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导航 » 教育 » 正文
“人性本善”与“人性本恶”之我见及其当代的现实价值
 
更新日期:2024-08-14   来源:   浏览次数:500   在线投稿
 
 

核心提示:摘要人性是具有复杂性和内隐性的。在当代教育或生活场域,无不把德育与人性联系在一起。中国哲学史上从汉代就已经开始了探究孟子与荀子二人在思想上的

 
摘要 人性是具有复杂性和内隐性的。在当代教育或生活场域,无不把德育与人性联系在一起。中国哲学史上从汉代就已经开始了探究孟子与荀子二人在思想上的对峙。基本都是从人性论开始,再研究道德修养学说,最后站在政治学的立场系形成结论的。在结论上,有人认为二者观点截然相反,认识水火不相容;也有认为两人观点看似对立,其实是相辅相成的关系。本文赞同第二种观点,且从分析孟子的“人性本善”和荀子的“人性本恶”的观点,认为性恶论和性善论应该是互为补充,相灭相生,最终达到新的理论高度。其实人性到底是善还是恶,孟荀二人本身也并没有真正意义上地说清楚、道明白。因此,本文切从二人各自观点出发,梳理理念,把对人性的探讨与当代现实联系起来,浅谈二者在当代的现实价值。而且他们分别从不同的侧面出发,各执善、恶一端,一个向内发展,向深处走,向高处提;一个向外拓展,向广处走,向外面推;一起把对人性的探讨向前发展,极大地丰富和深化了人们对人之为人的本质规定性——人性的认识。并透析到当代,分析其在当代的现实意义与价值。孟子认定人性本善,强调存心养性。荀子认定人性本恶,强调后天“人为”以及人“最为天下贵”,赞同人们经过自己的努力改善“人性”和改造社会,反映了一种积极的人生价值和社会态度,塑造了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自强精神。
关键词 人性 性善论 性恶论 儒家伦理 当代德育
人生来是张白纸,善恶是中和的。道家道德没有以善恶为标准来讨论万物的本性。儒家创始人孔子虽然提出了“性相近,习相远”的命题,但他并没有对性的内涵和性质进行解释说明,因此,孔子没有回答本性是什么的问题,只是在静态和动态两个层面来审视了人的本性。“相近”是静态上的图画,“相远”是动态视野里的描述。但正是这两个方面,为后来的儒家思想在性论的问题上的思想驰骋留下了广阔的空间。事实也充分证明了这一点,孟子的性善论的思考,正是“相近”方向行进的自然结果;而荀子性恶论的运思,则是对“相远”层面实施深邃考察的必然结果。二者看似对立,实则相辅相成。
作者:韩娟
点击在线投稿
 

上一篇: “人性本善”与“人性本恶”之我见及其当代的现实价值

下一篇: “人性本善”与“人性本恶”之我见及其当代的现实价值

 
相关论文导航
 
 
 
 
 
 
 
相关评论
 
分类浏览
 
 
展开
 
 
 

京ICP备2022013646号-1

(c)2008-2013 聚期刊 All Rights Reserved

 

免责声明:本站仅限于整理分享学术资源信息及投稿咨询参考;如需直投稿件请联系杂志社;另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告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