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导航 » 文艺 » 正文
试论吉林方言语词的构词特点
 
更新日期:2023-10-07   来源:方言   浏览次数:913   在线投稿
 
 

核心提示:试论吉林方言语词的构词特点[内容摘要]吉林方言是我国众多方言中比较成熟发达而又特色鲜明的一种,系北方方言次方言东北方言的一

 

试论吉林方言语词的构词特点

            

[内容摘要] 吉林方言是我国众多方言中比较成熟发达而又特色鲜明的一种,系北方方言次方言东北方言的一个重要分支。与其他方言尤其是某些南方地区的方言相比,吉林方言在词汇的构成和表现方面有着极为鲜明而突出的特点。这些特点造成了吉林方言诸多的与众不同之处,尤其是吉林方言词汇中单纯词偏少合成词居多、构词方式多为词和语交错混杂、造词趋于偶数化倾向、部分词语的造词不符合汉语的一般构词特征、词语的形象化、通俗化及口语化的特点异常突出等方面更是相当引人瞩目。

[关 键 词] 吉林  方言  词汇  构成  特点

吉林方言属于东北方言体系,与其他各地方言相比较,其特征突出而集中地体现在

词汇的构成和使用方面。作为汉语方言中一个颇有影响的分支,吉林方言词汇的构成既

受到汉民族共同语词汇构成固有规律的制约,同时也受到其赖以生成和发展之东北地区

各民族语言及文化的多方面滋养。吉林方言词汇生成的方式与手段异常丰富和复杂,与

其他很多地域特别是某些南方地区的方言相比都显得特色鲜明独到。具体说来,吉林方

言构词特点突出地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整体上单纯词偏少,合成词居多

总体上说,吉林方言的一个重要的构词特点是单纯词比较少,合成词偏多。其中单音节的单纯词就更加稀少了,常见的只有几十个。例如:##end##

把——次、回、场                   包——赔偿

馇——熬、煮                       碴——嫌隙

叉——挡住、卡住                   场——地方

趁——拥有                         成——全、整

寸——巧                           嘎——吝啬

搁——放、在、用                   海——多

撅——折                           牛——神气

焐——温热                         损——挖苦、讽刺;不好、次;缺德

愣——鲁莽、偏要、坚决             熊——无能、欺负

贼——很                           整——弄、办

咋——怎麽                         喒——时候

相对单纯词偏少的情况而言,吉林方言中的合成词却明显发达得多,不仅数量众多,而且类型丰富多样。复合式中的主谓型、动宾型、偏正型、补充型、联合型以及附加式中的词缀加词根型、词根加词缀型可谓应有尽有;还有以各种修辞手段创造的词语和一些以其他方式构成的合成词。相对于汉语普通话中合成词约占全部词汇80%的比例而言,吉林方言中合成词所占的比重似乎要更大,据估算约占全部方言词汇的90%以上。

二、词和语交错混杂的现象异常突出,其中语所占的比重相当大

与普通话和某些地区方言有着明显区别的是,在吉林方言的具体使用过程中,词和

语相互交错混杂使用的现象异常突出、随处可见。这显然是吉林方言词语构成方面的一

个十分鲜明的特征。如果稍加统计和分析,我们不难发现,吉林方言词汇中以二字词语

所占的比例最大,它们是实际交际中的词汇主体,基本都是些双音节的合成词。例如:

小嘎儿(小尕儿)——小男孩         棉猴——棉大衣 

刹棱(煞楞)——办事利落、迅捷     隔路——性格古怪、特殊,含贬意

赶趟——来得及                     白话——能说,含有贬意

海了——多                         界壁儿——紧挨着的近邻             

 圪垯——地方                       旮旯——角落 

埋汰——脏                         砢碜——难看,丑陋可耻                      

差纰——两差,误会                 拉倒——作罢,算了

茅楼——厕所                       轱辘——车轮

胰子——肥皂                       糨子——糨糊                         

尿唧——哭(用于讨厌时)           小抠儿——小气的人

掰扯——分辨,争论                 白扯——徒劳,无望

憋屈——憋闷,委屈                 敢情——当然

叨咕——唠叨                       唠嗑——说话,闲谈

抠搜——吝啬                       各色(格涩)——形容人有特殊脾气,含贬义

膈应——讨厌,腻味                 老赶——不时髦

左六儿——反正                     爷太——了不起或了不起的人,含贬意

蝎虎——厉害(泛指人或事物)       尿兴——形容人有主见、办法、能力,只能

用于年青人

但在实际交流时,某些词语的构成往往又是在基本的词根基础上凝聚或附着了一些描述性和口语化的成分,使得这些交际单位更趋近于“语”。而且这种“语”在整个吉林方言语汇中所占的比例也非常大,这在口语表达时尤为显得突出。总体来说,这些词语多系与人民群众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通俗语词,在民间比较流行。从内容上看,它们的描绘和渲染特征也比较强烈,通俗性和口语化的色彩都极其浓郁;从形式上讲,一般多为四字格式,当然也有一些三字或五字格式。例如:

死乞白咧——纠缠不放,强求,含贬义        鬼头蛤蟆眼——形容人奸诈

有老主腰子——有主意,固执己见            老天拔地——形容人年老

吭哧瘪肚——形容人说话费劲、吞吞吐吐,含贬义

黑灯瞎火地——形容夜间黑                  半拉克叽——不完整

笨笨磕磕地——形容人腿脚不灵活,行动不便

滑么掉嘴儿(滑磨吊嘴儿)——形容人说话油滑

嘴巴啷唧——形容说话时满口骂人的脏话      吵吵巴火——又吵又嚷,没有修养

狗头哨脑——鬼鬼祟祟                      杵倔横搡——说话或做事不通情达理

二虎吧唧(虎了吧唧)—— 形容人缺心眼、做事冒失

洋得二怔——形容人没有精神,注意力不集中

秃撸反涨——说话、办事反反复复            贱不喽嗖——形容人下贱或东西便宜

稀罕巴嚓——非常喜欢                      忙三迭四——匆忙

胡诌八咧——胡说,乱讲                    隔三差五——隔些日子,有时候

囊不揣——形容人无能、软弱                水裆尿裤——衣帽不整

漓拉歪斜——不正                          费劲巴拉——很费事

硌了巴生——不平整,不顺当                针儿扎火燎——因脾气暴躁而又吵又闹

急头白脸——形容耍脾气、不高兴的脸色      打马虎眼——故意装糊涂蒙混骗人

背抱罗散——背着拿着好多东西              不得烟儿抽——受排挤,不受重视

随帮唱影儿——顺随多人的行为行事          带搭不稀理——不愿理睬

乌了巴秃的——指水没有烧开,温度不凉不热

艮不溜丢地——形容人不开通,办事不干脆     唧个啷唧个啷地——不住声地为某                 件事情唠叨

据观察,在吉林方言的具体交际过程中,这种词和语交错混杂使用的情况异常突出,其中语所出现的机率更大。显然,在吉林方言语汇中二字词语所占比重较大是受现代汉语普通话中词语趋于双音化的倾向影响所致,是顺应汉语普通话构词的这一总体发展趋势而形成的。而四字格式也相对较多,则显然是受到汉语词汇讲求偶数对称以及吉林方言比较注重通俗化、口语化和形象化表述的双重影响所致。四字格式的增多明显让吉林方言中“语”的味道更显浓厚了。

三、词语趋于四字音节的倾向非常突出明显  

吉林方言词汇在构造和使用时比较注重偶数对称,这一特点在与其他方言的比较中显得格外突出。如前所述,由于表达上非常注重形象化、口语化,除了前文所述的二字词语使用的频率较高外,许多二字或三字词语在实际交际时还都更多地趋于变为四字音节的倾向。似乎只有这样方能更凸显出与众不同的交际效果来。例如,把“小孩”说成“小嘎豆子”、把“来不及”、“不赶趟”说成“赶不上趟”。再如:

很多—→海了蹦了                       刹棱、利索—→刹棱利索

肮脏、埋汰—→埋了巴汰                 厕所、茅楼—→茅屎楼子

哭、尿唧—→哭唧尿嚎                   郁闷、憋屈—→憋了巴屈

炫耀、显摆—→得了巴瑟                 吵闹—→针扎火燎

胡说,乱讲—→胡诌八咧                 不平整,不顺当—→硌了巴生

很明显,二字或三字词语变为四字格式以后,词语的表述在内涵丰富性、形象性、夸饰性和亲切感等诸多方面都有了明显的加强,表达的效果也比原来强化了许多。

四、大部分词语的形成符合汉语的一般构词特征,小部分词语的构词则缺乏规范化

在吉林方言中,一些词语的构成明显与汉语普通话的词汇构成是一致的,有一定的规律可循。虽说其造词的手段比较复杂,但最主要的却是以语法手段造词和修辞手段造词两种情况为主:

(一)以语法手段造词:

1、主谓式结构造词。例如:嘴壮、体蹬、尿兴、气不公、狗扯羊皮。

2、动宾式结构造词。例如:壮脸、圆房、隔路、走道儿、走字儿、歇脚儿、好信儿、压茬、潲色、趴窝、泡汤、捅猫蛋、吊膀子、蹽丫子。

3、偏正式结构造词。例如:瞎蠓、外道、小店儿、悠车、蝇甩子、瞎掰、一勺烩、一锅煮、随帮唱影。

4、补充式结构造词。例如:捞不着、架不住、套近乎、抹不开、乐不得儿。

5、联合式结构造词。例如:公母、调理、撕捋、挠扯、猴年马月、清汤寡水、死糗活捱、戗毛戗刺、隔三差五、忙三迭四、黑灯瞎火、针儿扎火燎、吹灯拔蜡、滑门吊嘴儿。

(二)以修辞手段造词:

1、比喻式造词。例如:

棒槌——人参                     耳房——正式房屋旁边的小房子

       羊角葱——冬种春发的葱           白脸狼——忘恩负义的人

       栽花——种豆                     扑拉秧——蔓生植物的蔓

    鬼头蛤蟆眼——形容人奸诈         护犊子——骂别人过分地溺爱子女

2、借代式造词。例如:

张三儿——狼                     大爪子——老虎

黄皮子——黄鼠狼                 黑瞎子——熊

棒子手——拦路抢劫的强盗         袁大头——银圆 

四块板——棺材                   笆篱子——监狱

卫生丸儿——枪子儿,子弹

3、夸张式造词。例如:

海了——非常多                   老天拔地——衰老

八辈子——极言时间漫长

4、析字式造词。例如:

打八刀——离婚                 

5、比拟式造词。例如:

花大姐——瓢虫                   狼崽子——忘恩负义的人

菜包子——无能之人

但某些词语的构成则明显缺乏规范,有些字面义与内涵义毫无关联,甚至很不容易

琢磨,很难说清其构成规律。例如:

儒作——恰好,舒服                真格——认真,真的

不赖呆——不含糊                  搪朗子——不知深浅、不精明的人

完犊子——结束,死                甩剂子——发脾气不干了

好不秧——莫名其妙                着紧崩子——关键时刻

正经八北——地道的,正宗的        玄天二地——不着边际地胡扯

五、口语化、通俗化的色彩浓郁,典雅的词汇则比较罕见

吉林方言词汇多在当地民间日常交际时使用,故而口语化、通俗化的色彩极为浓郁,有许多词语甚至土得掉渣,不登大雅之堂。相对而言,吉林方言词汇中的典雅语汇却较为少见,只有少数词语如“不远遐”、“不着调”、“二人转”、“绍介”、“用乎”等具有一定的典雅色彩。

吉林方言词语的口语化、通俗化色彩非常浓郁,通常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某些词语系采取叠音式的构词方式构成的

吉林方言中有少量重叠式的词语,它们形象化和口语化的色彩相当浓郁。例如,把乳房称为“咂咂”显然是模仿了婴幼儿吮吸母亲奶头的声音,把秋千称为“悠悠”则是描摹了荡秋千时的动作和情景;把张牙舞爪形容为“舞舞扎扎”则把动作的形象性和夸张性极恰当地渲染出来了。

2、使用“巴”、“乎”、“子”、“头”等后缀的现象比较普遍。

吉林方言中没有前附加式,只有后附加式。其中使用“巴”、“乎”、“子”等后缀的现象非常普遍。例如:

带“巴”字后缀的有“哑巴”、“磕巴”、“瘫巴”、“馊巴”、“倔巴”、“窄巴”、“紧巴”、“挣巴”、“支巴”、“小力巴”等。

带“乎”字后缀的有“虚乎”、“玄乎”、“扎乎”、“吹乎”、“粘乎”、“贴乎”、“软乎”、“烦乎”、“煽乎”、“嫌乎”、“套近乎”等。

带“子”字后缀的有“矬子”、“聋子”、“妗子”、“小子”、“糨子”、“胰子”、“棒子”、“蝇子”、“铁子”、“熊瞎子”、“瓶启子”、“蝇甩子”、“屁驴子”、“笆篱子”、“搪朗子”、“完犊子”、“抽冷子”、“水泡子”、“老鼻子”、“撒丫子”、“对撇子”等。其中有些含“子”的附加式还具有一定的贬义色彩,如“狼崽子(忘恩负义的人)”、“二彪子(傻子)”、“二五子(混子)”、“熊包子(无能的人)”等。

带“头”字后缀的有“赚头”、“肉头”、“把头”、“绝户头”、“倔巴头”等。

还有一些带复音后缀的词语,如“热乎拉”、“软咕囊”、“软不唧唧”、“圆咕隆冬”等。

3、儿化音的使用非常频繁和普遍。

例如:“色儿”、“小抠儿”、“左六儿”、“夜个儿”、“年个儿”、“划魂儿”、“走道儿”、“锛楼头”、“自己个儿”、“走字儿”、“撒欢儿”、“取灯儿”、“下道儿”、“下晚儿”、“邪门儿”、“小脸子儿”、“星蹦儿”、“虚微儿”、“乍翅儿”、“直门儿”、“唠嗑儿”、“乐不得儿”等。

4、利用一些虚语素做衬词。

这些虚语素本身没有什麽实在意义,只是加强了词语的形象性和节奏感。例如:“亲戚里道”、“吓人道怪”、“罗锅巴相”、“毛了光叽”、“屁了嘎叽”、“嘴巴啷唧”、“吵吵巴火”、“二虎吧唧”、“洋得二怔”、“贱不喽嗖”、“稀罕巴嚓”、“破烂溜丢”、“费劲巴拉”、“憋了巴屈”、“硌了巴生”、“讨厌巴拉”、“灰不溜秋”、“血呲呼啦”、“死乞白咧”、“泥了拐杖”、“眼泪巴嚓”、“提了嘡啷”、“迷个瞪的”、“浪不溜儿丢儿”等。

上述几种构词方式在吉林方言中的运用极为常见,在全部词汇中所占的比重也相当巨大,它们的广泛存在极大地加重了吉林方言的口语化、通俗化色彩。

六、注重形象化和描述性的词语表现

吉林方言词汇还有一个重要的特征,就是词语非常注重形象化、描述性的表现。这类词语多为表示特定事物的名词,也有少许动词和形容词。它们往往能紧紧抓住事物最突出的特征来给事物命名,从而收到十分恰当传神的效果。例如:

大头菜——卷心菜                      刀螂——螳螂

黑瞎子——狗熊                        黄皮子——黄鼠狼             

撒目——用眼睛寻找                    舞舞扎扎——张牙舞爪

还有一些形容词尤其是一些表示颜色的词如“黑不溜秋”、“娇绿儿的”、“粉得噜儿的”、“紫拉毫青”等更是非常注重描述性,比单纯说“黑”、“绿”、“粉”和“紫”要更加具有形象化和表现力,形象化的程度和特征也更高。另外,“劲儿劲儿的——不听邪的劲头”、“缕缕行行——多得不断”、“疙瘩溜球——不平整”、“滚瓜溜圆——非常圆”等也都属于这类描述性和形象化非常强的词语。

七、通俗性强,体现着浓郁的生活气息

吉林方言词汇多来自于东北地区的日常生活,所以多为通俗的、生活气息浓厚的词语。它们往往源于生活、贴近生活,体现着强烈的日常生活气氛,有的甚至直接来自于东北乡村中的俚俗习语,不免显得有些低俗和土气。例如:“粘包”、“粘帘子”源于东北农村做干豆腐、粘豆包;“赶趟”源于东北一带的耪地;“麻溜儿地”源于东北农村的剥麻杆儿;“断捻儿”源自于北方农村搓麻绳;“滚瓜溜圆”源于农村栽种西瓜;“断香火”源于祭祀祖先;“吃劳金”源于雇工所得的劳动报酬,引申为做佣工、伙计;“吊膀子”源自于其他地方的方言;“山炮”源于行业语汇;“不得烟儿抽”源于东北地区的嗜烟、敬烟民俗;“不是省油的灯”源于过去东北地区农村多点油灯的习俗……这些词语多是从东北地区人们的日常生活中直接凝聚提炼出来的,其时代性、地域性和通俗性都十分突出。 

八、某些词语的构成比较复杂,系将不同来源的词语杂糅捏合而成的

还有一些词语,其构成比较复杂,很难明白地说清它们到底是怎样形成的。其中有些系将不同民族或地域的词语杂糅捏合而成的。例如,“麻溜快”系将东北方言口语词语和汉语普通话词语的杂糅捏合而成;“旮旯胡同”系东北方言口语词语和蒙古语的杂交糅合。这类词语比较少见,多系描摹比喻和同义连用类的词语,使词义的描摹色彩和表义作用有所加强。

 

上一篇: 试论吉林方言语词的构词特点

下一篇: 试论吉林方言语词的构词特点

 
相关论文导航
 
 
 
 
 
 
 
相关评论
 
分类浏览
 
 
展开
 
 
 

京ICP备2022013646号-1

(c)2008-2013 聚期刊 All Rights Reserved

 

免责声明:本站仅限于整理分享学术资源信息及投稿咨询参考;如需直投稿件请联系杂志社;另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告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