象是信仰确立的重要条件。只不过不同的教派以及同一教派的不同分支对各自的崇拜对象的理解不同罢了。

马克思主义的诞生开创了人类信仰史上的新纪元,她为人类特别是无产阶级提供了建立在科学世界观基础上的信仰,使人们不再沉迷于虚幻的彼岸世界,而是号召人们为改造现实的此岸世界而斗争。作为科学信仰的信奉者,马克思主义政党同样有自己的崇拜对象,同样要求信奉者把这个对象视为力量的源泉,要求向这个对象尽忠、献身。马克思主义者的最高崇拜对象就是人民。

对这个问题最早予以深刻阐述的是毛泽东。1945年4月,毛泽东在《愚公移山》一文中讲了中国古代神话中关于愚公移山的故事,他进一步指出:“现在也有两座压在中国人民头上的大山,一座叫做帝国主义,一座叫做封建主义。中国共产党早就下了决心,要挖掉这两座山。我们一定要坚持下去,一定要不断地工作,我们也会感动上帝的。这个上帝不是别人,就是全中国的人民大众。”[2](p1102)毛泽东的这一论述赋予了群众史观最深刻的涵义。

只要共产党人把人民作为真正的上帝,把自己作为上帝的忠诚仆人,只要我们有精卫填海之心、愚公移山之志,只要我们能够矢志不移地做到对人民常怀敬畏,对人民无限忠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那么我们就能得到人民的庇佑,任何困难都能够克服,不仅如此,如果我们坚定人民群众的立场,人民还会紧密团结在党的周围,同党并肩作战,使党获得无限的力量。因此,对共产党人来说,天不怕、地不怕、砍头不要紧,最怕的就是脱离了人民群众。因为这样就可能会对党的事业造成严重的损失,甚至会威胁党的生命力。正如毛泽东所说,“如果把自己看作群众的主人,看作高踞于‘下等人’头上的贵族,那末,不管他们有多大的才能,也是群众所不需要的,他们的工作是没有前途的。”[2](p864)近期,习近平总书记更是形象地指出:“我们讲宗旨,讲了很多话,但说到底还是为人民服务这句话。……古时候讲,食君之禄,忠君之事。现在就是要服务人民。”[8](p128)

从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历史上看,正是中国共产党人信仰人民、崇拜人民,才使得革命的火种在极端恶劣的战争环境中得以保存并不断发展,才使得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取得了不断的进步。当前,我国已经总体上实现了小康,经济社会发展总体形势十分喜人。而且在国际共产主义运动总体处于低谷的形势下,我们能够始终做到红旗不倒,为社会主义事业注入了新的生机。但毋庸讳言,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我国的改革已经进入深水区,改革中的难题、发展中的瓶颈还有很多。只要我们断续坚持人民群众的立场和观点,把人民群众视为上帝,为人民群众的不懈奋斗,相信我们党一定会得到人民群众的大力支持,我们也会像当年打倒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这三座大山一样,冲破改革发展中的一个又一个困难,党的十八大确立的奋斗目标就一定能够实现。

总之,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群众与党的关系有着深刻的内涵,这些比喻形象深刻地说明了党与群众的密切关系。当然,我们对党与群众的关系的比喻远不止这些,还有鱼水关系、舟水关系、血肉关系等等。但这些关系蕴含的道理是相通的,都体现了共产党人的立场和态度,说到底就是共产党人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这些关系告诉我们党对人民群众的依存关系,离开了人民群众,我们就失去了力量的源泉,脱离了人民群众,我们必将难以取得事业的成功。当前,我们在党中央的领导下朝着十八大确立的奋斗目标阔步前进,必须正确处理好这一关系,着力解决好那些错误的思想观念,特别是克服那些脱离群众的“四风”问题,为党的事业注入强大的群众基础。

参考文献:

[1]毛泽东文集:第8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

[2]毛泽东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3]毛泽东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4]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5]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6]列宁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7]十七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9.

[8]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论群众路线——重要论述摘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党建读物出版社,2013.



 

上一篇: 解决“四风”问题要处理好的四种关系

下一篇: 解决“四风”问题要处理好的四种关系

 
相关论文导航
 
 
 
 
 
 
 
相关评论
 
分类浏览
 
 
展开
 
 
 

京ICP备2022013646号-1

(c)2008-2013 聚期刊 All Rights Reserved

 

免责声明:本站仅限于整理分享学术资源信息及投稿咨询参考;如需直投稿件请联系杂志社;另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告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