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人与海》的现代性反思
摘要:发轫于西方而扩展至全球的现代性是一把双刃剑,它在给人类带来丰裕物质的同时,也给人类带来了全球化的两大重要危机,即自然生态危机以及人文精神生态危机。本文即以美国作家海明威的著作《老人与海》为例,通过对“老人”与 “海”的解读来反思现代性所造就的危机并进一步指出,人类该如何来正确对待现代性这一问题。
关键词:《老人与海》; 现代性 ;危机 ;反思
一、 引言
伴随着西方工业革命和启蒙运动而诞生的现代性现已扩展至全球,它以理性和科学的名义征服并改变了世界。它通过摧毁传统的权威观念和制度解放了人,催生了现代文明,但同时,它又为人铸造了新的镣铐,桎梏了人的发展。一方面,现代性使得人类能够运用高科技的方法对自然进行无度开发和无情掠夺,而人类这种“竭泽而渔”、“杀鸡取卵”、“急功近利”的种种方法最终导致了当今世界日益恶化的自然生态危机;另一方面,现代性虽带来了人的自身解放,但同时也带来了人的异化,在人类中心主义,唯发展主义,消费主义,科学主义以及技术乐观主义等观念的指引下,人们失去了自我,失去了本真,而这则表现为人文精神的失落和意义的迷失,即人文精神生态危机。所以,在一定程度上来说,现代性是一把双刃剑,它在给人类带来丰裕物质的同时,也给人类带来了灵魂和肉体的痛苦,那就是人性的扭曲和异化。
《老人与海》是美国作家海明威晚年完成的代表作。它被世人公认为“描写海洋和渔夫最深刻的文学作品”。这部小说自出版后,评论家们就从多角度来解读这个故事,并纷纷指出这简单的故事富有极其丰富的内涵,是一则多层次的寓言,但这些评论或评论文章大都集中在对主人公圣地亚哥的“硬汉精神”、“女性缺失”、“象征手法”或对作者本人的“双重自然观”的探讨上,鲜少有人从现代性这一视角来探讨这部作品。尽管海明威曾说过“大海就是大海,老人就是老人。孩子就是孩子,鱼就是鱼。鲨鱼就是鲨鱼……”但不管怎样,我们不可否认,《老人与海》是一部博大精深、内涵丰富的巨著,其思想和精神值得人们不断地去发现、探讨和领悟。本文拟从现代性这一角度来探讨这部作品所体现的自然生态危机以及人文精神生态危机,并引发人们对现代性这一问题的反思。
《老人与海》出版于1952年,它曾被海明威本人认为“这一辈子所能写的最好的一部作品,”而它最终也确为海明威赢得了1953年度的普利策奖金,并且主要由于它的成就而荣获了1954年度的诺贝尔文学奖。《老人与海》的故事非常简单,主要写一个饱经风霜的古巴老渔夫圣地亚哥在连续84天没捕到鱼的情况下,第85天仍然继续去捕鱼,终于独自钓上了一条大马林鱼,但这鱼实在大,把他的小船在海上拖了三天才筋疲力尽,终于被他杀死了绑在小船的一边,但在返航的途中,老人遇到了鲨鱼的五次袭击,他用鱼叉、船桨和刀子与鲨鱼进行了一夜的搏斗,结果最后回港时只剩下鱼头鱼尾和一条脊骨。
二、《老人与海》中自然生态危机的现代性反思
西方文明被称为蓝色海洋文明,大海是西方人最频繁接触和体验的自然环境。大海孕育着生命,也孕育着文学。在西方文学中,大海一般被作为人类抗争和征服的对象,其深刻的文化象征是人与自然的斗争。海明威的《老人与海》这部作品就是其中一典型代表。在这部作品中,我们虽然会发现人与自然和谐的理念以及画面,但在现代性思想影响下,在人类中心主义以及征服与控制自然等观念的引导下,我们发现更多的则是人与自然不和谐的理念以及人与自然失衡的画面。
作品一开始就说“他是个独自在湾流中一条小船上钓鱼的老人,至今已去了八十四天,一条鱼也没逮住”。究其原因为什么?是“老人如今准是十足地到了血霉,”还是湾流中根本就没有鱼,亦或是人们已经将之捕捞殆尽。现在我们来追溯至这条河流,事实上,这条湾流指墨西哥湾暖流,这股暖流温度比两旁的海水高10至20度,为鱼类群集的地方,可是老人却连续84天都没有捕到鱼,这只能说明,这条湾流中的鱼已被包括老人在内的渔民捕捞殆尽,近海区的鱼类资源已经枯竭。在这里,湾流与鱼作为一个和谐的生态系统,作为大自然的一部分,已经由于失去其内在的鱼的生命力而告和谐危机,然而老人仍不罢休,他要向更大的目标迈进,他要去征服他赖以生存的海洋。于是,在第85天,他独自出海划船,驶向大海深处想要捕捉一条真正的大鱼。经过几天几夜的拼搏,他终于捕到了一条大马林鱼。此刻的老人是胜利的,因为他征服了大马林鱼,征服了大海,然而,这远远不是胜利的结束,更多更艰难的斗争还在后面,因为老人不止侵入了大马林鱼的活动领域, 破坏了既有的和谐,而且大马林鱼的死亡也直接宣告了这一生态系统的失衡。代表着大自然的大海将会对老人杀死大马林鱼的行径进行报复。在返航的途中,死去的大马林鱼的血腥引来了鲨鱼的攻击,他们撕咬着老人的捕获品,老人想:“跟它们斗,我要跟它们斗到死。”于是,老人奋不顾身,又再次投入了与鲨鱼,与大海的殊死搏斗当中,经过五次惊心动魄的斗争,尽管他每次胜利了,但最后,他的捕获品大马林鱼也被鲨鱼吃得只剩下残骸了……。虽然老人就象文中的“雄师”一样不屈不挠、坚忍不拔,但五个回合的搏斗结果却是一无所有。老人与象征着自然力的马林鱼和鲨鱼搏斗最终以失败而告终。正如回港后老人自己也承认说:“他们把我打垮了,他们确实把我打垮了”。
恩格斯曾告诫“我们不要过分陶醉我们对于自然的胜利,每一次胜利,在第一步都确实取得了我们预期的结果,但是在第二步和第三步却有了完全的不同的、出乎意料的影响,常常把第一个结果取消了”。这就是著名的“一线胜利二线失败论”。它郑重的向人类发出警告:人永远不应当与自然为敌,人也永远不能征服大自然。谨记着恩格斯的话语,带着对当今生存危机的忧虑、对自然的热爱和保护,我们应该认真反思人类中心主义以及征服与控制自然的这种现代性理念:人类该以何种科学态度来对待我们赖以生存的大自然?##end##
二、《老人与海》中人文精神生态危机的现代性反思
发轫于西方而扩展至全球的现代性是人类单面化和异化的开始,即人类开始遭到异己的物质力量或精神力量的奴役,人的个性不能全面发展,只能片面发展,甚至畸形发展。精神生态危机指的就是现代化条件下人的这种心性结构的现代性危机。理性算计成为现代人最重要的精神能力与代表性气质,而充沛的情感性是不成熟的表现,富于想象则被视为不踏实的缺陷。感性麻痹与精神畸形是现代性人文精神生态危机的两大表现。理性与感性的失衡乃至极端的两极分裂使人类精神生态遭遇到空前的危机,甚至濒临解体。
作品是这样描写老人的:“老人消瘦而憔悴,脖颈上有些很深的皱纹。腮帮上有些褐斑,那是太阳在热带海面上反射的光线所引起的良性皮肤癌变。褐斑从他脸的两侧一直蔓延下去,他的双手常用绳索拉大鱼,留下了刻得很深的伤疤。但是这些伤疤中没有一块是新的。它们象无鱼可打的沙漠中被侵蚀的地方一般古老。他身上的一切都显得古老,除了那双眼睛,它们象海水一般蓝,是愉快而不肯认输的”。这是一个饱经沧桑,虽知道会失败,但仍选择行动的老人;这是一个面临困境,但又无可奈何的老人。情感上,老人热爱大海,大海中的生物都是他的朋友,大海在他的眼中充满了生机,是仁慈并十分美丽的,种种生命都在为生存而拼搏,它们都显示了力量和美;但理性上,老人为了生存,为了证明自己的价值,也为了对得起他年轻时冠军称号的荣誉,又不得不冒着生命危险去征服大海。
在老人与大马林鱼殊死搏斗中,老人说:“我爱你,非常尊敬你。不过今天无论如何要把你杀死”,之后,在继续搏斗中,他又说:““这条鱼也是我的朋友……不过我必须把它弄死。”但当他真的征服这条大马林鱼后,他想:“但愿这是一场梦,我根本没有钓到这条鱼,正独自躺在床上铺的旧报纸上。”类似的话语在他杀死第一条鲨鱼的时候也说过:“可是我杀死了这条袭击我的鱼的鲨鱼。”而在与鲨鱼第四次搏斗中他又说:“跟它们斗,我要跟它们斗到死”。此时的老人是处于一种自身角色不能实现的两难境地,他的感性与理性极端的失衡甚至分裂,他是矛盾的,又是尴尬的。然而,当这场殊死搏斗的最终结果是一无所有时,老人的感情则表现的更是矛盾了。“给打垮了,倒感到舒坦了,我从来不知道竟会这么舒坦。”“什么也没有,只怪我出海太远了。”据此,不难看出,一方面,是老人对这次出海失败的释然;另一方面,又是老人对这次出海失败的遗憾。不过读者可以猜想,即使老人取得了彻头彻尾的胜利,他也不会获得精神上的安慰与宁静。
老人曾说过“不过人不是为失败而生的,一个人可以被毁灭,但不能给打败。”这句被广泛引用的名言放在人类社会的背景里看,也许能够体现出一个硬汉形象,一种老人悲剧性的英雄精神。但这又何尝不是一种精神胜利法,肉体已被毁灭,又何来精神之谈?皮之不存,毛将焉附?理性如此之强大,精神可以完全脱离于肉体而存在,这就是现代性下人的精神生态危机。
四、小结
现代化的自然生态危机与现代性的精神生态危机互为因果表里。自然生态危机的解放将要求人类首先解放精神生态危机。人类要对自己的价值观念、生活方式、文明取向做出一个根本性的调整, 否则,不只是自然,连人类都终将是一场生态灾难。这就是现代性带给人类的反思,也是《老人与海》这部作品带给人类的反思。
参考文献
[1] 安东尼·吉登斯. 现代性后果[M]. 田禾译. 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0.
[2]海明威. 老人与海[M]. 吴劳译. 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0.
[3]刘建军. 《老人与海》不是赞扬现代人英汉精神的小说[J]. 名作欣赏,2008(02)
[4]王诺. 欧美生态批评研究[D]. 山东:山东大学,2007.
[5]王岳川. “全球化语境中生态文学与批评.” http://blog.sina.com.cn/s/blog_5a963ebc0100tfij.html,2013-10-01
[6]尤西林. 人文精神与现代性[M]. 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2006.