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导航 » 文艺 » 正文
主观幸福感、心理幸福感、社会幸福感三管齐下,全面提升大学生幸福感
 
更新日期:2023-10-07   来源:时代文学   浏览次数:368   在线投稿
 
 

核心提示:主观幸福感、心理幸福感、社会幸福感三管齐下,全面提升大学生幸福感摘要:随着幸福感研究的深入,人们意识到要让大学生获得最佳

 

主观幸福感、心理幸福感、社会幸福感三管齐下,全面提升大学生幸福感


摘要随着幸福感研究的深入,人们意识到要让大学生获得最佳的生活感受和更高的幸福感,必须从主观幸福感、心理幸福感、社会幸福感三方面同时进行。既让他们拥有更多积极情绪、更少消极情绪和更高的生活满意度,又要引导大学生建设积极的心理功能,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适应环境、自我接受、人格成长,确立崇高的人生目标、实现人生价值,有充分的自主权等,还必须关注社会的发展变化对大学生幸福的决定性作用,建设和谐共存、有发展潜力、有归属感、能实现个体价值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同时提高大学生社会化水平,提高其社会幸福感。要三管齐下,全面提升大学生感和幸福状况。

关键词:大学生;主观幸福感;心理幸福感;社会幸福感

1大学生幸福感现状

人人都向往和追求幸福, 但并非人人都能获得幸福。当今大学生生活在国家昌盛、经济发展、民主法制健全、社会和谐、科技发达、生产进步的社会主义社会,享受着丰富的物质生活、多元化的精神生活、优良的社会生活,应该是非常幸福的。从对中国矿业大学、徐州工程学院、辽宁工程技术大学三所高校1359名大学生进行的大学生幸福状况调查来看,大部分大学生感觉比较幸福,能经常体验到爱、愉快、开心等积极情绪,对生活比较满意,特别重视并拥有亲密的朋友与较和谐的人际关系,重视身心健康,重视个人成长与完善,自我价值感较高,乐于助人、乐于奉献,社会认可度、社会归属感较高。同时,忧虑、内疚、悲哀等负面情绪较普遍,自豪、感恩等积极情绪较少,一部分大学生认为理想与现实差距较大、不能充分发挥自己的潜能与价值,没有自由选择、自主决定的机会,自我发展、自我完善的意识与能力不足,对生活不满意。《青少年健康人格工程调研报告(2010)》的调查也显示八成多大学生都有孤独感,而绝大多数大学生对目前生活现状不满意。更多的调查则显示很多学生感觉不幸福,一些大学生不同程度地存在着“政治信仰迷茫、理想信念模糊、价值取向扭曲、诚信意识淡薄、社会责任感缺乏、艰苦奋斗精神淡化、团结协作观念较差、心理素质欠佳等问题”[1],还有一部分大学生有明显的心理或健康问题,这严重影响了大学生的幸福感。

毋庸置疑,影响大学生幸福的原因很多,既有人格因素、认知、思想道德品格、心理素质、个人能力等内在因素,也有社会经济、政治、文化、教育、就业等外在因素,是个复杂而多维的影响体系。如何提高和改善大学生幸福状况、提升大学生幸福感呢?对三所高校学生的调查显示,自我完善、学会感恩、利他助人、参与社团活动、体育锻炼、更乐观的个性等能增加幸福感。Lykken(2000)指出“个体通过行为和认知努力能够影响他们的幸福感水平,也就是说个体能够通过训练,采取一定的策略提高自己的幸福感水平”[2],其它的研究也证实幸福感是可以通过诸如增加生活中积极情绪的频率、学会感恩生活、记录生活中的情绪体验、发挥自己的优势、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建设更和谐的社会等措施加以提升。##end##

 2重视主观幸福感,发掘心理幸福感,增加社会幸福感

对大学生幸福感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主观幸福感和心理幸福感维度,关注个体的幸福感受。随着研究的深入,人们意识到个体是存在于社会结构和社会集体中的个体,要了解最佳的生活感受、心理健康,必须了解个人的社会特征,研究个人的社会幸福感。1948年世界卫生组织将个体常能体验到社会幸福感作为总体健康的重要标志之一。同时,越来越多的研究者认识到社会幸福感在整体幸福感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认识到个体幸福感与社会整体状况的必然联系性。凯斯(Keyes)提出的社会幸福感将人们的视线从个体转向社会,从以个体为中心转向更关注个体对社会的贡献和融合,开始关注个体在社会领域的社会关系和社会任务,丰富了幸福感理论,为幸福感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1998年凯斯率先在美国中年人调查中(MIDUS)中使用了主观幸福感、心理幸福感和社会幸福感量表对美国中年人的健康与幸福进行了全面的实证调查,是仅有的对主观幸福感、心理幸福感和社会幸福感的全面调查实证研究,证实了三种幸福感的内在联系。##end##

对三所高校1359名大学生的调查数据显示,主观幸福感、心理幸福感、社会幸福感三者之间彼此全部显著相关,社会幸福感与主观幸福感、心理幸福感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56、0.53,且该主观幸福感、心理幸福问卷的内部一致性效度达到0.95,调查也表明三维幸福感间既存在着共同影响因素,又存在不同的影响因素,既显著相关、又相互区别,共同成为幸福感的评价指标。这种全面的幸福感,既关注个体拥有的积极情绪和生活满意度,关注个体的良好心理功能,还关注社会的发展变化对个体幸福的决定性作用,是对大学生幸福感的全面研究。

3体验积极情绪,感受幸福—提升主观幸福感

主观幸福感是涉及大学生生活、学习、人格、社会各方面的主观感受,一般包括生活满意度、积极情感和消极情感三个评价指标。

要提升大学生的主观幸福感就是增加其生活满意度、增加积极情感的频率、减少消极情感的次数。

3.1增加积极情绪的频率与强度

提升大学生幸福感的首要措施是让其体验到更多积极情绪、积极情感。大学生的积极情感与健全人格的养成、高尚道德的培养、良好品质的养成、创造力的显现、幸福感都有着极其密切的关系。积极的情感会带来积极的变化,积极的变化也会产生积极的情感体验,幸福与积极情绪之间是一种互为因果的关系。[3] 1948年世界卫生组织提出:一个健康的人应不仅是无病或虚弱,还应包括具有积极的状态。积极情绪是幸福感的表征,应通过各种途径增加大学生的积极情感、减少消极情感。对三所高校大学生幸福状况的调查中,高兴、爱的体验、自豪、愉悦、感激等积极情绪与主观幸福感、心理幸福感、社会幸福感显著相关,且相关度分别高达0.799、0.428、0.474;而愤怒、耻辱、忧虑、妒忌、内疚、悲哀等负性情感在进行反向处理后,其与主观幸福感、心理幸福感、社会幸福感也是显著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648、0.237、0.348。也即较多的积极情绪、较少的消极情绪能显著提升大学生的幸福感。

芝加哥大学的拉布罗和佐治亚州大学的帕特里克通过实验证明:“积极情绪会让人为了以后的幸福生活更加努力,让人进行更广泛、更灵活的思考同时对信息更为开放化”,还能够提高个体理解重点的能力。积极情绪扩展并建构了孩子的智力、社会和身体资源,使他长大后可以立足于社会,因此也是进化上一个重要的儿童成长因素。[4]研究也证实培养良好的人格特性的最佳方法之一就是增强个体的积极情绪体验,而良好的人格特性与幸福感密切相关的。Lyubomirsky,金(King)和迪纳(Diener)的一项基于300多个研究的元分析表明,成功可以诱发积极情绪,但是积极情绪同样可以促使成功的产生。弗雷德里克(B. L. Fredrick,1998)认为高兴、兴趣、满足、自豪和爱等积极情绪有拓延人们瞬间的知与行的能力,并能构建和增强人的体力、智力、社会协调性等个人资源,而消极情绪则减少了这一资源。而且,积极情绪有助于消除消极情绪。

幸福感是建立在日常生活中积极情感比消极情感更多的基础上,积极情感的出现频率比其强度更重要。心理学研究明确证实,积极情绪是可以激发与培育出来的,可以引导大学生进行积极的自我暗示,用正确的态度、乐观的情绪、坚强的意志不断提示自己困难、烦恼、挫折都是暂时的,问题总有解决的办法、总有成功时以此克服悲观、沮丧和恐惧心情,振奋精神,也可以通过引导大学生树立崇高理想、帮助别人、奉献社会、写感恩日记、记录生活中的愉悦瞬间、经常回忆高兴的事、提高活动的多样性或日常活动中愉快的总量等提高日常生活中的积极体验。

3.2提升生活满意度

被调查的三校大学生在生活满意度的五个问题中有两个问题得分低于4分:“我的生活大多数方面与我的理想吻合”3.75分,“到目前为止我得到了我在生活想要的重要的事情”3.80分,其它三个问题得分也不高,相当多的大学生对生活不太满意,感受到的更多是痛苦、压力、烦闷、无聊、厌烦等。这可能源于部分大学生生活、学习条件确实较差,基本生活需要得不到满足,或是大学生心理不成熟、独立性差,感受幸福、体验幸福、感恩生活的能力较弱,也可能源于其对社会生活缺乏应有的适应与理解。社会发展的不均衡、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健全、民主法制不完善、家庭教育的失误与偏差等都会影响着大学生的生活满意度。

提升大学生的生活满意度,首先,要坚持以大学生发展为本,坚持提升幸福感与解决实际问题相结合。切实满足大学生在衣、食、住、学习等方面的基本需要。生存与发展需要的适度满足是大学生生活满意的基础。高校应积极创造良好的校园物质、文化环境,建设和谐的校园人际关系、民主的校园环境,提高其校园生活满意度;全社会要关心、关注大学生的幸福和生活满意度,以科学发展观统筹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创造更好的社会环境。其次,要引导大学生树立科学的幸福观。实践证明幸福观对大学生幸福感有着巨大影响和反作用力,也影响着大学生追求与创造幸福的实践行动。马克思主义幸福观是不同于以往任何幸福观的科学观念,三校大学生的调查也显示有着科学幸福观的大学生更幸福。大学生应全面理解“人的本质”,牢固树立马克思主义幸福观,追求物质与精神的共同幸福、个人与社会的共同幸福、享受与创造的共同幸福。

第三,要引导大学生树立远大理想。存在主义分析疗法的创始人维克多·弗兰克(Victor Frank)认为人类最大的需要就是活得有目标、有意义。有目标的生活更容易激发人们的积极心态,调节情绪、促进身心健康,让梦想更容易实现。20世纪80年代,美国哈佛的两位心理学家做过一项研究,对象是一些自称幸福的人,发现这些幸福的人有两个共同的特点,第一明确地知道自己的生活目标。第二感受到自己正在稳步地向目标前进。爱默生也认为“一心向着目标的人,整个世界都会给他让路”。1970年美国哈佛大学对当年毕业的天之骄子们进行了一次关于人生目标的调查:27%的人没有目标,60%的人目标模糊,10%的人有清晰但比较短期的目标,3%的人有清晰而长远目标。1995年哈佛大学对这批学生进行了追踪调查,结果是:有清晰而长远目标的人,25年他们朝着一个既定的方向不懈努力,现在几乎都成为成功人士,其中不乏行业领袖、社会精英;10%的人,他们朝着短期的目标不断实现,成为各个行业、各个领域中的专业人士,大都生活在社会的中上层;60%的人,他们都安稳地生活与工作,但都没有什么特别突出的成绩,他们几乎都生活在社会的中下层;剩下的27%的人,他们的生活没有目标,过得很不如意,并且常常抱怨他人,抱怨社会,抱怨这个世界不给他们机会。今天,大学生尤其需要树立远大而崇高的目标。崇高的目标让大学生感觉充实、快乐、有意义,推动大学生不断前进并不断战胜艰难险阻、成就事业,提高大学生承受挫折和适应环境的能力、追求人生价值与幸福,是大学生成长和发展的精神支柱。

4提升大学生心理幸福感

心理幸福感认为幸福并不只是情感上的体验,而更应该关注个人潜能的实现。研究证实:积极乐观的个性、较高的身心素质、发挥能力与长处,自我发展、自我完善、自我实现,良好的人际关系,良好的家庭、校园、社会环境和支持系统等可以显著提升大大学生的心理幸福感。

4.1养成乐观的性格

乐观是增进大学生幸福感的重要因素。美国心理学会主席塞利格曼(Seligman)认为乐观是指“人们对好事件作持久的、普遍的和个人的归因,而对坏事情作短暂的、具体的和外在的归因”[5]。乐观的大学生在面对困难时不会轻易放弃和妥协,即使在最艰难的时刻都能鼓励自己、感染同伴,永远积极、乐观,很少抱怨,总是以问题为中心、积极地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乐观的大学生总会用辩证的观点看待问题与机遇,总能让希望之火重新点燃,很少自我设置限制,能够激发自己的无限潜能,能时刻享受人生的乐趣和幸福。学会乐观能保护儿童在未来免受抑郁和焦虑的侵袭,而且乐观与成年的幸福高度相关[6]。研究证实乐观的人更健康、更长寿、更幸福。塞利格曼通过反复的实验证实“乐观”这种品质是可以通过学习和应用ABCDE法则而获得。A指的是事件(adversity),B是信仰(belief),C是后果(consequence),D是反驳(disputation),E是激励(energizing)。负面思考的人习惯性地使用ABC法则,会从不愉快的事件中感受到无助和悲观,认为自己无法改变现况,长此以往就形成对事件的负面的解释和观念,失去对事件的理性判断而形成自动化的意识,并习惯于用它进行自我判断和自我归因,他们的特点是低自尊、低自我评价、低幸福感。塞利格曼认为改变的方法也很简单,就是在生活中不断运用ABCDE法则,对自己预设的负面信仰、负面归因进行反驳,为事件找出另外较为合理和乐观的解释,并激励和不断强化思考如何解决问题、以问题为中心,用更有建设性和乐观的方式,将思考模式转变为积极、正向、多元的思考,改变认知并将其内化为习惯。

以辩证的态度对待生活和事件、发现事件中的有利一面,也能提高大学生的乐观程度与幸福水平。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认为,任何事物的发展都不是一帆风顺的,有发展进步也有遭受挫折和失败的时候,每个人的人生既有顺境、成功、喜悦和希望,也会遭遇各种困难、失意,乃至失败考验。事实上,幸福根源于不足与缺少,如果每种欲望都能轻易得到满足,那幸福也就不成为幸福了,正如毛泽东在《矛盾论》中的观点:没有生,死就不见;没有死,生也不见。没有上,无所谓下;没有下,也无所谓上。没有祸,无所谓福;没有福,也无所谓祸。没有顺利,无所谓困难;没有困难,也无所谓顺利[7]。

4.2提高大学生身心素质

身体状况、心理状况是影响大学生幸福感的重要因素。对三所高校大学生的调查中,78.70%认为“身心健康”最幸福,58.50%的认为“身体状况”影响幸福感,生命活力、健康关注维度与大学生主观幸福感、心理幸福感、社会幸福感均显著相关。应加强和重视提高大学生的身心素质。

保持身心健康最好的方式是进行规律的运动和锻炼。运动使人朝气蓬勃、充满活力、调节人的心理,使注意力更集中,记忆力、创造力提高,运动还是提升情绪的最有力的活动形式之一。John Ratey是哈佛医学院教授、精神病医生,他认为“某种程度上,运动可以说是精神医生的理想药物,它能减轻焦虑症、恐慌症及普通的压力”[8] 。John Ratey用了大量科学证据来证明“运动对从0到120岁的各种年龄层,包括孩子、成年人、老人都有积极作用”[8]。国内虽然具体的研究数据较少,但大量的研究和实践证明运动能使我们平静、心情快乐,使身体处于自然状态。高校应积极组织形式多样的校园文化活动、体育活动,组织和引导好大学生体育社团,有规律地开展大学生运动会,使大学生坚持规律的运动和锻炼。大学生更应主动运动,积极参与校园文化活动、社团活动和公益活动,投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中,锻炼意志品质、增强身体素质。

还要重视心理健康教育在提升大学生幸福感中的重要作用。要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遵循思想政治教育规律和大学生心理发展规律,“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做好心理咨询工作,提高心理调节能力,培养良好心理品质,促进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身心健康素质协调发展”[3] 。大学生要通过思想政治教育课、心理健康课、心理咨询活动,学习心理知识、认识健康心理对成长成才的重要意义了解常见心理问题产生的原因及其表现,以科学的态度对待心理问题,培养积极、乐观、健康的心理素质,形成珍爱生命、关心集体,悦纳自己、善待他人的健康向上的心理状态。要主动学习哲学、历史等人文知识,培养良好的心理品质和自尊、自爱、自律、自强的优良品格。要坚持解决心理问题与解决实际问题相结合[3]。大学生的心理问题集中体现在学业、人际关系、恋爱、经济、工作等方面,学校既要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针对学生成长、生活中存在的实际问题,找到问题的心理根源,化解心理压力,突破心理的高墙,又要主动为大学生办实事办好事,解决大学生的实际问题,还要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与幸福观,积极投身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中,积累知识、增长才干、提升心理能量与自我效能,创造幸福生活。

4.3充分发挥大学生的潜能与优势

实践证明,每个人、每个大学生都有自己独特的优势和优点,发现自己的优势、优点,并“在日常生活中将自己的优势尽量发挥出来,它们是影响幸福的重要因素”[9]。要鼓励大学生全面、客观、准确了解自己,充分挖掘特长与潜能并在实践中运用,这是幸福感特别重要的来源。弗兰克·维克多(Viktor Frank)认为“人类需要的不是一个没有挑战的世界,而是一个值得他去奋斗的目标。我们需要的,不是免除麻烦,而是发挥我们真正的潜力。”大学生可以借助“优点与美德测量表”或类似的量表量化自己的长处与优点,也可以通过“大声说出我的优点”这类活动让父母、同学、朋友、师长帮助认清自己的长处和优点。对三所高校大学生所做的调查中可以看出,相当多的大学生不能正确认识自己的优点和长处,或妄自菲薄、自卑,对自我评价偏低,缺少自尊心、自豪感;或妄自尊大、自夸,过高估计自己的能力,但受挫时又会过度贬低自己。中国功利化的教育方式、唯成绩论的教育理念、不正确的家庭教育观念、实用主义泛滥的社会风气等,严重损伤了大学生的自主性、自尊心、自信心、自豪感和自我效能感,大大降低了他们的幸福感。

应鼓励大学生增加对自身力量的认识,鼓励并帮助他们将这些能力更有效地运用到学习生活工作中。每一天,在不同场合尽量展现你的突出的优势,以得到最多的满足与真正的幸福[9]。鼓励大学生选择适合自己天性、爱好、能力、兴趣并有适当挑战的活动和工作,鼓励大学生在社会、社区、学校的重要活动中公开发言并承担一定的角色、鼓励大学生在主题活动中扮演领导者、组织者、安排者的角色,鼓励大学生发挥其科技文化优势,深入乡村、社区、企业开展教育、科技、文化三下乡的社会实践活动,鼓励大学生参与支教活动、公益活动。这些活动将不仅有助于其加深对社会的了解,提高学生服务社会的意识和能力、责任感和自豪感,还有助大学生发展积极的价值观、高尚的品性、坚强的性格,发现自己的优势和长处,推动大学生的全面协调发展,在服务社会的过程中全面占有自己的本质力量,从而实现更高层次的幸福感。

罗素认为“真正令人满意的幸福总是伴随着充分发挥自身的才能来改变世界”。大学生的能力并不是与生俱来、固定不变的,而是在生活、学习、实践过程中,不断掌握事物的发展规律,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再内化为自己的能力;能力的养成也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螺旋式上升的过程,要经历一个从低到高、从小到大、从片面到全面的不断发展的过程。家庭、学校、社会应努力为大学生能力的不断增长和良性发展创造条件,父母、亲人、朋友应对大学生拥有的内在美德、优点和能力抱有高期望与坚定信念,不断通过“赞美优点”、“最棒的你”、“你的显著的优点”等挖掘优点的活动,通过校园横幅、宣传栏、橱窗展示等形式向大学生传递一种积极的信息,即“我相信你”、“你能做好”、“你有自己的优点”等,从而使得大学生能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和长处,产生积极的心理暗示和积极的情感,增加其幸福感 。

4.4提高大学生的自主性

自主性是大学生的主体特性之一,是指大学生成为自己行动的主人,不依赖他人,不受他人的干涉和支配,按自己的意愿自由表达、独立做出决定、自行推进行动的进程等,体现在主动性、判断力、创造性、自信心等方面,也体现在自我控制、自律性、责任感等方面,它是大学生主体地位的确证。大学生的自主性在多大程度上得到发挥,既取决于所处的现实的社会经济、政治、文化条件,又取决于大学生自身的素质、能力、意愿,依赖于大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实现对现存条件的超越——这是自主性最重要的作用。自主性是以“承认客体制约性和主体自身内在的限定性为前提,要求主体发挥内在潜能,创造条件去超越外在制约性,有效掌握客体的原则”[10]。具有自主性是大学生成为学习主体、活动主体的基本条件,是大学生心理幸福感的重要来源,马克思把这种自由自主解释为“人的生命的自由表现”[11]254。如果没有自主性、独立性,依附于他人或外物, 大学生就不是真正的主体,其幸福感也大受影响,从调查中可见,大学生主体性、自主性的缺失能显著预测其较低的幸福感。

发挥大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自主性,自由而全面发展其全部的体力、智力和潜能,将在很大程度提升大学生的幸福感。马克思认为自由自觉的活动是人区别于其它一切生物的特征,“一个种的全部特性、种的类特性就在于生命活动的性质,而人的类特性恰恰就是自由自觉的活动” [12]96。活动是一切生物体所共有的特性,但只有以自由、自觉、自主为特性的活动,“使自己的生命活动本身变成自己的意志和意识的对象”,而“仅仅由于这一点,他的活动才是自由的活动” [12]126,才是人所特有的。只有成为自己活动的主人和决定者, 大学生才能产生实践活动的动力,才能发挥出积极性和创造力。

自主性不是与生俱来的,它的培养是一个渐进的过程,需要社会、家庭、学校提供民主、良好、自由的环境,给予尊重、平等、民主,尊重大学生的自主决定、自由意志和自主行为。但从对三所高校大学生的调查分析可以看出,相当多的大学生在自主性上得分很低,家长、老师的意志往往代替了学生的决定,严重影响了大学生的幸福感。家庭应给大学生更多独立自主的机会,应尊重孩子的想法,让孩子参与决定、负起责任,当父母和权威者为孩子包办一切,不考虑孩子的独特观点,或者只有在孩子符合一定的标准才给予被爱的信息的话,时间久了,这些孩子就容易出现不健康的情感和行为模式,失去了自我决定、自我管理、自我负责的能力,也失去了责任心、自豪感、幸福感。学校也应创造平等、公正的教育氛围和教育体系。要改变传统教育中束缚大学生自主性发展的不合理内容,充分调动大学生的自主性、主动性, 尊重并保护大学生的个性,让其在民主、和谐的氛围中得到发展,马克思认为:“个人主体性和个性的统一,不仅表现在主体性是个性的前提, 主体性越强个性也就越强,而且反过来也一样,人的主体性也以个性为前提,个性越强其主体性也就越强”[13];要改善教育教学和管理活动,尤其要加强和完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把教育的重心放在大学生主体意识的激发上,把大学生视为能动的教育主体,不断为大学生自我教育、自我完善、自我成长提供条件;在制订与大学生相关的政策、措施时,要健全民主制度、丰富民主形式,实行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保障大学生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要帮助学生树立自我意识、培养自主性,马斯洛、罗杰斯等人指出,当孩子的周围环境和教师、同学和朋友提供最优的支持、同情和选择时,孩子就最有可能健康成长和自我实现。提高大学生的自主性有利于培养独立、自信、负责任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更有利于提高大学生幸福感。

4.5打造良好的社会支持系统

人的本质决定了人的任何一种需要的满足都依赖于他人,研究证实良好、积极的人际关系可以显著增加积极情绪和生活满意度,提高归属感和成就感,有更多的社会支持和心理支持,幸福感更高。而人际关系差的大学生消极情绪更多、更难消除,在遇到问题和挫折时社会支持也更少。

从对三所高校大学生所做的调查中可以看出,家庭关系、师生关系、同学关系、朋友关系、恋爱关系等是影响大学生幸福感的最重要因素,能显著正向预测其幸福程度。其中,家庭是大学生幸福感的最主要来源,有87.86%的大学生认为“爱情幸福家庭美满”是最幸福的。家长要学习如何与孩子建立亲密平等的亲子关系,与孩子共同成长,关注孩子的真实需求,成为孩子最可靠的支持。学校可开办网上家长学校,为父母提供教育课程,通过网络、电话、短信、微博、微信等形式主动与家长沟通交流,使父母了解如何帮助孩子、如何更多地为孩子提供支持与援助。

同学关系、朋友关系是影响大学生主观幸福感、心理幸福感、社会幸福感的重要维度。明代学者苏浚把朋友分为畏友、密友、昵友、贼友,“道义相砥,过失相规,畏友也;缓急可共,生死可托,密友也;甘言如饴,游戏征逐,昵友也;利则相攘,患则相倾,贼友也”[14]。大学生应在共同的学习、工作、生活中,在为社会、为人民服务的过程中多交一些志同道合、道德高尚、志向远大的益友,相互信任、相互尊重、相互帮助、相互学习、相互鞭策。马克思和恩格斯之间的革命友谊是“史无前例的”,“成为全部历史上无以伦比的联盟”,列宁这样评价他们的友谊,“欧洲的无产阶级可以说,它的科学是由两位学者和战士创造的,他们的关系超过了古人关于人类友谊的一切最动人的传说”[15]。马克思和恩格斯的友谊历经四十载,他们互相尊重、互相信任,在“全人类的解放”的宏伟目标中共同努力,创立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并领导了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运动——是纯洁、亲密、厚实的友谊鼓舞着他们。大学生还要学会解决误会、冲突,化解小矛盾,要冷静、积极有效、恰当的沟通,客观分析冲突的起因、发展,以自我批评和自我检讨为主,互惠有效地解决冲突,放下不必要的“面子”、“自尊”、过强的自我意识等。2013年4月发生在上海复旦大学的某研究生遭室友投毒身亡就是因为一些生活琐事没有沟通好才导致了恶劣的后果。

亲其师才能信其道,师生关系也影响着大学生的幸福感。教师应主动关心爱护全体学生,以学生发展为本,为大学生的自由全面发展奠定基础,同时应不断提升自己的道德品性、学术修养、教学水平、教学能力等,做到“身高为师,学高为范”、为人师表;高校要“扎实开展师德教育,制定完善师德规范,严格师德管理,加强教师思想品德和学术道德教育,宣传师德建设先进典型,积极建设‘志存高远、爱国敬业,为人师表、教书育人,严谨笃学、与时俱进’的优良教风”[16]。要让大学生感受到社会中的成功人士、校友、长辈等的支持、尊重及认可,通过为大学生开设人生讲座,或提供助学金、奖学金等资源鼓励学生施展自己的才华,通过参与大学生的学术讨论会、运动会、音乐会、球赛等,支持有利于大学生发展的设施与项目,来展示社会对大学生的关心。亲密、和谐、平等的人际关系是大学生最有力的社会支持系统,有助于增加其幸福感。

5建设更美好的社会——提升大学生社会幸福感

社会幸福感着眼于大学生与社会的融洽程度、和谐程度、对社会的认可与融入程度、对社会前景的预判,以及奉献社会过程中体会到的自豪、愉悦、满足等感受。对三校大学生的调查显示,大学生的社会和谐、社会整合、社会接受、社会贡献、社会实现维度与主观幸福感、心理幸福感、社会幸福感显著相关,并正向预测其幸福程度。要提升大学生社会幸福感,既要鼓励大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促进其尽早实现社会化,真正了解社会、为社会做更多贡献,又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环境、社会建设,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高社会归属感、社会接受度,提升大学生的社会幸福感。

5.1提升大学生社会化水平

大学生社会化水平影响大学生对于社会的认知与实践,社会化程度高的大学生,心胸开阔、心理成熟,能尊重、理解、团结、关爱他人,具有和谐的人际关系;关心集体,关心社会,乐意与他人合作,具有团队意识和社会意识,能很好地适应社会;关爱自然,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具有良好的生态意识,支持和推动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与可持续发展,幸福感总体较高。而社会化程度低的大学生则正相反。大学生社会化是一个文化传递和延续的过程,是个性形成和发展的过程,主要是通过知识学习、社会实践转化成为能够适应社会文化环境、参与社会生活、按照社会发展的需要承担社会角色和不断完善其社会性的过程,是一个动态、复杂、变化的过程。同时大学生的社会化又具有特殊性,即“在学校教育条件下,学习知识、技能、规范——在学校教育条件和社会教育条件共同作用下,适应社会的现实物质生活条件、精神生活条件和价值观念、社会规范、社会行为及各种社会关系——在社会生产条件下,确立在复杂的社会关系网络中自身的落脚点,从而取得社会成员的资格”[17]。大学生社会化主要包括政治社会化、生活技能的社会化、社会规范的社会化、社会角色社会化。

首先要提升大学生政治社会化水平。要对大学生进行广泛的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教育,尤其是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教育,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增强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以思想道德建设为基础,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幸福观,引导大学生不仅学会学习、学会做事,更要学会做人。其次要提升大学生生活技能社会化水平。社会生活基本技能是通过大学阶段的学习和集体生活获得的,包括生活自理能力和专业技能。生活自理能力包括正确的自我认知、良好的生活习惯、基本的人际协调能力等,而专业技能是大学生从事社会分工、扮演社会角色所必须掌握的基本操作能力,是通过专业知识的学习和实践来完成的,要强化专业知识学习和实践经验的积累,把大学生社会技能培养与就业、创业结合起来,培养一专多能的复合型人才,有效促进大学生生活技能社会化。第三,要提升大学生社会角色社会化水平。大学生较少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对社会的认知多是从理论、网络、他人口中获得,往往是偏颇而片面零散的。应加强大学生主导性价值观教育,进行社会规范、公共道德教育,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社会价值观念,引导大学生对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的方式、发展的道路、发展取向、发展的目的等重大思想问题进行思考,引导大学生对社会热点问题、社会矛盾、社会现象进行深入探讨,使大学生心灵得到净化、思想得到熏陶、认识得到升华、觉悟得到提高。引导大学生积极学习国家基本的法律、法规,学习社会公共活动规则和社会礼仪,学习当地的风俗、习惯,引导大学生积极参与生产实践和社会生活,观察社会、理解社会、分析社会、服务社会,培养大学生的思想素质、道德品格与健全人格,教育和帮助大学生掌握相应的行为规范、扮演好相应的社会角色。

大学生的社会化是大学生与教育因素、社会因素相互作用的互动过程,贯穿整个大学生活,并将极大影响大学生未来生活的社会化水平。要创造更多有利于大学生社会化的内、外部条件,提高大学生对社会的认同感、接受度和自豪感、自信心,培养大学生乐于奉献、乐于创造的品质,提高社会幸福感。

5.2建设更美好的社会

更美好的社会是大学生社会幸福感的外部条件。对三所高校的调查显示,大学生社会和谐、社会整合、社会接受、社会贡献、社会实现维度与其幸福感显著相关,能正向预测其幸福度。其中社会和谐感最低,只有4.15分。要提高大学生幸福感,必须建设发展经济、改善民生,创造公平正义的政治环境,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牢固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建设一个更和谐更美好的社会主义社会,为大学生的幸福提供坚实的基础。

要深入贯彻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全面落实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促进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相协调,不断开拓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指出“全党必须更加自觉地把推动经济社会发展作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牢牢扭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坚持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发展存在的问题只能通过发展来解决和完善,当社会总体上更加富裕时,解决问题的空间和回旋余地就大得多。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改革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不断推动经济社会协调发展。要加强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政治建设,关注民生、改善民生、提升民生质量,关注公平正义,切实提高人民生活水平,让发展成果惠及人民,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奠定政治和民生基础。要加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进行社会主义基本道德规范建设,树立符合时代精神的人生观、价值观、幸福观,弘扬民族精神,凝聚和激励全国各族人民包括广大大学生,要继承我国文化中的精粹并创新发展,积极吸收其它民族的优秀文化成果,实现文化的全面繁荣与多元化发展。

要调节收入差距过大的现象。改革开放以前 “大锅饭”、平均主义不符合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改革开放提出“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但目前国内贫富差距过大、尼基指数过高的问题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人们包括大学生的幸福感。国家应加强宏观调控,使收入差距既能调动人们的积极性,又能较为普遍地提升人们的幸福感,在二次分配中向低收入者倾斜,保障人民在原有基础上获得更多利益和实惠,实现机会均等、分配公正,要注意经济发展和社会事业的均衡发展,建立全方位、多层面的社会保障体系,使人们更有安全感,通过各种措施促进社会的公平公正。

要坚持个人发展与社会发展的辩证统一,关注个体的利益与幸福,以良好的制度安排、全面的政策措施、健全的法律法规,保障社会秩序、创造公平竞争的环境、规范竞争行为,使全体人民包括大学生能够各尽所能、各得其所、自由而全面地发展,全面提升大学生的幸福感。

【参考文献】

[1]   中共中央、国务院. 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 [D], 2004.

[2]     D. LYKKEN. Happiness: The nature and nurture of joy and contentment (St. Martin’s Griffin, New York) [J]. 2000,

[3]     FELICIA A HUPPERT,NICK BAYLIS,BARRY KEVERNE.The science of well-being [M].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Nueva York, 2005.

[4]     马丁塞利格曼.Authentic Happiness [M]. 万卷出版公司, 2010.

[5]     C.R. SNYDER,S.J. LOPEZ.Oxford handbook of positive psychology [M].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USA, 2009.

[6]     马丁•塞利格曼.学习乐观 -成功人生的第3个要素 [M].洪兰译. 新华出版社, 2002.

[7]     毛泽东.矛盾论 [M]. 人民出版社, 1963.

[8]     JOHN RATEY.Spark [M]. Quercus Books, 2010.

[9]     马丁•塞利格曼.真实的幸福 [M].洪兰. 万卷出版公司, 2010: 156-157.

[10]  马衍明. 自主性:一个概念的哲学考察 [J]. 长沙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9, 第24卷(第2期): 15.

[11]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 [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1961.

[12]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 [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1979: 126.

[13]  袁贵仁.马克思的人学思想 [M].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6.

[14]  苏浚.鸡鸣偶记 [M].

[15]  列宁.论马克思和恩格斯 [M]. 人民出版社, 1971: 42.

[16]  教育部,共青团中央. 关于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意见 [D], 2004.

[17]  张爱红.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取向: 促进大学生自由发展 [J]. 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 2004, 9(33.

Title: The Strategies and Methods to Improve the Well-being of College Students From SWB,PWB and Social Well-being

Abstract:As the deeper and deeper study in well-being, people realize that they must put emphasis not only on College Students’ subjective well-being, psychological well-being ,but also social well-being .More frequencies of active emotions and higher life satisfactions, more active psychological functions with friendly relationship, self-acceptance, personality growth, noble goals and meanings, good adaptability to environments and autonomy, and so on. Meanwhile, constructing a harmonious, developed, attributive and helpful society is very critical to individuals’ well-being. Promotion college students’ well-being from three all dimensions 

Key Words: College Student , Subjective Well-being, Psychological Well-being, Social Well-being



 

上一篇: 主观幸福感、心理幸福感、社会幸福感三管齐下,全面提升大学生幸福感

下一篇: 主观幸福感、心理幸福感、社会幸福感三管齐下,全面提升大学生幸福感

 
相关论文导航
 
 
 
 
 
 
 
相关评论
 
分类浏览
 
 
展开
 
 
 

京ICP备2022013646号-1

(c)2008-2013 聚期刊 All Rights Reserved

 

免责声明:本站仅限于整理分享学术资源信息及投稿咨询参考;如需直投稿件请联系杂志社;另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告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