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导航 » 教育 » 正文
结合传统文化培养人地协调观素养的策略
 
更新日期:2024-08-12   来源:   浏览次数:436   在线投稿
 
 

核心提示:摘要:中华文明五千年,其丰富的思想内核包含了许多正确反映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和谐生存发展规律的真理性认识。地理学作为人与自然关系的一门

 
摘 要:中华文明五千年,其丰富的思想内核包含了许多正确反映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和谐生存发展规律的真理性认识。地理学作为人与自然关系的一门科学,中学地理教学应大力研究和挖掘优秀传统文化,结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育学生的地理核心素养。
关键词:传统文化 培养 人地协调 策略
人地协调观是地理课程内容蕴含的最为核心的价值观,是中学生必备素养,也是高中地理教学的重点内容,人地协调观知识主要包括“人地关系”、“环境问题”和“人地协调”等,本文以人地协调观主体知识的教学为例,探索结合优秀传统文化培养学生人地协调观的策略。
一、结合“天人合一”,理解人类是环境的组成部分
“人类是环境的组成部分”这一基本的人地观念,在现行人教版高二教材中只有这一句原文,由于道理简单明了,教材没有做更多解读。
我国传统儒家文化主张“天人合一”,其生态观有两层意思:一是“有天地,然后万物生焉”;二是“仁者以天地万物为一体”。一是说人等万物从宇宙自然的演化中来,人是自然环境的组成部分;二是认为人类与自然界是一个相互联系的统一整体。
从教材内容与“天人合一”思想的比较看,两者都明确人类是环境的组成部分;不同点在于“天人合一”思想既是一种朴素的生态观,同时把“天人合一”作为“仁者”素养,提升至思想和道德层面。
教学思路:学生学习人类是环境的组成部分——教师展示并讲解“天人合一”——学生活动(比较教材内容与天人合一生态观的异同)。
实践反思:由于教材只一句话,教学时老师一般不做解读,增加“天人合一”思想的学习,利于强化这一基本的人地观念。
二、结合“道法自然”,深入领会人与环境的关系
培养人地协调观首先要让学生深入领会人地关系,人地关系是人类社会系统和自然地理系统之间的物质、能量、信息的输入和输出关系,人地相互联系并相互影响。现行人教版教材对人与环境的关系概括为两点:一是人从环境中获取物质和能量;二是人类活动废弃物排放到环境中去,环境反作用于人类。
我国古代先贤老子认为:“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其意思是“人以地为法则,地以天为法则,天以道为法则,道则纯任自然”。老子从古人的视角,把环境分为四部分:道、天、地、人,阐释了四者之间的关系,并表明了人在其间的位置和从属关系。
作者: 田贵涵
点击在线投稿
 

上一篇: 结合传统文化培养人地协调观素养的策略

下一篇: 结合传统文化培养人地协调观素养的策略

 
相关论文导航
 
 
 
 
 
 
 
相关评论
 
分类浏览
 
 
展开
 
 
 

京ICP备2022013646号-1

(c)2008-2013 聚期刊 All Rights Reserved

 

免责声明:本站仅限于整理分享学术资源信息及投稿咨询参考;如需直投稿件请联系杂志社;另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告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