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导航 » 人文社科 » 正文
从中英交涉看1868年扬州教案
 
更新日期:2024-10-26   来源:   浏览次数:293   在线投稿
 
 

核心提示:[摘要]本文从中英交涉的角度重新研究了1868年扬州教案,认为:民众关于天主教育婴堂的流言引发了对新教传教士戴德生的仇视,扬州官员的耽延不作为使教

 
[摘 要] 本文从中英交涉的角度重新研究了1868年扬州教案,认为:民众关于天主教育婴堂的流言引发了对新教传教士戴德生的仇视,扬州官员的耽延不作为使教案最终爆发,官员所指责的传教士租房不合法与教案发生无关;在英国驻上海领事麦华陀和两江总督曾国藩交涉初期,由于双方立场的差异而难以达成共识,扬州官员的捏饰、谎报影响了曾国藩的判断;在英国驻华公使阿礼国的要求下,总理衙门令曾国藩等人重新调查教案,期间英方动用炮舰威胁,结案大部分满足了英方提出的要求;但清政府以证据不足驳回惩罚士绅的要求,强烈抗议英国的炮舰外交,要求退还所扣押的额外赔偿金并获成功。交涉进程反映了在条约对传教的认可和国内法对传教的限制这一对矛盾原则下,中方官员先是选择了后者,但英方的炮舰威胁使其回到条约体制下,并依此得以据理力争。
[关键词]扬州教案;曾国藩;麦华陀;中英交涉
1868年6月至8月间,英国传教士戴德生在扬州琼花观巷口租赁房屋准备传教。期间,由于法国天主教育婴堂发生婴儿死亡问题,激起百姓公愤。8月22日,暴民强行进入戴德生住所,劫财坏物,伤人放火。戴德生慌乱中前往知府衙门报案,知府随即前往制止。次日,骚扰再发,戴德生等人被送走。[张贵永、吕实强编:《教务教案档》第二辑 (二) ,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74年,第605-608页。]这就是所谓的扬州教案。教案后英国驻上海领事麦华陀介入调查,两江总督兼上海通商大臣曾国藩参与了案件的处理,英方最终出动军舰迫使中方答应赔偿要求。
学界对扬州教案的研究已有一些成果,[戚其章、王如绘编:《晚清教案纪事》(东方出版社,1990年)扬州教案一节,依据原始资料《教务教案档》和《清季教案史料》,较为详细地介绍了扬州教案的经过,但该书并未引用英方的记录;杨朝全《档案里的扬州教案》(《档案与建设》2003年第10期),对扬州教案的经过作了简单的介绍;乔飞《“赔偿”与“赏恤”——从清末扬州教案的审理看中西法律文化之不同》(《湖北警官学院学报》2013年第1期)考察了中英双方在办理扬州教案中存在的法律观念的差异;段颖惠《1868年扬州教案解析》(《周口师范学院院报》2014年第3期)认为扬州教案的发生是清政府“以民制夷”思想在反洋教行动上的体现。]但仍有若干问题值得探究。首先,戴德生遇袭的直接原因是天主教育婴堂的相关谣言,而多数研究成果依据档案指出戴德生等人在扬州租房未取得官府认可,这隐含了其不合法性。是否如此?这是导致教案的部分原因吗?其次,教案办理过程中,英国驻上海领事麦华陀向曾国藩要求联合调查,得到允许后,却独自前往扬州,其原因是什么?第三,扬州教案最后通过英方的武力威胁得到解决,是什么分歧导致如此?当时英国对华实行“合作政策”,中英双方正在进行修约谈判,在这样背景下,是什么导致了炮舰外交再度登场?清政府对此只是一味退缩吗?以下试从中英交涉的视角来回答这些问题。
作者:张坤
点击在线投稿
 

上一篇: 从中英交涉看1868年扬州教案

下一篇: 从中英交涉看1868年扬州教案

 
相关论文导航
 
 
 
 
 
 
 
相关评论
 
分类浏览
 
 
展开
 
 
 

京ICP备2022013646号-1

(c)2008-2013 聚期刊 All Rights Reserved

 

免责声明:本站仅限于整理分享学术资源信息及投稿咨询参考;如需直投稿件请联系杂志社;另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告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