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导航 » 人文社科 » 正文
浅析孔子“诗可以群”的诗学观念
 
更新日期:2024-08-12   来源:   浏览次数:345   在线投稿
 
 

核心提示:摘要:孔子的《诗》学观念对后世研究诗学和建立政治文化制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其中,兴观群怨说体现了《诗》的政教功能和对社会的作用。诗可以群作为

 
摘要:孔子的《诗》学观念对后世研究诗学和建立政治文化制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其中,“兴观群怨”说体现了《诗》的政教功能和对社会的作用。“诗可以群”作为此学说的重要观点之一,表明了《诗》的交际功能。以《诗》为媒,人们得以在政治交往、社会关系、个人修养上得到提升,从而更好地融入群体,并在群体中寻求到作为个体的独特性和共同性。
关键词:政治交往;人际关系;君子修养
孔子“诗可以群”的观点出自《论语· 阳货》,“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草兽鸟木之名”。[[[1] 清·阮元校刻《论语注疏·》,《十三经注疏》,中华书局1980年版,第2525页。
[2] 《论语注疏》,《十三经注疏》第十七卷,中华书局1980年版,第2525页。
[3] 赵玉敏:《孔子文学思想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第191页。]]群,孔安国注为“群居相切磋”。[[[4] 《论语注疏》,《十三经注疏》第十三卷,中华书局1980年版,第2507页。
]]诗好比人与人之间沟通感情、增进精神世界交流的助推器,起着第三方的传播媒介的作用,它在表达者之间文饰语言,表情达意,能巧妙地使说话双方形成特定磁场,或是在激烈交锋间棋逢对手、难分伯仲;或是在情感碰撞中拉近距离、彼此交融。在相互切磋砥砺中,互通互补,使得关系和谐亲近,并在此妙趣横生的表露里提高自身素养,成为有道德的君子。关于群的理解,傅道彬先生进一步给出了一个较为完整的解释,“群,就是从人群族群的基本意义出发,上升为乐群合群的精神境界。”[[ ]]我们以个体的形式存活,但并不孤立存在,我们需进入群体,成为“群中人”,且不是生硬挤入,而是在与人相识相处中达到和平和乐的社会关系,于身体上安稳立足于此,于精神上找寻契合的交点。诗可以群,那么,诗何以群呢?本文将就此问题对“诗可以群”的具体表现进行阐述和分析。
一、“诗可以群”对政治交往的作用
“诵《诗》三百,授之以政,不达;始于四方,不能专对;虽多,亦奚何为?”[[ ]]依孔子的观点,对《诗》的掌握不能仅仅停留在背熟的层面,而是要将之应用到政务处理和外交出使上,做到“达政专对”,如果不能够文以致用,那么背再多的诗也没有用处。孔子希望《诗》能从书本字面延展到实际的政治交往,在文化功能中提取政治功能,形成政治性的文化。而在以赋诗作为政治交流的重要手段的春秋时代,《诗》的确起到了重要作用,它作为一种特殊的语言交往工具,在两人或多人群体中进行呼应式的赋诗和答赋,这种语言技能是贵族群体的“门槛”,流畅应答,才能迈过门槛,被贵族群体所认可和接受。
作者: 张晴
点击在线投稿
 

上一篇: 浅析孔子“诗可以群”的诗学观念

下一篇: 浅析孔子“诗可以群”的诗学观念

 
相关论文导航
 
 
 
 
 
 
 
相关评论
 
分类浏览
 
 
展开
 
 
 

京ICP备2022013646号-1

(c)2008-2013 聚期刊 All Rights Reserved

 

免责声明:本站仅限于整理分享学术资源信息及投稿咨询参考;如需直投稿件请联系杂志社;另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告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