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导航 » 政治法律 » 正文
马嘎尔尼访华前后英国人的中国观
 
更新日期:2024-08-08   来源:   浏览次数:412   在线投稿
 
 

核心提示:摘要:在英国人对中国的了解过程中,他们对中国的认识及评价不断发生着深刻的变化。与欧洲大陆一样,17、18世纪的英国出现过中国热。这种中国热在英国

 
摘要:在英国人对中国的了解过程中,他们对中国的认识及评价不断发生着深刻的变化。与欧洲大陆一样, 17、18世纪的英国出现过“中国热”。这种“中国热”在英国到18世纪中叶达到高峰,此后开始衰退。学者们一般认为笛福对中国的批评开了18世纪英人贬华之风的先河。到18世纪下半叶,贬华之风在马嘎尔尼使团来华之后日盛。英国人中国的认识经历了从褒到贬的过程,这一转变主要是由于这一时期英国逐渐完成工业革命,政治地位和经济实力都在不断增强,思想观念也发生了重大变化。而同时期的中国还秉承传统的“夷夏之防”观念,贵中华贱夷狄,并且社会经济发展相对缓慢,甚至停止倒退。
关键字:马嘎尔尼使团 英国人 中国观
一、马嘎尔尼访华前英国人的中国观
中英通使之前,英国来华人士主要是商人与航海冒险家,其中有关中国的记载寥寥无几。英国人了解中国主要依靠欧洲大陆人士有关中国的记载,而欧洲大陆学者有关中国的著述大多基于来华传教士主要是耶稣会士关于中国的著述及其译介的中国文献。从与中国接触上来说,18世纪70年代之前英国人有关中国的信息大都是间接来自欧洲大陆的著作,很少有亲临中国、直接观察中国的著作。[ 李士珍. 英国人对华评价转变的背后——读《19世纪来临之际的英人评华》[J].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 2015(1):121.]
其中,《马可•波罗行纪》[ 《马可·波罗行纪》是马可·波罗在中国居住和遍游 17 年返回故乡后,在海战被俘后在狱中历时两年完成的。《行纪》共四卷 229 章,其中用 100 多章篇幅详细描述了中国 40 多个城市和地区的自然和社会情况。]、《中华大帝国史》和《利玛窦中国札记》对英国人的中国观影响较大。马可·波罗为人们塑造了一个“遍地黄金,人人都穿绫罗绸缎”的富庶的中国。“(大汗的宫殿)宫顶甚高,宫墙和房壁涂满金银,并绘龙、兽、鸟、骑士形象及其他数物与其上。屋顶之天花板,亦除金银及绘画外别无他物。”“大汗每年都会赐给 一万二千男爵,缀有宝石、珍珠及其他贵重物品的袍服及其金带”“汗八里城内,贸易发达,户口繁荣”“每驿有一大而富丽之邸,使臣居宿于此,其房舍满布极富丽之卧榻,上陈绸被,凡使臣需要之物皆备”[ (意)马可·波罗(Marco Polo)著;(法)A.J.H.Charignon(沙海昂)注;冯承钧译.马可·波罗行记[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4:162、183、192、201. ]这在行记中随处可见。门多萨的《大中华帝国史》高度赞誉中国的财富和科技水平,中国无疑是“全世界最肥沃”、“全世界最富饶”的国家。门多萨美化中国政治制度,把中国描绘成为法律严明、社会有序,管理良好的国家,如官员“不致因需求去接受礼物或受贿”。[ (西)门多萨撰;何高济译.中华大帝国史[M].北京:中华书局,1998:118. ]“皇帝高高在上,阁老德高望重,以议会制形式决策,司法公正、制度健全,教育制度完善,慈善制度完备。[ (西)门多萨撰;何高济译.中华大帝国史[M].北京:中华书局,1998:77-78.]利玛窦重现了马可·波罗笔下的强大富庶的中华帝国形象,详细记载了欧洲不甚了解的茶、漆和硝石,介绍其制作方法和用途,他同时向西方展示了一个礼仪之邦与猜忌排外并存、自大与自卑同在、宗教与迷信共生等复杂的帝国形象。[ (意)利玛窦,金尼阁著;何高济,王遵仲,李申译.利玛窦中国札记[M].北京:中华书局,1983:183-184. ]从这些描述可以看出,这一时期在大多数西方人眼中,中国是一个经济富庶、政治稳定、社会繁荣的中华帝国。
作者:罗亚丽
点击在线投稿
 

上一篇: 马嘎尔尼访华前后英国人的中国观

下一篇: 马嘎尔尼访华前后英国人的中国观

 
相关论文导航
 
 
 
 
 
 
 
相关评论
 
分类浏览
 
 
展开
 
 
 

京ICP备2022013646号-1

(c)2008-2013 聚期刊 All Rights Reserved

 

免责声明:本站仅限于整理分享学术资源信息及投稿咨询参考;如需直投稿件请联系杂志社;另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告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