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导航 » 教育 » 正文
大学生创新创业的群体影响与协同培养机制构建
 
更新日期:2024-10-24   来源:   浏览次数:316   在线投稿
 
 

核心提示:摘要:本文利用某一本院校736名大学生的调查数据,运用Logit回归模型,从微观层面研究了90后大学生的创新创业意愿和行为。研究发现,大学生创新创业受

 
摘要:本文利用某一本院校 736 名大学生的调查数据,运用 Logit 回归模 型,从微观层面研究了“90 后”大学生的创新创业意愿和行为。研究发现,大 学生创新创业受到教师、父母和同伴的显著影响。在创业支持方面,教师的鼓励 使大学生支持创业的概率增加 14.3%,其影响大于父母和同伴的影响。父母对于 提升大学生创业意愿和创业实践方面发挥的作用最大,父母鼓励创业使大学生愿 意创业的概率增加 22.4%、参与创业实践的概率增加 5.4%。班级内同伴创业人数 增加 1 人,大学生愿意创业的概率增加 1.7%,参与创业实践的概率增加 1.1%, 大学生在创业中存在同伴效应。
关键词:创新创业教育;创业支持;创业意愿;创业行为;同伴效应
一、前言
高校是培养创新型人才的高地。自 2015 年我国提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 的方针政策以来,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受到极大的重视和发展,大学生创新创业教 育也成为大批经济学家和教育学家们关注的热点。创新创业教育(即“双创”教 育)是在新形势下适应社会发展和国家的战略规划需要的一种新的教学理念与模 式,旨在培养具有创业精神与实践能力的创新型综合人才 [1]。从本科生阶段到研 究生阶段,目前高校早已被“90 后”大学生所占领。在“双创教育”的时代背 景下,如何引导“90 后”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创业价值观,提高创业行为的实际 参与率,在创业实践中培养创新精神,是目前高校实施创新创业教育所面临的重 要课题。
现有文献主要从政策制度 [2]、教育模式 [3][4][5][6][7]、人才培养体系 [8]、专业教 育融合[9]、师资队伍建设[10]等角度,对目前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实施现状、存 在的问题及对策建议进行理论探讨和经验总结。黄林楠,丁莉(2010)通过研究 创新创业教育理论,将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模式总结为意识培养、素质提升及实 施成长,对应的是萌芽、培育、孵化三个阶段。[11]他建议在不同的阶段应采取不 同措施促进大学生创新创业意识、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刘伟、邓志超 (2014)采取问卷调查和个人访谈的方式,对清华大学等 8 所大学创新创业教育 的实施现状,影响大学生创新创业意愿及行为的因素展开调查研究。 [12]他们发现, 大学生对创新创业教育的认知程度越高,创新创业意愿越高,良好的创新创业环 境会对大学生创新创业的愿望和行为产生积极影响。吴晓静(2017)根据 Timmons 在 1999 年提出的创业过程模型理论,分析了大学生在创业过程中的影响因素。 [13]他认为,社会环境、高校创业氛围和创业教育水平、创业者的个体差异等诸多 因素均对大学生的创业行为产生影响。马永斌、柏喆(2015)认为,应搭建的“大 学—政府一企业”的生态网模式来解决创新创业教育发展过程中存在的模式匮 乏、课程设置零散、师资不足、评价机制和支撑体系建设不健全等问题。
作者:梁耀明 何勤英
点击在线投稿
 

上一篇: 大学生创新创业的群体影响与协同培养机制构建

下一篇: 大学生创新创业的群体影响与协同培养机制构建

 
相关论文导航
 
 
 
 
 
 
 
相关评论
 
分类浏览
 
 
展开
 
 
 

京ICP备2022013646号-1

(c)2008-2013 聚期刊 All Rights Reserved

 

免责声明:本站仅限于整理分享学术资源信息及投稿咨询参考;如需直投稿件请联系杂志社;另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告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