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大学生处于成年早期,自我独立意识和内在价值观念在不断发展,除了学习系统知识,应立足于潜能开发、学习能力提升和综合品质提高。本文从“以学习者为中心”出发,分析大学课堂应在传授理论知识、培养实践能力的同时,更注重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创新思维、有效沟通交流与合作、自主学习和自主建构等关键能力,以及在新时代新形势下树立“课程思政”理念,挖掘知识背后的思政元素,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道德原则感和公民意识等必备品,提高学生不断学习、重塑自我、适应变化的能力。
关键词:大学课堂教学,学习者为中心,关键能力,必备品格
受传统的教学文化、社会转型期“泛功利化”倾向等因素的影响,大学课堂教学追求知识目标达成的有效性、忽视课堂教学过程的教育性[1]。大学生正处于18-25 岁的年龄,在这成年早期,自我独立意识和内在价值观念在不断发展、趋于稳定。在接受学校教育的过程中,除了学习系统知识,培养认知能力之外,个性和社会性的发展也十分重要。教育应立足于人的潜能开发、学习能力提升和综合品质提高,应注重学生个性的全面发展、潜能的充分发挥、人性的完善。英国教育家怀特海早就指出:“必须记住,教育绝对不是往行李箱里装物品的过程”[2]。大学的课堂教学是本科教育最核心最本质的部分,博克提出大学教学应注重以下目标的达成[3]:1.表达能力,培养本科生精准而优美的书面表达能力,清晰而有说服力的口头表达能力;2.提高学生的清晰思维和批判性思维能力;3.让学生养成更加清晰而强烈的道德原则感;4.公民意识;5.适应多元化的素养;6.广泛的兴趣;7.为就业做准备。麦肯齐提出大学教学重要的是学,而不是教;大学教学有许多重要目标,其中之一是增强学生继续学习的动力和能力[4]。因此,我们认为,大学课堂必须 “以学习者为中心”,在传授理论知识、培养实践能力的同时,在每一个教学活动中,更要注重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有效沟通交流与合作、自主学习和自主建构等能力以及道德原则感和公民意识,提高在“7选3”高考改革新模式下的学习能力,更好完成高考未选课程的学习。让学生获得新形势下的关键能力和必备品格,追求发展,为学生从学校走向社会架起一座坚实畅通的桥梁。有以万变应万变的能力,能不断重塑自己来适应多变的时代。
一、坚持“以学习者为中心”的课堂教学原则
“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教学理念主张学生是认知的主体,是知识的主动建构者[5]。其主要原则是:教师少做,学生多做;教师少“告知”,学生多“发现”;教师做更多的设计工作、建立有助于学生学习的模型、促成学生之间互相学习、创造学习的氛围、提供丰富的反馈信息,包括形成性和总结性的评估与评论。教学实践要从师生权力的平衡、内容的功能、教师的角色、学习的责任及评估目的和过程等五个方面体现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要求;教学思想、教学设计和教学方法等方面均应以学生为中心。在这一教育过程中,预留出时间给学生去发挥,教师的主要任务不是“传授”,而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学习方法和学习策略。内容仅仅是使学生形成能力和把握学习策略的载体,掌握特定内容并不是教学的主要目的。
知识不能简单地由教师直接传授给学生,只能由每个学生依据自己已有的知识经验主动地参与构建、尝试问题解决,培养思维能力和探索精神。国际一流大学的课堂教学中,在课堂形式方面主要采用交流、讨论和研讨的形式。当学生给出答案时,教师一般不会简单地肯定或否定学生的意见,而是启发和鼓励更多的学生阐述自己的见解和理由,然后再加以评论。课堂互动产生思维碰撞和获得智慧分享,使学生创新思维得到发展。在师生关系方面平等、友好、和谐,教师扮演主持人、观察者、组织者和引导者的角色,必要时给学生及时的帮助和指导。把学生推到学习的主体地位,最大限度的发挥其主体作用。就培养目标而言,国际一流大学大多以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解决问题能力以及创新能力,发展学生各方面的兴趣为目标,最终使学生成为能够适应社会发展、具有创新精神的优秀人才[6]。
美国学者帕尔默认为,大学教学在关注学生之外,还应关注教师内在生命的成长。因为,教师的内在生命的丰盛、充盈与否直接决定优质教学在何种程度上能成为可能。教师必须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把教学智能、教学情感、教育精神相互结合,统一于自我人格之中[7],并通过课堂教学,促进学生内在生命的成长。
作者:周泛海,蔡冲,马奕春,卢秀莲,黄丽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