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导航 » 医药卫生 » 正文
前庭阵发症的MRI表现分析
 
更新日期:2024-08-09   来源:   浏览次数:249   在线投稿
 
 

核心提示:[摘要]目的探讨前庭阵发症(vestibularparoxysmia,VP)的病因及MRI表现。方法应用磁共振3D成像技术对25例前庭阵发症患者及25例(VP组)其他眩晕病患

 
[摘 要] 目的 探讨前庭阵发症(vestibular paroxysmia,VP)的病因及MRI表现。方法 应用磁共振3D成像技术对25例前庭阵发症患者及25例(VP组)其他眩晕病患者(对照组)进行扫描,观察所有患者前庭蜗神经周围有无神经血管交互压迫(neurovascular cross-compression,NVCC)现象。结果 VP组50耳中,34耳存在NVCC现象,其中表现为I型7耳,Ⅱ型9耳,Ⅲ型11耳,Ⅳ型7耳;对照组50耳中,7耳存在NVCC现象,均表现为I型,两组间有统计学意义(χ2= 17.64,P<0.01)。VP组中责任血管为小脑前下动脉23耳(67.6%),小脑后下动脉7耳(20.6%),椎动脉3耳(8.9%),基底动脉1例(2.9%),对照组中责任血管为小脑前下动脉6耳(85.7%),小脑后下动脉1耳(14.3%),VP组与对照组压迫责任血管来源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 0.022,P>0.05)。结论VP与NVCC发生高度相关性,3DMRI能够清晰显示神经血管之间的关系,其中以小脑前下动脉压迫神经多见。
[关键词] 前庭阵发症;神经血管交互压迫;磁共振成像
前庭阵发症(vestibular paroxysmia,VP) 是眩晕的一种类型,临床相对少见[1],约占头晕和眩晕门诊患者的3.9%[2],以老年人多见。其发病机制与血管压迫前庭蜗神经有关,2008年,Hüfner等[3]将磁共振成像发现神经血管交互压迫(NVCC)用于诊断该疾病,但目前文献对VP患者的磁共振表现报道较少,本研究对VP患者的磁共振表现特点进行论述。
1 资料和方法
1.1 病人资料 (1)VP组: 2013.1~2015.12在长春巿中心医院神经内科眩晕门诊诊断为VP的患者25人,男11例,女14例,年龄54~75岁,平均(67.3±3.6)岁,病程12d~23年。(2)对照组:系同期其他眩晕病患者25例,男13例,女12例;年龄31~81岁,平均(53.9±9.4)岁,病程5d~25年,其中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12例,梅尼埃病10例,前庭神经元炎3例。两组间年龄及性别构成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1.2 检查方法
1.2.1影像学检查
采用GE Signa HDs MR 1.5T超导磁共振机对入组者进行检查,采用8通道头颈联合相控阵线圈。应用AW4.4工作站进行图像后处理。采用三维稳态进动快速成像序列(3D-FIESTA)对桥小脑角区进行轴位扫描。扫描参数:TR:5.1ms,TE:2.0 ms,反转角:600,NEX:4,FOV:18cm×18cm,矩阵:256×224。层厚0.8mm。由专业神经影像医生读片。NVCC定义为MRI示神经血管间无脑脊液显示,对其分为4种压迫形式[4]:I型(点压迫):仅压迫前庭蜗神经(CVN)局部;Ⅱ型(线压迫):与CVN呈平行压迫;Ⅲ型(袢压迫):血管袢环绕CVN并产生压迫;IV型(压迫形成切迹):血管压迫致CVN变形形成切迹。
1.2.2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7.0软件包进行统计学分析。定性资料之间比较采用χ2检验或Fisher精确概率法,定量资料之间的比较采用t检验,有序分类资料的比较采用秩和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作者:贺永斌
点击在线投稿
 

上一篇: 前庭阵发症的MRI表现分析

下一篇: 前庭阵发症的MRI表现分析

 
相关论文导航
 
 
 
 
 
 
 
相关评论
 
分类浏览
 
 
展开
 
 
 

京ICP备2022013646号-1

(c)2008-2013 聚期刊 All Rights Reserved

 

免责声明:本站仅限于整理分享学术资源信息及投稿咨询参考;如需直投稿件请联系杂志社;另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告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